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關燈
實也。

    故其于九萬五千七十字之五種原譯内,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确,鑿然有據。

    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

    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于簡潔;淩亂俾成整嚴,阙疏悉令圓滿。

    必期有美皆備,無谛不收。

    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浃旬累月而不決,日日禱于佛前,時時萦諸夢寐,此其敬慎、虔恭狀況,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者也。

    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征,茲恐駭俗,姑不具引。

    是以及其告成也,文約而義豐,理顯而詞暢,醒眸爽口,易記易持,無艱深畏難之慮,有殊勝易往之感,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每一持誦,恍若置身于清淨莊嚴之域,徜徉乎華池寶樹之間。

    如觐慈光,如聆法語,誦者忘倦,聽者生忻,随分領解,各如其量。

    攝凡濁介爾之心,入聖衆俱會之境;易全真成妄之念,為背塵合覺之行。

    果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不但拔将來之苦果,實已獲現前之福利。

    非真修淨業者不覺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窺其深;非詳考各譯,不知其抉擇之精,唯遍校會本,始見其從事之慎。

    然此實非門外耳食者,所能驟解也。

    吾嘗謂欲宏佛法于今日,必須提倡淨土;欲宏淨宗,必須先宏大經。

    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

    蓋統攝二谛,未有明備簡要若此者也。

    惜多年未有定本,緻法寶莫能流通。

    前清盛時,萬善殿常課此經,故得宮廷整肅,政治清明,由彼時群知因果,故能上下相戒,朝野相安。

    鹹同而後,此經辍誦,朝綱紊亂,國勢随衰,雖不盡由于此,而此經所關重矣。

    今此本既出,不但為淨宗前途賀,且可為世運前途幸也。

    蓮公之為學也,由百家衆流而歸之于佛,曆性相顯密而歸之于淨。

    其所著述,除會集大經而外,尚有《校經随筆》、《會集秦唐兩譯阿彌陀經》、《會譯引證記》、《大經五念儀》、《蓮宗密鈔》、《淨修簡課》、《一翁幻語》、《入道三字箴》、《一夢漫言評叙》、《聽佛軒自警錄》、《邵康節安樂集鈔》、《白玉蟾詩禅道影錄》、《二溪學粹》、《歡喜念佛齋詩鈔》、《渠園詩文集》,或已印行,或正待印,計十餘種。

    蓮公素恥宣傳,餘之言此,并非故為标榜,蓋欲使世知如此學識,如此功行,其所會集之經典,所信向之法門,自必具有甚深義趣,而學識未充,功行不逮者,未可據以淺陋眼光輕事測評,緻蹈謗法之咎,而為深心護法,有志救世者,所笑歎也。

    又其宏願熱誠,苦口慈心,感人極深,信向者衆。

    此次俯應黃甥念祖之請,重印大經,聞者歡躍,争相随喜,光羲僑渝養痀,額首遙慶。

    往年曾為作序,未及付印。

    茲再略摘蓮公所著《校經随筆》中語,增入前序;節錄《大經合贊》附于卷末;并遺一甥兩女就學其門,聽受此經要義,即以此序代為之贽焉。

    每憶沈谷成居士,有衆生福薄,大經塵封,提倡無人,佛恩難報之語,辄生慨愧!今幸因緣成熟,寶典放光。

    本經有雲:值此經者皆可得度。

    彭二林曰: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

    然則遇此經者,可不寶諸。

    有智之士,幸勿忽諸。

     公元一九四六年夏曆丙戌南昌梅光羲和南序于重慶 二、本經原跋 敬跋重印大經合集本後 蕭方駿 丙戌十月十九日,為北平廣播電台台長黃念祖君之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壽。

    鑒于世俗之壽其親者,或绮筵豐席,殘傷物命;或揚厲鋪張,徒導奢習。

    虛靡資财,無裨實際。

    思欲滌除陋俗,一挽頹風,乃請命于太夫人,拟易為施德培福之舉。

    太夫人欣然喜曰:‘一切供養,法供養最,培植福慧,莫先印經。

    吾聞《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為郓城夏蓮居老居士所會集,曾經宗教俱徹、行解并超、缁素共仰之大德慧明老法師所印可。

    稱為文約義豐,詞暢理圓,囑其及早流通,以利有情。

    吾長兄撷公稱為集漢吳魏唐宋五種原譯之大成,為古今盡美盡善之本。

    極樂庵華嚴講座律宗大德慈舟法師,曾親為科判,并以此本在濟南淨居寺講演,聽衆歡贊,盛況空前。

    青島湛山寺印經處,亦曾印行多部。

    汝欲弘法壽親,曷若廣印此經?況經之所在,即法之所在;法之所在,即我佛光明所在也。

    本經有雲:“佛所行處,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民無冤枉。

    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回憶八九年來,汝兄弟姊妹衛國抗戰,各居一方,今幸國土重光,天倫聚首。

    蒿目時艱,流離失所者衆矣!安不忘危,忍以奢靡自壽乎?經名無量壽,壽莫大于是。

    宜印此經,以副吾志,且滿汝願。

    ’念祖三世奉佛,善根深厚,欣承慈命,尤契本懷。

    乃取《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重印千部,以廣法施,可謂善母壽者矣!吾知聞此印經因緣而興起者,殆将踵接,由一版而再版三版,以至千萬版。

