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唯識宗學統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師地論>的節略本;而在<攝大乘論>中已建立了唯識學的核心,<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則是建立法相學的中心。
無著的主要著作,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大乘莊嚴經論>、<金剛般若論>、<能斷金剛般若論頌>、<六門教授習定論頌>、<順中論>等多種。
世親梵名Vasabandhu、音譯婆薮槃豆,是無著的異母弟,生卒年代約在西元三八零至四八零年間。
陳代真谛譯<婆薮槃豆法師傳>,稱他:[于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典,師才俊朗無可為俦,戒行清高,難以相匹。
’據說世親為了取舍阿毗達摩一系理論,他曾匿名化裝,到有部的學術中心迦濕彌羅城,學習有部教理四年,後來回到富婁沙富城,用經量部教義,批判有部,集衆宣說。
且随講随寫,著為<阿毗達磨俱舍論>。
此論一出,頗有争論,而無能破之者,時人稱此論為聰明論。
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隐蔽大乘,其兄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命弟子于鄰室宣讀<華嚴經、十地品>,世親聞之,方知其兄苦心。
他深悔以往弘揚小乘诽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
無著對他說:[你先前既用舌頭诽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贊揚大乘呢?’這樣世親乃舍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而大成了唯識宗。
世親約于八十歲的時候,在阿瑜遮那國逝世,時其兄無著逝世已二十餘年。
他遺留的著作很多,與唯識學有關的,如下列所舉: 一、<攝大乘論釋>十卷,有三種譯本,陳真谛譯本名<攝大乘釋論>,隋達摩笈多譯本名<攝大乘論釋論>,唐玄奘譯本名<攝大乘論釋>。
二、<辨中邊論釋>一卷,唐玄奘譯。
三、<唯識二十頌>一卷,唐玄奘譯。
四、<唯識三十頌>一卷,唐玄奘譯。
五、<大乘五蘊論>一卷,唐玄奘譯。
六、<百法明門論>一卷,唐玄奘譯。
印度古人造論,是先作本頌,總括全書要義,然後依頌作釋,名曰長行,長行是論著的正文。
而<唯識三十頌>一書,是世親晚年之作,長行未作而已示寂。
此際瑜伽行學派的理論已成為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者極多,世親寂後的百年之間,許多學者競為三十多作釋論,其中最著名者有十位,後世稱為十大論師。
十大論師的名字是: 一、親勝:梵名畔徒室利,Bahbhu'sri,與世親同時。
二、火辨:梵名質旦羅婆拿Citrabhana,與世親同時。
三、德慧:梵名婁拿末底Gunamati,他是安慧的老師。
四、安慧:梵名悉恥羅末底Stharamati,是大乘唯識宗有名的大學者。
五、難陀:梵名Nanda,意譯歡喜。
在唯識學心識上主張立相、見二分。
六、淨月:梵名質咀羅婆拿Citrabhana,與安慧同時。
七、護法:梵名達磨波羅Dharmapala,六世紀中葉人。
八、勝友:梵名毗世沙密多羅Visesamitra,曾在那爛陀寺從護法學唯識教義。
九、勝子:梵名若那弗多羅Jinaptra,著有<瑜伽師地論釋>一卷,唐玄奘譯。
十、智月:梵名若那戰多羅Jnanacandra,他也是護法的弟子。
此處特别要介紹的是戒賢,他是西元六至七世間人。
生于東印度三摩坦國,婆羅門種姓,少年好學,遊曆四方,訪求名師,至中印度那爛陀寺,從護法受學出家,三十歲時,與南印度一大外道辯論獲勝,受到國王的嘉賞,為他起造伽藍。
後來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傳唯識宗義,他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經論,将佛教判為三時: 一、第一時教:謂釋尊初說阿含,說‘我空法有’之旨,稱為有教。
指小乘教。
無著的主要著作,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大乘莊嚴經論>、<金剛般若論>、<能斷金剛般若論頌>、<六門教授習定論頌>、<順中論>等多種。
世親梵名Vasabandhu、音譯婆薮槃豆,是無著的異母弟,生卒年代約在西元三八零至四八零年間。
陳代真谛譯<婆薮槃豆法師傳>,稱他:[于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典,師才俊朗無可為俦,戒行清高,難以相匹。
’據說世親為了取舍阿毗達摩一系理論,他曾匿名化裝,到有部的學術中心迦濕彌羅城,學習有部教理四年,後來回到富婁沙富城,用經量部教義,批判有部,集衆宣說。
且随講随寫,著為<阿毗達磨俱舍論>。
此論一出,頗有争論,而無能破之者,時人稱此論為聰明論。
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隐蔽大乘,其兄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命弟子于鄰室宣讀<華嚴經、十地品>,世親聞之,方知其兄苦心。
他深悔以往弘揚小乘诽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
無著對他說:[你先前既用舌頭诽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贊揚大乘呢?’這樣世親乃舍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而大成了唯識宗。
世親約于八十歲的時候,在阿瑜遮那國逝世,時其兄無著逝世已二十餘年。
他遺留的著作很多,與唯識學有關的,如下列所舉: 一、<攝大乘論釋>十卷,有三種譯本,陳真谛譯本名<攝大乘釋論>,隋達摩笈多譯本名<攝大乘論釋論>,唐玄奘譯本名<攝大乘論釋>。
二、<辨中邊論釋>一卷,唐玄奘譯。
三、<唯識二十頌>一卷,唐玄奘譯。
四、<唯識三十頌>一卷,唐玄奘譯。
五、<大乘五蘊論>一卷,唐玄奘譯。
六、<百法明門論>一卷,唐玄奘譯。
印度古人造論,是先作本頌,總括全書要義,然後依頌作釋,名曰長行,長行是論著的正文。
而<唯識三十頌>一書,是世親晚年之作,長行未作而已示寂。
此際瑜伽行學派的理論已成為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者極多,世親寂後的百年之間,許多學者競為三十多作釋論,其中最著名者有十位,後世稱為十大論師。
十大論師的名字是: 一、親勝:梵名畔徒室利,Bahbhu'sri,與世親同時。
二、火辨:梵名質旦羅婆拿Citrabhana,與世親同時。
三、德慧:梵名婁拿末底Gunamati,他是安慧的老師。
四、安慧:梵名悉恥羅末底Stharamati,是大乘唯識宗有名的大學者。
五、難陀:梵名Nanda,意譯歡喜。
在唯識學心識上主張立相、見二分。
六、淨月:梵名質咀羅婆拿Citrabhana,與安慧同時。
七、護法:梵名達磨波羅Dharmapala,六世紀中葉人。
八、勝友:梵名毗世沙密多羅Visesamitra,曾在那爛陀寺從護法學唯識教義。
九、勝子:梵名若那弗多羅Jinaptra,著有<瑜伽師地論釋>一卷,唐玄奘譯。
十、智月:梵名若那戰多羅Jnanacandra,他也是護法的弟子。
此處特别要介紹的是戒賢,他是西元六至七世間人。
生于東印度三摩坦國,婆羅門種姓,少年好學,遊曆四方,訪求名師,至中印度那爛陀寺,從護法受學出家,三十歲時,與南印度一大外道辯論獲勝,受到國王的嘉賞,為他起造伽藍。
後來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傳唯識宗義,他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經論,将佛教判為三時: 一、第一時教:謂釋尊初說阿含,說‘我空法有’之旨,稱為有教。
指小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