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前六識的王所相應至起滅分位
關燈
小
中
大
本講上次講到相應門——即與前六識相應的心所,以課文過長,未能講完,現在繼續上一講再往下講解。
四、煩惱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四位,計有貪、嗔、癡、慢、疑、惡見六種。
此又稱六種根本煩惱,由此能生起随之而來的随煩惱。
<識論>曰:[煩惱心所,其相雲何,頌曰: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
論曰: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
’何謂煩惱,煩者煩悶、煩擾,惱者惱亂、惱熱,<大智度論>七曰:[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
’茲分述如下: 1、貪心所:貪即貪欲,<識論>曰:[雲何為貪,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有即三有或三界,有具是生起三有之因,也就是惑與業。
貪以染著為性,著即執著,執著于我及我所,對于财色杖位固持不釋,障蔽無貪之心,起惑造業,堕于三有,承受苦報。
2、嗔心所:嗔者嗔恚,與無嗔反。
<識論>曰:‘雲何為嗔,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隐性,惡行所依為業。
] 苦即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
嗔是對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惱熱,對家人眷屬,一切衆生,輕則诟罵,重則損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國,喋血千裡,莫不由嗔心而起。
3、癡心所:癡是愚昧不明,事理颠倒,因果迷亂,義理全乖,是無癡之反。
<識論>曰:[雲何為癡,于諸理事,迷□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 癡即十二緣起之首的無明,無明即是迷昧不覺,對世間道理及佛法義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種種煩惱,即‘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4、慢心所:慢者傲慢,自以為處處優于他人。
<識論>曰:[雲何為慢,恃已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 慢者自尊自大,輕舉喬揚,不知謙卑,輕蔑他人。
<俱舍論>把慢區分為七或九種,唯識宗繼承了‘七慢’之說條。
A、慢:對于不如我的,我輕慢他,這叫‘于劣計己勝’;對于和我相等者,我輕慢他,這叫‘于等計己等’。
B、過慢:對方和我相等,我以為勝過他,這叫‘于等計己勝’;對方勝過我,我不承認,反說我勝過他,這叫‘于勝計己勝’。
C、過過慢:對方勝過我,我不承認,反說我勝過他甚多,這叫做‘于勝計己勝]。
D、我慢:執著于五蘊和合的身心,為我與我所,因而驕傲自大,叫做我慢。
E、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證言證。
’叫做增上慢。
F、卑劣慢:自甘卑劣的人,對于勝過他的人,以為:‘勝過我又該如何?’别人學佛修道,他以為:[我不信佛,還不是照樣過日子?’此為自甘卑劣之慢。
G、邪慢:于慢上起邪見,自己無德,反說:[佛菩薩也不過如此’。
甚至于不信因果,毀謗三寶,這叫邪慢。
5、疑心所:對真理懷疑不定,曰疑。
<識論>曰:[雲何為疑,于諸谛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
’所謂谛理,即苦、集、滅、道四聖谛而言。
對谛理猶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此即其業用。
6、惡見心所:惡見又稱不正見,亦即是邪見。
<識論>曰:[雲何惡見,于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
’惡見心所是依慧心所所假立的,故雲以為性。
而慧通于善、惡、無記三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攝,染慧能障善見,招感苦果,故稱招苦為業。
惡見可開為五種,即: A、薩伽耶見:譯曰身見,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認為五蘊實有,執此為我,而生種種謬誤的見解。
<識論>曰:[薩伽耶見,謂于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 B、邊見:有了我見,即計度我為死後常住不滅者,或計度我為死斷滅者,此即佛教所反對的常見或斷見。
C、邪見:認為世間無生果之因,亦無可招之果,故為惡不足懼,為善不足法,此種見解,乃見之最邪者,故名邪見。
D、見取見:于前種見上随執一端,以為最勝,即固執其所見,一切鬥争依之而起,故以一切鬥争所依為業。
E、戒禁取見: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認為受持牛、狗、雞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
這種非因計因,非道計道之見,是為戒禁取見。
五、随煩惱心所: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煩惱所生起的煩惱。
随有三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諸染心。
随煩惱心所二十個,分為小随、中随、大随三種。
小随煩惱十個、中随煩惱二十個、大随煩惱八個。
小、中、大的分别,以三義俱備者名大随,兼具二義者稱中随(自類俱起、遍不善性)。
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稱小随。
現分述如下: 小随煩惱心所,随根本煩惱生起之煩惱,計有十種,曰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喬。
