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了境能變——第六識
關燈
小
中
大
三能變識的第三能,是了别境能變。
了别境能變指前六識而言,故三十頌頌文稱‘次第三能變差别有六種。
’根據<成唯識論>的科判,以七段九義來解釋頌文,現列其科判如下: ┌1、能變差别門————次第三能變,差别有六種———體别門 │2、自性行相門————了境為性——————————自性門 │相——————————行相門 │3、三性分别門————善不善俱非—————————三性門 │4、相應門: │A、列六位—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煩惱,随煩惱不定—相應門 │B、受俱——皆三受相應—————————————受俱門 │┌遍行——初遍行觸等 ││别境——次别境為欲,勝解念定慧 七段┤│善———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 九義│釋│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C、六┤煩惱——煩惱為貪嗔,癡慢疑惡見 │位│随煩惱—随煩惱為忿,恨覆惱嫉懂 ││诳谄與害嬌,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昏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如 │└不定——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5、所依門—依止根本識——————————————所依門 │6、俱轉不俱轉門—————————————————俱轉門 └7、起滅分位門——————————————————起滅門 一、能變差别門——次第三能變差别有六種 [次第三能變’,是對初之異熟能變,次之思量能變而言,現在是第三了境能變。
‘差别有六種’句,謂了别境識是前六識的總名,若分别來說,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了别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
這六識得名的由來,有随根得名和随境得名兩種。
一、随根立名:随所依之根,而立六識之命。
即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名, 二、随境立名:即是随其所緣之境,而立六識之名。
前六識所緣之境,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以其了别的塵境,而立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之名。
唯随根立名通于自在位(八地以上菩薩,可以五根互用),随境立名不通于自在位,故論典中多從随根立名。
這六種識,前五識是五種感覺器官,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出的五種認識作用。
第六識依于意根,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
這六識的作用是: 一、眼識:依于眼根,緣色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二、耳識:依于耳根,緣聲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三、鼻識:依于鼻根,緣香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四、舌識:依于舌根,緣味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五、身識:依于身根,緣觸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六、意識:依于意根,緣法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俱起,同緣外境,發生了别作用時,順次生起的五種心念,即: 一、率爾心:意識初對外境,于刹那間的輕率了别。
二、尋求心:于率爾了别之後,進而生起尋求作用。
三、決定心:意識尋到目标,進而決心了别。
四、染淨心:意識于了别外境後,對于怨親順違等境界,所生起的染淨之心。
五、等流心:染淨之心(善惡之心)相續,即叫做等流心。
以上五心,順次生起,而前五識之染淨,必定由意識為之引導。
第六識的作用有兩方面,一者意識與前五識同時而起,發生其了别作用,曰五俱意識;二者意識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而單獨生起,稱為獨頭意識,分釋如下: 一、五俱意識:意識與前五識俱起,共同了别境。
五俱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或五俱,視緣而定。
即: 1、意識與眼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眼俱意識。
2、意識與耳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耳俱意識。
3、意識與鼻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鼻俱意識。
4、意識與舌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舌俱意識。
5、意識與身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身俱意識。
二、獨頭意識:又稱獨散意識,即不與前五識俱起,而單獨發生作用,此複有四種: 1、獨散意識:或追憶過去,或籌計未來,或比較推度種種想像分别,或意念遊走東想西想,此稱獨散意識。
2、夢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睡夢中,緣夢中境界而生起
了别境能變指前六識而言,故三十頌頌文稱‘次第三能變差别有六種。
’根據<成唯識論>的科判,以七段九義來解釋頌文,現列其科判如下: ┌1、能變差别門————次第三能變,差别有六種———體别門 │2、自性行相門————了境為性——————————自性門 │相——————————行相門 │3、三性分别門————善不善俱非—————————三性門 │4、相應門: │A、列六位—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煩惱,随煩惱不定—相應門 │B、受俱——皆三受相應—————————————受俱門 │┌遍行——初遍行觸等 ││别境——次别境為欲,勝解念定慧 七段┤│善———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 九義│釋│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C、六┤煩惱——煩惱為貪嗔,癡慢疑惡見 │位│随煩惱—随煩惱為忿,恨覆惱嫉懂 ││诳谄與害嬌,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昏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如 │└不定——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5、所依門—依止根本識——————————————所依門 │6、俱轉不俱轉門—————————————————俱轉門 └7、起滅分位門——————————————————起滅門 一、能變差别門——次第三能變差别有六種 [次第三能變’,是對初之異熟能變,次之思量能變而言,現在是第三了境能變。
‘差别有六種’句,謂了别境識是前六識的總名,若分别來說,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了别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
這六識得名的由來,有随根得名和随境得名兩種。
一、随根立名:随所依之根,而立六識之命。
即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名, 二、随境立名:即是随其所緣之境,而立六識之名。
前六識所緣之境,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以其了别的塵境,而立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之名。
唯随根立名通于自在位(八地以上菩薩,可以五根互用),随境立名不通于自在位,故論典中多從随根立名。
這六種識,前五識是五種感覺器官,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出的五種認識作用。
第六識依于意根,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
這六識的作用是: 一、眼識:依于眼根,緣色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二、耳識:依于耳根,緣聲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三、鼻識:依于鼻根,緣香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四、舌識:依于舌根,緣味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五、身識:依于身根,緣觸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六、意識:依于意根,緣法境而生起了别認識作用。
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俱起,同緣外境,發生了别作用時,順次生起的五種心念,即: 一、率爾心:意識初對外境,于刹那間的輕率了别。
二、尋求心:于率爾了别之後,進而生起尋求作用。
三、決定心:意識尋到目标,進而決心了别。
四、染淨心:意識于了别外境後,對于怨親順違等境界,所生起的染淨之心。
五、等流心:染淨之心(善惡之心)相續,即叫做等流心。
以上五心,順次生起,而前五識之染淨,必定由意識為之引導。
第六識的作用有兩方面,一者意識與前五識同時而起,發生其了别作用,曰五俱意識;二者意識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而單獨生起,稱為獨頭意識,分釋如下: 一、五俱意識:意識與前五識俱起,共同了别境。
五俱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或五俱,視緣而定。
即: 1、意識與眼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眼俱意識。
2、意識與耳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耳俱意識。
3、意識與鼻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鼻俱意識。
4、意識與舌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舌俱意識。
5、意識與身識同起,發生其分别作用,稱身俱意識。
二、獨頭意識:又稱獨散意識,即不與前五識俱起,而單獨發生作用,此複有四種: 1、獨散意識:或追憶過去,或籌計未來,或比較推度種種想像分别,或意念遊走東想西想,此稱獨散意識。
2、夢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睡夢中,緣夢中境界而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