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唯識學上的幾個基本概念

關燈
名本性住種,這是先天的、本能俱有的。

    新熏種子,又名習所成種,這是後天的、學習而來的。

     依種子的性質說,又分為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

    一者有漏種子,這是能産生種種現象的種子,亦即三界六趣受生死的種子。

    此中又有名言種子、我執種子、有支種子之分。

    二是無漏種子,這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種子,亦即入見道位乃至阿羅漢、佛果位的出世種子。

    此中又有生空種子、法空種子、二空種子之分。

    <成唯識論>二曰: [諸種子者,謂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種,此識性攝,故是所緣。

    無漏種子雖然依附此識,而非此識性攝,故非所緣。

    ] 這是說,一切有漏種子為為第八阿賴耶識之識體所攝持,且為第八識見分所緣,故稱[故是所緣’;而無漏種子雖然也依附于阿賴耶識,但并非阿賴耶識之識性所攝,故不是此識所緣。

    無漏種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種子,此有三種,一者生空無漏種子,即我空無漏,此屬見道位無漏種子。

    二者法空無漏,屬修道位無漏種子。

    三者二空(我空、法空)無漏種子,此為無學道無漏種子。

     無漏種子依于異熟識之自體分,而非異熟識性所攝持。

    以無漏種子,其性唯善,不是無記性,故不與異熟識之體性相順,體性既不相順,故此無漏種子與異熟識體性不可相即。

    無漏種子依于異熟識之自體分,以非異熟識所攝持,亦不為異熟識之見分所緣。

     有漏種子即生起諸種現象,三界六趣受生死的種子。

    此有三種,一者名言種子,二者我執種子,三者有支種子。

    種子又名習氣,即是現行熏習的氣分。

    <瑜伽師地論>五十二月:[雲何略說安立種子?謂于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

    ] 在前文之中,屢屢說到‘現行’二字。

    現行又作何解釋,原來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之功能,此能生之因,謂之種子,自此種子生起色心諸法,謂之現行。

    能生的種子是因,所生的現行是果。

    當種子生起現行之際,現行有強盛的勢用,刹那間熏習起現行的種子、成為新種子,這就稱為‘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

    在種子起現行時,種子是因,現行是果。

    而現行熏種子時,現行是因,受熏的新種子是果。

    這三者是‘刹那生滅,與果俱有。

    ’此‘種生現’的因果之同時,也是‘現生種’的因果。

    有如燭柱生炎(種生現)之時,同時也正是炎燒柱(現熏種)之時。

     于此,又出現‘熏習’二字。

    所謂薰習,是我人身、口所表現的善惡行為(身行、語行),或意識所生起的善惡思想(意行),其‘氣分’留于阿賴耶識中,如香之熏衣,即謂之熏習。

    而我人身口意三者所表現之行為,就叫做現行。

    換句話說,第八阿賴耶識,能将經驗的痕迹保下來,這就是氣分或種子。

    而經驗(身口意三者的行為)的痕迹,能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性格及行為,這就是熏習。

    一個人習于為善,這善行是一種熏習,一個人慣于為惡,這惡行也是一種熏習。

    熏習不是刻意造成的,而是不知不覺任運進行。

    如人行霧中,他無意使衣服受濕,也不覺得衣服受濕,而事實上他的衣服己布滿了濕氣。

    <大乘起信論>曰:[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熏習故,則有香氣。

    ] 種子生現行,種子是能生,現行是所生。

    能生的,是第八識中能生果法作用的種子,所生的是七轉識,所以第八識為因,七轉識是果,這是‘種子生現行的因果’。

    現行熏種子,現行是能熏,種子是所熏,能熏的是七轉識的現行法,所熏的是第八識種子,于此,七轉識是因,第八識是果,這是‘現行熏種子的因果’。

    阿賴耶的所藏之義,也于此可見。

    <阿毗達磨經>曰:[諸法于藏識,識于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

    ] 最後,我們再理清一個觀念,就是‘唯識’一詞。

    什麼叫唯識呢?唯識二字,梵語Vijnapti-matrata、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

    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土譯為‘唯識]。

    識者心之别名,所謂唯識,即簡去心外諸法,擇取識心。

    這是遮簡迷情、外界有實我實法的存在,表顯内界識心的真性法相。

    換句話說,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由第八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變生,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

    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在<百法明門論>中,有‘五法事理唯識’一詞,束百法以五位,即心王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此五位法,前四位是事,後一位是理,如下表所示: ┌—心王——————識之自相┐ ├—心所——————與識相應┤ 五法事理唯識—┼—色———————識之所變┼—不離識—萬法唯識 ├—不相應行————識之分位┤ └—無為————以上四法實性┘ 關于識變,有因能變與果能變之分,因能變者,即種子生起八識之變;果能變者,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而有萬法之生起。

    此留在後面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