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思量能變——第七識
關燈
小
中
大
三能變識的初能變——異熟能變,已于上一講講完。
今日講‘次第二能變’,即思量能變末那識。
古人講第二能變,也是以八段十義來科分,現列表如下: ┌舉體出名門——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标名門 │所依門————依彼轉————————————————所依門 │所緣門————緣彼—————————————————所緣門 │體性行相門——思量為性———————————————體性門 八段—┤相———————————————行相門 十義│心所相應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愛我慢——染俱門 │及餘觸等俱—————————————————————相應門 │三性分别門——有覆無記攝——————————————三性門 │界系分别門——随所生所系——————————————界系門 └起滅分位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隐顯門 一、舉體出名門——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 次第二能變,是舉其體,是識名末那,是出其名。
末那識梵文ManasVijnana,Manas意譯為‘意’,Vijnana意譯為‘識’,合譯為意識。
如譯為意識,這就與第六意識同名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區别。
第六、七識雖然同名,但解釋不同,第六識是依意根之識,是依主釋,第七識是意識所依之根,其識體即是意,是持業釋。
成唯識論曰:‘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
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在經論中,以第七識名意,不名為意識者,大概有下列三種原因: 一、若名為意識,即與第六意識相混淆。
二、順理正論卷十一曰:‘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識。
’第七末那集起的心義不及第八識,了别的識義不及第六識,唯思量的意義為他識所不及,故名為意。
三、此識是第六識的近所依,故第六從于所依之根而立名,那所依之根的意,當然是第七識,故此名為意。
二、所依門——依彼轉 凡心識生起,必有所依。
如前五識依于五根,第六識依于第七識,而第七末那識所依的,是第八阿賴耶識。
所以三十頌頌文曰:‘依彼轉’。
依是依止義,轉是流轉義,是相續、轉起的意思。
依彼轉中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瑜伽師地論曰:‘由有阿賴耶故,得有末那。
’末那識依止于阿賴耶識,相續流轉,跟随著第八轉現。
何以第八識不立所依門,于此第七識才立所依呢?因為第八識是諸識的根本,為他識所依,依于他的意義不顯著,故不立所依門,而前七識依于根本識的意義顯著,始特别立所依一門。
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關系至為密切,就依止來說,末那識依于阿賴耶識,末那為能依,賴耶為所依。
而事實上,阿賴耶識亦依于末那識,兩者是互相為依。
八識心王及其心所,皆有所依。
譬如草木,以地為依,若離所依,則不能生長。
諸識之所依有三種,曰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
茲分述如下: 一、因緣依:因緣依亦名種子依,一切色、心諸法各有其種子,儲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待緣而起現行。
成唯識論曰:‘諸有為法,皆托此依。
’即是說一切有為的色、心現行法,皆須仗托各自種子為依,方能生起。
此處說因緣依者,是對果得名,因即是緣,而現行名果,故能生現行的種子稱因緣。
二、增上緣依:此亦名俱有依。
增上是增加其效果,促進其發展的意思,俱有是互為因果,互助互依的意思。
以前五識來說,如眼識依于眼根,而眼根亦依眼識,若缺其一,則兩者皆無作用,耳鼻舌身,亦複如是。
三、等無間緣依:此亦名開導依。
等無間者,前念後念相似曰等,相續不斷,名為無間,等無間緣依,是前念為後念之所依,凡是心法,皆是如此。
所謂心法,赅括心王心所在内,相續不斷,始名無間,若不相續,便是有間了。
故必須前念始滅,後念即生,永遠不斷,故名等無間緣。
開導依者,即心法于一刹那間不得二體并起,故必俟前念心滅,讓出其現行之位置,後念方起,這也就是前念開導後念的意思。
此處有一點尚待說明,即諸識依于種子生起,是因緣依;諸識依于第八阿賴耶識——即根本識,是增上緣中的一種。
三、所緣門——緣彼 頌文中‘緣彼’二字,是指此第七末那識所緣之境,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對法論卷二曰:‘意者,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
’末那所緣之境,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但此亦有異說,十大論師所見不同,分述如下: 一、難陀等師以為,第七識雙緣第八識
