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前六識的王所相應至起滅分位

關燈
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

     中随煩惱,随根本煩惱生起之煩惱,有二種,曰無慚、無愧,其發生之作用範圍較小随煩惱為寬,俱自類俱起,遍不善心二義,故曰中随。

    此二者,對自己所犯的過惡不感到羞恥,是其共同點;而慚者‘輕拒賢善’,愧者‘崇重暴惡’,是其相異點。

    大随煩惱,随根本煩惱生起之煩惱,有八種,曰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廣,俱自類俱起,遍不善性,遍諸染心三義,故曰大随煩惱。

    現分述二十種随煩惱如下: 1、忿心所:對于違逆之境生起的忿怒,産生粗暴的身語表業。

    <識論>曰:[雲何為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憤,執杖為業。

    ] 2、恨心所:恨者怨恨,懷惡不舍,引起極度煩惱。

    <識論>曰:[雲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

    ] 3、覆心所:覆是覆蓋,犯了過惡,怕喪失名利,故把過惡隐藏起來。

    <識論>曰:[雲何為覆,于自罪惡,恐失利譽,隐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

    ] 4、惱心所:惱者惱怒,于忿恨之後,遇違逆事,因而爆怒,兇狠暴戾,有如蠍子螫人。

    <識論>曰:[雲何為惱,忿恨為先,追觸暴熱,狠戾為性,能障不惱,蛆螫為業。

    ] 5、嫉心所:嫉者妒忌,他人榮盛,我懷憂戚,如妾婦之固寵,政敵之傾軋。

    <識論>曰:[雲何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戚為業。

    ] 6、悭心所:悭者悭吝,财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惡地蓄積财法。

    <識論>曰:‘雲何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為性,能障不悭,鄙蓄為業。

    ] 7、诳心所:诳是欲謀取名譽或利益,自己無德而詐稱有德的一種欺騙行為。

    <識論>曰:[雲何為诳,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诳,邪命為業。

    ] 8、谄心所:谄者谄曲,為了取得别人歡心而阿谀谄媚,以達到自己謀求的目的。

    <識論>曰:‘雲何為谄,為岡他故,矯設導儀,險曲為性,能障不谄,教誨為業。

    ] 9、害心所:害者損害,心無悲愍,損害有情,是不害之反。

    <識論>曰:[雲何為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 10、喬心所:喬者驕傲,由于得到世間名利而驕慢自大。

    <識論>曰:[雲何為喬,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喬,染依為業。

    ] 11、無慚心所:無慚是慚之反,即沒有羞惡之心,不顧本身人格尊嚴,拒絕賢人的教誨,不接受世間出世間善法。

    <識論>曰:[雲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

    ] 12、無愧心所:無愧是愧之反,沒有廉恥之心,不顧世間清議,不畏社會輿論。

    <識論>曰:[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

    ] 13、掉舉心所:掉舉是心不安靜,妄動浮燥,障礙禅定。

    <識論>曰:[雲何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

    ’奢摩他為‘止’,即是禅定。

     14、昏沉心所:昏沉是昏懵沉醉,迷□不明,障礙輕安和智慧。

    <識論>曰:‘雲何昏沉,令心于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

    ’毗缽舍那是‘觀],與奢摩他合稱‘止觀’。

    此又稱定慧、寂照。

     15、不信心所:不信者心存污穢,不信三相,即一者實有,即諸法實相;二者德,即佛、法、僧三寶;三者有能,有能力成就世出世間善法。

    <識論>曰:[雲何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信,堕依為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 16、懈怠心所:懈怠與精進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斷惡,甚而對惡業勤奮。

    <識論>曰:[雲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堕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 17、放逸心所:放逸者,放蕩縱逸,于染法不能防,于淨法不肯修。

    <識論>曰:[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 18、失念心所:失念即是遺忘,心意散亂,對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記。

    <識論>曰:[雲何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 19、散亂心所:散亂即不專心,令心流蕩,,障礙正定,阻止善慧,增長惡慧。

    <識論>曰:[雲何散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 20、不正知心所:不正知即是邪知,誤解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破壞佛教真理。

    <識論>曰:[雲何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

    ] 六、不定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有四種,曰悔、眠、尋、伺。

    稱不定者,意謂于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