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異熟能變——第八識
關燈
小
中
大
今日講三能變中的初能變、異熟能變識。
古人講異熟能變,以‘八段十義’科分。
八段者以頌文标目,十義者以識體顯義,茲列表如下: ┌三相門┌阿賴耶識——————————————————自相門 │├異熟————————————————————果相門 │└一切種———————————————————因相門 │所緣行相門——不可知——執、受、處—————————所緣門 八段—┤了———————————————行相門 十義│心所相應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相應門 │五受相應門——(相應)唯舍受————————————五受門 │三性分别門——是無覆無記——————————————三性門 │心所例同門——觸等亦如是 │因果譬喻門——恒轉如瀑流——————————————因果門 └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舍——————————————伏斷門 八段十義如上所示,現依八段次序诠釋如下。
一、三相門——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以上二句頌文,是明此第八阿賴耶識的三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
以‘阿賴耶識’是此識的自相,‘異熟’是此識的果相,‘一切種’是此識的因相。
一、賴耶自相:賴耶自相,即‘阿賴耶(Alaya)識’,阿賴耶是吭語音譯,義譯為藏識,藏有三義,曰能藏、所藏、執藏。
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薰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愛之不舍。
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為我愛執藏。
此三藏義,以我愛執藏為正義。
二、賴耶果相:賴耶的果相,是‘異熟’識。
異熟識舊譯果報識,成唯識論曰:‘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
’論文中界指欲、色、無色三界,趣指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趣,生指胎、卵、濕、化四生。
此識是善惡之業引生異熟果報,故稱異熟,此為賴耶果相。
三、賴耶因相:阿賴耶識的因相,是‘一切種’。
此識攝持諸法種子,又名一切種識,諸種子生起現行法,種子是現行之因,故稱‘一切種’為此識因相。
成唯識論曰:‘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
離此,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
’因相是此識的第三位相,而自相是因相果相的總和,識論曰:‘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
’ 作為總報體的真異熟——即阿賴耶識,必須具有業果、不斷、遍三界三義: 一、業果:就是酬善惡業因的‘異熟無記果’。
如總報的果體其性唯善,則所感的恒是樂果,就沒有作惡招苦果之義,就不會流轉苦道了;反之,假如果體唯惡,恒招苦果,就沒有為善招樂果之義,就不會有還滅覺悟的時候了。
所以總報體必須是無記果,始有流轉與還滅。
二、不斷:不斷即是相續。
如果總報體有斷絕而不相續,則欲界色界的有情,在總報體中斷時,豈不是有如死者?無色界有情本來沒有色身,如果總報體中斷,豈不是連心識也有了?所以作為三界有情的總報體,必須要相續不斷。
三、三界:這異熟總報的果體,必須遍通三界,如果不遍三界,豈不是某一界的有情,沒有果報體了? 以上三義,隻有此第八阿賴耶識全具。
前五識經常中斷,色界二禅以上無前五識,沒有遍三界義;第六識在五位無心時會中斷,缺了不斷義;第七識有不斷和遍三界義,而沒有業果義,所以都不能成為總報果體。
第八阿賴耶識,從凡夫位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染淨三種位次,其名稱亦因之而異。
此三位,曰我愛執藏現行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
現分述如下: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實我’,而起我愛執著。
于此,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故第八識又名‘我愛執藏’。
由凡夫、二乘有學位、及七地以前菩薩,全為此位所攝。
二乘修到無學位,菩薩修到八地,俱生我執斷時,才舍去藏識之名,稱為異熟識。
二、善惡業果位:指為善惡的異熟業所支配招感的果位,阿賴耶識又名異熟識,因為它是善惡的異熟業所招感的異熟果,所以第八識有異熟識之名。
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大乘十地菩薩,全是此位所攝。
必須到十地滿心,即金剛喻定現前,一刹那間,永斷世間二障種子,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此時舍去異熟之名,而稱為阿陀那識。
