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唯識宗學統概述

關燈
二、第二時教:謂釋尊為大乘者說般若‘諸法皆空’之理,心境俱空,指大乘空宗。

     三、第三時教:謂釋尊以三自性三無性之說,肯定非空非有之中道教,指大乘有宗。

     我國唐代玄奘三藏遊學印度時,曾在那爛陀寺師事戒賢,依之學習<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等唯識學說。

    時戒賢已一百零六歲為寺中大長老,衆共尊稱為正法藏。

     二、中國唯識宗的建立 玄奘大師,是我國的四大譯經家之一,也是唯識宗的開創人。

    他俗家姓陳、名褛,河南偃師人,隋文帝開皇二十年生。

    他有兄長捷,早年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玄奘亦于十三歲時随兄出家。

    唐高宗武德元年,與兄同入長安,尋赴成都參訪。

    武德五年受具戒重回長安,從法常、僧辯二大德聽<攝大乘論>,以諸師所說,各異宗途,聖典亦有隐晦,不知所從,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

    表請不許,奘師不為屈,乃就番人學書語,唐太宗貞觀三年,私發長安,途中曆經險阻,曆時五年,始抵中天竺,于那爛陀寺,依戒賢論師學<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奧義五年。

    複從勝軍居士學<唯識抉擇論>及<莊嚴經論>等論典二年。

     奘師于貞觀十九年回國,由天竺攜回梵典六百五十餘部,歸國後廣譯經論,先後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餘卷,其中關于法相唯識一系的,有下列各種: 一、<解深密經>:五卷。

     二、<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造,一百卷。

     三、<辯中邊論>:彌勒菩薩造,三卷。

     四、<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三卷。

     五、<顯揚聖教論>:無著菩薩造,二十卷。

     六、<大乘五蘊論>:世親菩薩造,一卷。

     七、<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菩薩造,一卷。

     八、<瑜伽師地論釋>:世親菩薩造,一卷。

     九、<觀所緣緣論>:陳那論師造,一卷。

     十、<唯識二十論>:世親菩薩造,一卷。

     十一、<唯識三十論>:世親菩薩造,一卷。

     十二、<成唯識論>:以十大論師之釋論百卷,揉集為識論十卷。

     由于玄奘廣譯法相唯識一系經論,窺基複弘揚之,開創了我國的唯識宗。

    除上述經論外,他也譯出了小乘說一切有部的論典,如<阿毗達磨發智論>及六足論,<大毗婆娑論>、<俱舍論>等。

    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示寂,享年六十五歲。

     玄奘大師的入室弟子窺基,俗姓尉遲,字洪道,是元魏尉遲部後裔,為唐初勳臣尉遲恭猶子,唐代京兆長安人。

    出生于唐太宗貞觀六年,禀性聰慧,體貌魁偉,年十七歲奉敕出家,為玄奘弟子,依玄奘學佛教經論及天竺語文。

    二十五歲參與譯經,唐高宗顯慶四年,玄奘譯<成唯識論>,原拟将十家釋論各别全譯,并命窺基與神[日+方]、嘉尚、普光四人,分别擔任檢文、筆受、纂義工作,數日之後,窺基請求退出,奘師固問其故,基言:[群聖制作,各馳譽于五天,雖文具傳于貝葉,而義不備于一本,情見各異,禀者無依,請錯綜群言,以為一本&hellip’。

     奘師乃禮遣三賢,窺基獨任筆受,譯出<成唯識論>十卷。

    其後奘師又為窺基闡說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故窺基通達因明之學。

    窺基著述豐富,有[百部疏主’之稱,其主要且與唯識有關者如有<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瑜伽論劫章頌>,<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唯識二十論述記>三卷,<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一卷,<成唯識論别鈔>四卷,<辯中邊論述記>三卷,<雜集論述記>十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六卷,<大乘法苑義林章>十四卷。

     由玄奘、窺基兩代的弘揚,建立了我國大乘八宗之一的‘唯識宗’。

    唯識宗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