第十一講 明唯識性——真如

關燈
’。

     實相——此一切事物真實的、常住不變的本性,也就是真如。

    即是說,自緣起法來說,一切法都是待緣而生起,故無自性(也即是無固定不變之性),無自性即是性空,這是諸法的本質,是本來如此的、不增不減的法性,這就是‘真如’。

     真如,真者真實,如者如常,此為遍布于宇宙間真實之本體,也即是事物的真實相狀、或真實性質。

    經典中表示真如的名稱極多,如<大般若經>第三六零卷中,列出了十二名稱:法性、法界、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等,都是真如的異名,真如成了大乘佛教的标志。

    <成唯識論>卷二诠釋真如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謂其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 二、二谛四重 常住不變的真如,就是唯識的實性。

    對于‘世俗谛’而言,真如是‘勝義谛’,所以頌文稱‘此諸法勝義’。

    這世俗、勝義二谛,乃是佛教的根本大法,諸佛依二谛而說法,衆生依二谛而證道。

    <中觀論>有偈子雲:‘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不能證涅槃。

    ] 第一義谛,就是勝義谛。

    何謂勝義谛呢?即聖者所見的真實理性——普遍的空如之理;何謂世俗谛呢?是迷情所見的世間事相——現象界經驗面的理法。

    這二者均非虛謬,故說為谛。

    唯識宗具明二谛,于世俗、勝義二谛又各立四重,曰世間、道理、證得、勝義。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八,二谛章謂: 二谛法妙,非略盡言,聊述綱記……總名中,一世俗谛,亦名隐顯谛;二勝義谛,舊名第一義谛,亦名真谛。

     列别名者,今明二谛有無體異事理義殊深淺不同,诠旨各别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淺深二谛、诠旨二谛。

     世俗谛四名者,一世間世俗谛,亦名有名無實谛。

    二道理世俗谛,亦名随事差别谛。

    三證得世俗谛,亦名方便安立谛。

    四勝義世俗谛,亦名假名非安立谛…… 勝義谛四名者,一世間勝義谛,亦名體用顯現谛。

    二道理勝義谛,亦名因果差别谛。

     三證得勝義谛,亦名依門顯實谛。

    四勝義勝義谛,亦名廢诠談旨谛…… 以上四谛,在<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中,又于世俗谛、勝義谛各開為四重,合為八谛。

    世俗四谛是: 一、世間世俗谛:又名有名無實谛,如假立瓶、缽、軍、林、有情、牛馬等片名稱,而所謂瓶者、缽者,無非是泥土和水而做成;軍者、林者,無非是衆兵與多樹而立名。

    這些都是因緣和合的假法,唯有假名,并無實體,這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間;但凡情認為實有,依情立名,故曰世俗谛,實則有名無實。

     二、道理世俗谛:又名随事差别谛,即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

    這蘊、處、界等法門,是随著衆多的事相,及依著衆多的義理而安立的,故曰道理;因事相差别容易了解,故曰世俗,亦名随事差别。

     三、證得世俗谛;又名方便安立谛,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斷惡修善的四谛法門,使行者循苦、集、滅、道四真理依法持,而證得聖果,故曰證得;以其有相狀分明可知,故曰世俗,亦名方便安立。

     四、勝義世俗谛:又名假名非安立谛,這是二空真如: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

    這是離諸相(非安立)而為聖者所覺,故曰勝義;唯尚以假相安立,體非離言(未離假名),故名世俗,亦即假名而非安立。

     以上四谛,稱為世俗者,世謂隐覆真理,俗為有相顯現。

    谛者實義,有如實有,無如實無,有無不虛,故稱為谛。

     于此再诠述勝義四谛: 一、世間勝義谛:又名體用顯見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三科等法。

    以其事相粗顯,猶可破壞,故曰世間。

    此唯聖者後得智所知,勝于世間世俗谛,故名勝義。

    此亦名體用顯現谛,其與第一世俗谛不同者,是有體有用,且事相粗顯。

     二、道理勝義谛:又名自果差别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證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門。

    這是依著知苦、證集、慕滅、修道的染淨因果道理而安立的,為殊勝的無漏智境,因勝于前二谛,謂之道理;這是無漏智的境界,故名勝義。

     三、證得勝義谛:又名依門顯實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四谛的二空真如,這是依二空聖智诠空門觀而顯的真理,故曰證得;因為是凡愚所測的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