其發生作用面最小,而行
四、煩惱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四位,計有貪、嗔、癡、慢、疑、惡見六種。
此又稱六種根本煩惱,由此能生起随之而來的随煩惱。
<識論>曰:[煩惱心所,其相雲何,頌曰: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
論曰: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
’何謂煩惱,煩者煩悶、煩擾,惱者惱亂、惱熱,<大智度論>七曰:[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
’茲分述如下: 1、貪心所:貪即貪欲,<識論>曰:[雲何為貪,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有即三有或三界,有具是生起三有之因,也就是惑與業。
貪以染著為性,著即執著,執著于我及我所,對于财色杖位固持不釋,障蔽無貪之心,起惑造業,堕于三有,承受苦報。
2、嗔心所:嗔者嗔恚,與無嗔反。
<識論>曰:‘雲何為嗔,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隐性,惡行所依為業。
] 苦即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
嗔是對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惱熱,對家人眷屬,一切衆生,輕則诟罵,重則損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國,喋血千裡,莫不由嗔心而起。
3、癡心所:癡是愚昧不明,事理颠倒,因果迷亂,義理全乖,是無癡之反。
<識論>曰:[雲何為癡,于諸理事,迷□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 癡即十二緣起之首的無明,無明即是迷昧不覺,對世間道理及佛法義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種種煩惱,即‘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4、慢心所:慢者傲慢,自以為處處優于他人。
<識論>曰:[雲何為慢,恃已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 慢者自尊自大,輕舉喬揚,不知謙卑,輕蔑他人。
<俱舍論>把慢區分為七或九種,唯識宗繼承了‘七慢’之說條。
A、慢:對于不如我的,我輕慢他,這叫‘于劣計己勝’;對于和我相等者,我輕慢他,這叫‘于等計己等’。
B、過慢:對方和我相等,我以為勝過他,這叫‘于等計己勝’;對方勝過我,我不承認,反說我勝過他,這叫‘于勝計己勝’。
C、過過慢:對方勝過我,我不承認,反說我勝過他甚多,這叫做‘于勝計己勝]。
D、我慢:執著于五蘊和合的身心,為我與我所,因而驕傲自大,叫做我慢。
E、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證言證。
’叫做增上慢。
F、卑劣慢:自甘卑劣的人,對于勝過他的人,以為:‘勝過我又該如何?’别人學佛修道,他以為:[我不信佛,還不是照樣過日子?’此為自甘卑劣之慢。
G、邪慢:于慢上起邪見,自己無德,反說:[佛菩薩也不過如此’。
甚至于不信因果,毀謗三寶,這叫邪慢。
5、疑心所:對真理懷疑不定,曰疑。
<識論>曰:[雲何為疑,于諸谛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
’所謂谛理,即苦、集、滅、道四聖谛而言。
對谛理猶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此即其業用。
6、惡見心所:惡見又稱不正見,亦即是邪見。
<識論>曰:[雲何惡見,于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
’惡見心所是依慧心所所假立的,故雲以為性。
而慧通于善、惡、無記三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攝,染慧能障善見,招感苦果,故稱招苦為業。
惡見可開為五種,即: A、薩伽耶見:譯曰身見,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認為五蘊實有,執此為我,而生種種謬誤的見解。
<識論>曰:[薩伽耶見,謂于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 B、邊見:有了我見,即計度我為死後常住不滅者,或計度我為死斷滅者,此即佛教所反對的常見或斷見。
C、邪見:認為世間無生果之因,亦無可招之果,故為惡不足懼,為善不足法,此種見解,乃見之最邪者,故名邪見。
D、見取見:于前種見上随執一端,以為最勝,即固執其所見,一切鬥争依之而起,故以一切鬥争所依為業。
E、戒禁取見: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認為受持牛、狗、雞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
這種非因計因,非道計道之見,是為戒禁取見。
五、随煩惱心所: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煩惱所生起的煩惱。
随有三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諸染心。
随煩惱心所二十個,分為小随、中随、大随三種。
小随煩惱十個、中随煩惱二十個、大随煩惱八個。
小、中、大的分别,以三義俱備者名大随,兼具二義者稱中随(自類俱起、遍不善性)。
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稱小随。
現分述如下: 小随煩惱心所,随根本煩惱生起之煩惱,計有十種,曰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喬。
其發生作用面最小,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