三、相續執持位:證得佛果的第八識,至無終盡期,
古人講異熟能變,以‘八段十義’科分。
八段者以頌文标目,十義者以識體顯義,茲列表如下: ┌三相門┌阿賴耶識——————————————————自相門 │├異熟————————————————————果相門 │└一切種———————————————————因相門 │所緣行相門——不可知——執、受、處—————————所緣門 八段—┤了———————————————行相門 十義│心所相應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相應門 │五受相應門——(相應)唯舍受————————————五受門 │三性分别門——是無覆無記——————————————三性門 │心所例同門——觸等亦如是 │因果譬喻門——恒轉如瀑流——————————————因果門 └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舍——————————————伏斷門 八段十義如上所示,現依八段次序诠釋如下。
一、三相門——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以上二句頌文,是明此第八阿賴耶識的三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
以‘阿賴耶識’是此識的自相,‘異熟’是此識的果相,‘一切種’是此識的因相。
一、賴耶自相:賴耶自相,即‘阿賴耶(Alaya)識’,阿賴耶是吭語音譯,義譯為藏識,藏有三義,曰能藏、所藏、執藏。
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薰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愛之不舍。
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為我愛執藏。
此三藏義,以我愛執藏為正義。
二、賴耶果相:賴耶的果相,是‘異熟’識。
異熟識舊譯果報識,成唯識論曰:‘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
’論文中界指欲、色、無色三界,趣指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趣,生指胎、卵、濕、化四生。
此識是善惡之業引生異熟果報,故稱異熟,此為賴耶果相。
三、賴耶因相:阿賴耶識的因相,是‘一切種’。
此識攝持諸法種子,又名一切種識,諸種子生起現行法,種子是現行之因,故稱‘一切種’為此識因相。
成唯識論曰:‘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
離此,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
’因相是此識的第三位相,而自相是因相果相的總和,識論曰:‘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
’ 作為總報體的真異熟——即阿賴耶識,必須具有業果、不斷、遍三界三義: 一、業果:就是酬善惡業因的‘異熟無記果’。
如總報的果體其性唯善,則所感的恒是樂果,就沒有作惡招苦果之義,就不會流轉苦道了;反之,假如果體唯惡,恒招苦果,就沒有為善招樂果之義,就不會有還滅覺悟的時候了。
所以總報體必須是無記果,始有流轉與還滅。
二、不斷:不斷即是相續。
如果總報體有斷絕而不相續,則欲界色界的有情,在總報體中斷時,豈不是有如死者?無色界有情本來沒有色身,如果總報體中斷,豈不是連心識也有了?所以作為三界有情的總報體,必須要相續不斷。
三、三界:這異熟總報的果體,必須遍通三界,如果不遍三界,豈不是某一界的有情,沒有果報體了? 以上三義,隻有此第八阿賴耶識全具。
前五識經常中斷,色界二禅以上無前五識,沒有遍三界義;第六識在五位無心時會中斷,缺了不斷義;第七識有不斷和遍三界義,而沒有業果義,所以都不能成為總報果體。
第八阿賴耶識,從凡夫位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染淨三種位次,其名稱亦因之而異。
此三位,曰我愛執藏現行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
現分述如下: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實我’,而起我愛執著。
于此,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故第八識又名‘我愛執藏’。
由凡夫、二乘有學位、及七地以前菩薩,全為此位所攝。
二乘修到無學位,菩薩修到八地,俱生我執斷時,才舍去藏識之名,稱為異熟識。
二、善惡業果位:指為善惡的異熟業所支配招感的果位,阿賴耶識又名異熟識,因為它是善惡的異熟業所招感的異熟果,所以第八識有異熟識之名。
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大乘十地菩薩,全是此位所攝。
必須到十地滿心,即金剛喻定現前,一刹那間,永斷世間二障種子,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此時舍去異熟之名,而稱為阿陀那識。
三、相續執持位:證得佛果的第八識,至無終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