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釋違教難——三自性與三無性
關燈
小
中
大
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
] 三、圓成實性:此為空煩惱、所知二障而顯的真理,亦即諸法真實的體性。
此亦名真如、實相、法界、法性、皆同體而異名,為圓滿成就諸法功德之實性,故名圓成實性。
<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曰:[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 <成唯識論>曰:[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
’又曰:[實相真如,謂無二我所顯。
’故我空、法空所顯示的諸法真實的性質,就是圓成實性。
三十頌頌文曰:[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也即是說,在依他起性上,恒常脫離遍計所執性,就是圓成實性。
二、三無性 三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這三無性是依三自性安立的。
<解深密經、無自性品>謂: [汝應谛聽吾當為汝解釋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所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姓性性。
……&hellip] 三無自性,如上經文所說。
釋迦世尊以世間有情,對一切事物皆執有實在的自性,為破除這種妄執,故密意方便,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這是以此三種藥,對治三種妄執之病,不是說連依圓的法體也是空無的。
密意者,是不顯了的意思。
換言之,說三無性者,是不了義教。
三十頌頌文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茲先說明三無性如下: 一、相無性:此是依遍計所執性而安立的,以遍計所執之法假名安立,故說相無自性性。
此謂一切衆生,以妄心于因緣所生之事物,計度有我有法的我相法相,這就成了我執與法執,亦即是遍計所執性。
遍計所執之法,如見繩誤以為是蛇,而心識浮起蛇相,其相非實有,因此名曰‘相無性’。
相無性在說明我、法體相,有如鏡花水月,虛幻不實,衆生所以認為有實我實法,是由事物的虛假名字而安立的,并沒有真實的體性。
<解深密經>曰:‘善男子,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明相無自性性。
] 二、生無性:此是依依他起性而安立的。
即一切諸法,由于仗因托緣而生起,謂之依他起性。
此依他起之法既由因緣和合而有,則‘緣起性空’,其無實性可知,其中并無實體,故名生無性。
<解深密經>曰:‘雲何諸法生無自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 三、勝義無自性:此是依圓成實性而安立的。
圓成實性即是真如,真如為圓為常,為一切有為法的實性,是絕待的、永恒的理體,為我、法二空所顯,自然沒有自性。
<解深密經>曰:[複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谛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 唯識宗立三自性三無性,目的在于顯示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
而唯識中道的理論根據,系建立在<辯中邊論>兩首頌上。
頌文是:[虛妄分别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 以上頌文的意思是說:能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取者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而此兩者,都是由于識的虛妄分别上而有,實際上這二者都是無,能取和所取都是空。
而在此空中,是以識的虛妄分别而有。
因此一切事物,有為無為,不是沒有,故稱非空;也不是有,故稱非不空。
非空非不空,就是中道。
<成唯識論>卷七曰:[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
] 唯識中道有一特點,即是和三自性、三無性結合在一起。
唯識家以為,世間萬法——一切事物中都有三自性,一切事物中也都有三無性,三自性說明有(非空),三無性說明空(非有),所以唯識家把唯識的終極道理,歸之于非空非有的中道。
唯識中道,有三性各具中道與三性對望中道二義: 一、三性各具中道:唯識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與三無性的基礎上。
即一切法的每一法,各具非空非有二義。
即遍計所執性,情有故非空,理有故非無;依他起性,如幻故非有,假有故非空;圓成實性,真空故非有,妙有故非空。
以此、則一一法上,各具三性非空非有中道。
此名三性各具中道,亦名一性中道。
二、三性對望中道:三性對望中道,亦是建立在遍、依、圓三性上。
在三性之中,遍計所執性,是我人的虛妄分别,顯現于妄情上情有理無的妄法。
依他起性,是仗因托緣生起,雖無體性,卻有相用,這是假有實無的假法。
圓成實性,是諸法的體性,這是實有相無的實法
] 三、圓成實性:此為空煩惱、所知二障而顯的真理,亦即諸法真實的體性。
此亦名真如、實相、法界、法性、皆同體而異名,為圓滿成就諸法功德之實性,故名圓成實性。
<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曰:[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 <成唯識論>曰:[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
’又曰:[實相真如,謂無二我所顯。
’故我空、法空所顯示的諸法真實的性質,就是圓成實性。
三十頌頌文曰:[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也即是說,在依他起性上,恒常脫離遍計所執性,就是圓成實性。
二、三無性 三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這三無性是依三自性安立的。
<解深密經、無自性品>謂: [汝應谛聽吾當為汝解釋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所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姓性性。
……&hellip] 三無自性,如上經文所說。
釋迦世尊以世間有情,對一切事物皆執有實在的自性,為破除這種妄執,故密意方便,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這是以此三種藥,對治三種妄執之病,不是說連依圓的法體也是空無的。
密意者,是不顯了的意思。
換言之,說三無性者,是不了義教。
三十頌頌文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茲先說明三無性如下: 一、相無性:此是依遍計所執性而安立的,以遍計所執之法假名安立,故說相無自性性。
此謂一切衆生,以妄心于因緣所生之事物,計度有我有法的我相法相,這就成了我執與法執,亦即是遍計所執性。
遍計所執之法,如見繩誤以為是蛇,而心識浮起蛇相,其相非實有,因此名曰‘相無性’。
相無性在說明我、法體相,有如鏡花水月,虛幻不實,衆生所以認為有實我實法,是由事物的虛假名字而安立的,并沒有真實的體性。
<解深密經>曰:‘善男子,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明相無自性性。
] 二、生無性:此是依依他起性而安立的。
即一切諸法,由于仗因托緣而生起,謂之依他起性。
此依他起之法既由因緣和合而有,則‘緣起性空’,其無實性可知,其中并無實體,故名生無性。
<解深密經>曰:‘雲何諸法生無自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 三、勝義無自性:此是依圓成實性而安立的。
圓成實性即是真如,真如為圓為常,為一切有為法的實性,是絕待的、永恒的理體,為我、法二空所顯,自然沒有自性。
<解深密經>曰:[複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谛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 唯識宗立三自性三無性,目的在于顯示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
而唯識中道的理論根據,系建立在<辯中邊論>兩首頌上。
頌文是:[虛妄分别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 以上頌文的意思是說:能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取者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而此兩者,都是由于識的虛妄分别上而有,實際上這二者都是無,能取和所取都是空。
而在此空中,是以識的虛妄分别而有。
因此一切事物,有為無為,不是沒有,故稱非空;也不是有,故稱非不空。
非空非不空,就是中道。
<成唯識論>卷七曰:[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
] 唯識中道有一特點,即是和三自性、三無性結合在一起。
唯識家以為,世間萬法——一切事物中都有三自性,一切事物中也都有三無性,三自性說明有(非空),三無性說明空(非有),所以唯識家把唯識的終極道理,歸之于非空非有的中道。
唯識中道,有三性各具中道與三性對望中道二義: 一、三性各具中道:唯識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與三無性的基礎上。
即一切法的每一法,各具非空非有二義。
即遍計所執性,情有故非空,理有故非無;依他起性,如幻故非有,假有故非空;圓成實性,真空故非有,妙有故非空。
以此、則一一法上,各具三性非空非有中道。
此名三性各具中道,亦名一性中道。
二、三性對望中道:三性對望中道,亦是建立在遍、依、圓三性上。
在三性之中,遍計所執性,是我人的虛妄分别,顯現于妄情上情有理無的妄法。
依他起性,是仗因托緣生起,雖無體性,卻有相用,這是假有實無的假法。
圓成實性,是諸法的體性,這是實有相無的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