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唯識宗學統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唯識三十頌>,是唯識宗的基本論典,唯識宗即依此論典而建立。
所以要講三十頌,必須要由唯識宗的建立與傳承說起。
中國的唯識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學派。
而說到瑜伽行學派,又不能不追溯到中觀學派,茲依次介紹如下。
一、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與瑜伽二派 印度的大乘佛教,興起于西元世紀開始之後。
一代大哲龍樹,住世年代約在西元一五零至二五零年之間,他出身于南印度的婆羅門種姓,自幼受婆羅門傳統教育,後來皈依佛教。
當時南印度已有大乘經典流行,他讀之不以為走足,傳說他遊行北印度時,自雪山地區一個老比丘處得到一部分大乘經典,又在大龍族聚居之地得到許多大乘經典,這樣就更充實了他的大乘理論。
他回到南印度,把當時流行的般若思想組織起來,完成了‘緣起性空’的空宗哲學體系。
原來龍樹住世時代,印度思想界的潮流,一方面是外道的諸法實有、或常或斷的思想,一方面是小乘有部的‘我空法有’,及‘法體恒有、三世實有’思想。
龍樹為破邪顯正,他依據佛陀的根本思想緣起理論、及當時的般若思想,廣造論典,破斥邪說。
這種思想,表現在<中觀論>一書中。
如‘八不偈’所稱: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八不,其實就是全盤否定——自諸法空性上,否定小乘、外道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出諸戲論。
諸法以因緣和合而生,非獨立存在,故無自性。
無自性即‘性空’,亦曰‘空性’性,這一點則表現在‘三是偈’上。
即所謂: 諸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龍樹菩薩的著作很多,古有千部論主之稱,除<中觀論>外,主要的尚有<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
繼承龍樹學說的,是他的弟子提婆。
提婆所著的<百論>,與龍樹的<中論>及<十二門論>,合稱三論。
是後來我國三論宗所依的論典。
而龍樹、提婆這一系的理論,在印度被稱為‘中觀學派’,亦稱‘空宗]。
龍樹、提婆的空觀,是以諸法無自性立論,并非徒持空見,妄計一切皆空。
惟傳至後世,則流為‘頑空’——學者不解空義,妄執一切皆空,于世俗谛,不施設有;于勝義谛,真理亦無。
此謂之‘惡取空’,亦稱為‘沈空’。
佛滅後九百年傾,無著、世親兩大論師出世,為矯治當時沈空之弊,而标示‘有’義。
此有,非是小乘外道之諸法實有,而是破我法二執後所顯示的‘真空妙有’。
這在印度稱為‘有宗’,亦稱‘瑜伽行學派’。
無著菩薩住世的年代,約為西元三六零至四六零年之間。
據說天宮兜率内院的彌勒菩薩,應無著之請,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為無著說<瑜伽師地論>、<分别瑜伽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五部大論,無著承彌勒之說,與其弟世親把五部大論做了一番綜合整理工做,依此建立有宗,即印度的‘瑜伽行學派’。
但彌勒不是曆史上實有的人物,也許世間另有一個名叫彌勒的人。
或者,五部大論根本是無著的著作,假托彌勒之名行世的。
更可能的是,早在無著之前,就有許多無名的飽學的瑜伽師,而無著是繼承他們學說而加以發揚的。
無著梵名阿僧伽Asaga、是印度笈多王朝(320—500)中期的人,他是北印度健陀羅國富婁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羅門家庭,父名喬屍迦Kausika、居國師之位,有子三人,長即無著,次名世親,幼名獅子覺。
無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傳他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曾欲自殺,後得遇賓頭羅羅漢為講小乘空觀,他初聞悟入,然猶不能滿意,後來得到彌勒的五部大論,繼承此說,集衆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門傳至四方。
無著晚年遊化于中天竺的喬賞彌國,百歲左右始入圓寂。