今日講‘次第二能變’,即思量能變末那識。
古人講第二能變,也是以八段十義來科分,現列表如下: ┌舉體出名門——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标名門 │所依門————依彼轉————————————————所依門 │所緣門————緣彼—————————————————所緣門 │體性行相門——思量為性———————————————體性門 八段—┤相———————————————行相門 十義│心所相應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愛我慢——染俱門 │及餘觸等俱—————————————————————相應門 │三性分别門——有覆無記攝——————————————三性門 │界系分别門——随所生所系——————————————界系門 └起滅分位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隐顯門 一、舉體出名門——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 次第二能變,是舉其體,是識名末那,是出其名。
末那識梵文ManasVijnana,Manas意譯為‘意’,Vijnana意譯為‘識’,合譯為意識。
如譯為意識,這就與第六意識同名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區别。
第六、七識雖然同名,但解釋不同,第六識是依意根之識,是依主釋,第七識是意識所依之根,其識體即是意,是持業釋。
成唯識論曰:‘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
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在經論中,以第七識名意,不名為意識者,大概有下列三種原因: 一、若名為意識,即與第六意識相混淆。
二、順理正論卷十一曰:‘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識。
’第七末那集起的心義不及第八識,了别的識義不及第六識,唯思量的意義為他識所不及,故名為意。
三、此識是第六識的近所依,故第六從于所依之根而立名,那所依之根的意,當然是第七識,故此名為意。
二、所依門——依彼轉 凡心識生起,必有所依。
如前五識依于五根,第六識依于第七識,而第七末那識所依的,是第八阿賴耶識。
所以三十頌頌文曰:‘依彼轉’。
依是依止義,轉是流轉義,是相續、轉起的意思。
依彼轉中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瑜伽師地論曰:‘由有阿賴耶故,得有末那。
’末那識依止于阿賴耶識,相續流轉,跟随著第八轉現。
何以第八識不立所依門,于此第七識才立所依呢?因為第八識是諸識的根本,為他識所依,依于他的意義不顯著,故不立所依門,而前七識依于根本識的意義顯著,始特别立所依一門。
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關系至為密切,就依止來說,末那識依于阿賴耶識,末那為能依,賴耶為所依。
而事實上,阿賴耶識亦依于末那識,兩者是互相為依。
八識心王及其心所,皆有所依。
譬如草木,以地為依,若離所依,則不能生長。
諸識之所依有三種,曰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
茲分述如下: 一、因緣依:因緣依亦名種子依,一切色、心諸法各有其種子,儲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待緣而起現行。
成唯識論曰:‘諸有為法,皆托此依。
’即是說一切有為的色、心現行法,皆須仗托各自種子為依,方能生起。
此處說因緣依者,是對果得名,因即是緣,而現行名果,故能生現行的種子稱因緣。
二、增上緣依:此亦名俱有依。
增上是增加其效果,促進其發展的意思,俱有是互為因果,互助互依的意思。
以前五識來說,如眼識依于眼根,而眼根亦依眼識,若缺其一,則兩者皆無作用,耳鼻舌身,亦複如是。
三、等無間緣依:此亦名開導依。
等無間者,前念後念相似曰等,相續不斷,名為無間,等無間緣依,是前念為後念之所依,凡是心法,皆是如此。
所謂心法,赅括心王心所在内,相續不斷,始名無間,若不相續,便是有間了。
故必須前念始滅,後念即生,永遠不斷,故名等無間緣。
開導依者,即心法于一刹那間不得二體并起,故必俟前念心滅,讓出其現行之位置,後念方起,這也就是前念開導後念的意思。
此處有一點尚待說明,即諸識依于種子生起,是因緣依;諸識依于第八阿賴耶識——即根本識,是增上緣中的一種。
三、所緣門——緣彼 頌文中‘緣彼’二字,是指此第七末那識所緣之境,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對法論卷二曰:‘意者,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
’末那所緣之境,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但此亦有異說,十大論師所見不同,分述如下: 一、難陀等師以為,第七識雙緣第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