他的著作很多,亦有千部論主之稱。
他所著的<顯揚聖教論>,相當于<瑜伽
所以要講三十頌,必須要由唯識宗的建立與傳承說起。
中國的唯識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學派。
而說到瑜伽行學派,又不能不追溯到中觀學派,茲依次介紹如下。
一、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與瑜伽二派 印度的大乘佛教,興起于西元世紀開始之後。
一代大哲龍樹,住世年代約在西元一五零至二五零年之間,他出身于南印度的婆羅門種姓,自幼受婆羅門傳統教育,後來皈依佛教。
當時南印度已有大乘經典流行,他讀之不以為走足,傳說他遊行北印度時,自雪山地區一個老比丘處得到一部分大乘經典,又在大龍族聚居之地得到許多大乘經典,這樣就更充實了他的大乘理論。
他回到南印度,把當時流行的般若思想組織起來,完成了‘緣起性空’的空宗哲學體系。
原來龍樹住世時代,印度思想界的潮流,一方面是外道的諸法實有、或常或斷的思想,一方面是小乘有部的‘我空法有’,及‘法體恒有、三世實有’思想。
龍樹為破邪顯正,他依據佛陀的根本思想緣起理論、及當時的般若思想,廣造論典,破斥邪說。
這種思想,表現在<中觀論>一書中。
如‘八不偈’所稱: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八不,其實就是全盤否定——自諸法空性上,否定小乘、外道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出諸戲論。
諸法以因緣和合而生,非獨立存在,故無自性。
無自性即‘性空’,亦曰‘空性’性,這一點則表現在‘三是偈’上。
即所謂: 諸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龍樹菩薩的著作很多,古有千部論主之稱,除<中觀論>外,主要的尚有<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
繼承龍樹學說的,是他的弟子提婆。
提婆所著的<百論>,與龍樹的<中論>及<十二門論>,合稱三論。
是後來我國三論宗所依的論典。
而龍樹、提婆這一系的理論,在印度被稱為‘中觀學派’,亦稱‘空宗]。
龍樹、提婆的空觀,是以諸法無自性立論,并非徒持空見,妄計一切皆空。
惟傳至後世,則流為‘頑空’——學者不解空義,妄執一切皆空,于世俗谛,不施設有;于勝義谛,真理亦無。
此謂之‘惡取空’,亦稱為‘沈空’。
佛滅後九百年傾,無著、世親兩大論師出世,為矯治當時沈空之弊,而标示‘有’義。
此有,非是小乘外道之諸法實有,而是破我法二執後所顯示的‘真空妙有’。
這在印度稱為‘有宗’,亦稱‘瑜伽行學派’。
無著菩薩住世的年代,約為西元三六零至四六零年之間。
據說天宮兜率内院的彌勒菩薩,應無著之請,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為無著說<瑜伽師地論>、<分别瑜伽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五部大論,無著承彌勒之說,與其弟世親把五部大論做了一番綜合整理工做,依此建立有宗,即印度的‘瑜伽行學派’。
但彌勒不是曆史上實有的人物,也許世間另有一個名叫彌勒的人。
或者,五部大論根本是無著的著作,假托彌勒之名行世的。
更可能的是,早在無著之前,就有許多無名的飽學的瑜伽師,而無著是繼承他們學說而加以發揚的。
無著梵名阿僧伽Asaga、是印度笈多王朝(320—500)中期的人,他是北印度健陀羅國富婁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羅門家庭,父名喬屍迦Kausika、居國師之位,有子三人,長即無著,次名世親,幼名獅子覺。
無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傳他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曾欲自殺,後得遇賓頭羅羅漢為講小乘空觀,他初聞悟入,然猶不能滿意,後來得到彌勒的五部大論,繼承此說,集衆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門傳至四方。
無著晚年遊化于中天竺的喬賞彌國,百歲左右始入圓寂。
他的著作很多,亦有千部論主之稱。
他所著的<顯揚聖教論>,相當于<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