    印者無量,讀者無量,發心獲益者無量,而太夫人之功德福壽,亦與之俱無量矣!蓋此經為淨宗無上寶典,不但于苦樂欣厭、生佛感應之理,闡發盡緻,而且于事理回果、顯密性相之義,赅括無遺;尤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普遍流通,有移風易俗,矯正人心之效;受持讀誦,具消罪滅業,延福增壽之功。

    是以賢智之士,有志大乘者,莫不以先讀為幸也。

    行見佛光遍照,災障潛消;劫運早回,群生安樂,則太夫人之仁慈,與念祖之誠孝所推,豈有極哉!念祖笃信佛乘,志量遠大,受學蓮公以來,昕宵研讨,益見精純。

    此次所印大經,複經蓮公手自補校,文義尤為周足。

    至于此經初印因緣,已見黃序;而會集義例梅序詳之。

    念祖昆仲為撷芸之甥,而念祖又愚之婿也。

    撷芸與蓮公為學佛老友,三十年來,津逮學海,聲光并茂,有南梅北夏之稱。

    蓮公會集此經,閱時數載。

    會有句雲:‘濁世無如念佛好,此生端為大經來。

    ’亦可想見其志願精純矣!撷芸稱此經為第一善本,推蓮公為學佛友朋中第一人,愚與兩公又均為民元舊雨。

    此經蓮公會集之,撷芸詳序之,念祖印行之,而不慧亦幸得附骥其間,沾溉法益,因緣際會,良非偶然。

    謹略述此次印經緣起,願與持誦此經者,同為梅太夫人祝無量壽焉。

     佛曆二千九百七十三年丙戌初冬,息園居士三台蕭方駿謹識于舊都壽山福海之居。

    時年七十有七。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 黃念祖 丙戌之冬,家慈梅太夫人壽辰,念祖敬承慈命,重印吾師蓮公夏老居士所會集之無量壽經千部,深願各地聞風興起,印者無量,讀者無量,發心獲益者無量,以廣法施而回劫運。

    乃甫經逾月,而淨宗學會、儒佛同心學會,以暨崇儉素食會、萬國道德會、正誼學會等,諸方善信先後發心,續印此經達三千部,于以見人之好善,誰不如我。

    法不孤起,仗緣乃生。

    念祖所印千部,既有家母舅南昌梅公為之序,又有家嶽丈三台蕭公為之跋,而此次發心續印諸公,鹹欲念祖略叙梗概,用志勝緣。

    雖自維淺陋,然于義不可以辭,謹就見聞感想所及,供養大衆,幸垂察焉。

     愚聞蓮師之集成此經也,首蒙宗教俱徹之大德慧老法師,于佛前持經攝影,以資印證。

    繼有禅宗大德月溪法師力贊速印。

    複有密宗大德超一法師協助流通。

    更有律宗大德慈舟法師親為科判,并在濟開講,盛況空前;拈花寺亦曾開講全部。

    至于領衆課誦此經,則有極樂庵方丈妙禅老和尚;并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芗社長,在寺開講兩月。

    而長期以此自課者,則有悟妙法師、本覺法師,與比丘尼心常師。

    發願注解此經者,則有曾著蒙藏佛教史之妙舟法師。

    期以十年精力為此經疏鈔者,則有淨宗祖庭石壁山玄中寺方丈雪峰法師。

    妙雪兩師,與續可法師,均為大學畢業;妙續兩師,又均曾服務于軍政教育各界者也。

    而續公出家因緣,則半由此經。

    當其幼年,即于吾師信仰極深。

    中年發心學佛,吾師即以此經授之曰:佛法非同小緣,宜先熟此以培善根。

    乃未半月竟能背誦。

    吾師嘉其猛利,為講淨宗要旨,連夕達旦,凡四十日。

    隆冬風雪,爐火無溫,聽者講者俱忘寒疲。

    續公欲企淨業大成,未幾敝履世榮,披剃圓具。

    現已宏法平津,群推其慧辯特出,皆此經有以啟之。

     以上所述,均為目前出家大德,與此經有殊勝因緣者。

    至若唐宋以前,高僧名賢受持贊演,獲得靈感者,不可勝數。

    而現在居士中得益此經者,尤多可紀:有素不信佛,因睹此經善根頓發,遂率眷屬同受皈戒,最先課讀,最先成誦,最先印行二千部于十五年前者,故丕威将軍張公憲臣也。

    十年課誦此經,從未間斷,且在黃陽山閉關手寫數本施人,古稀高齡,健逾少壯,李西原老居士也。

    多年沉痀,百藥罔效,因拜誦此經宿疾頓瘳,正信既啟,判若兩人,發願盡未來際讀此宏此者,黃正明女士;踵而行之者,李明坤、梅葛明、錦明女士等也。

    乍讀此經歡喜贊歎,未幾即能背誦如流,從此皈向佛門,志修淨業者,張輔卿将軍也。

    發心手寫此經,預備将來影印者,則有蕭公方駿、郭公則澐、李君廣平。

    因誦持而堅正信,或為日課,或能背誦,或除宿障,或增善根,則有曲善堂、夏悟明、王述宗諸居士。

    雖向佛乘,未獲途轍,驟遇此經,如貧得寶,則有馮性圓諸女士。

    夙信淨土,自謂已窺堂奧,及讀此經,始愧往昔未得門徑;又聞吾師講解,乃知此法頓赅八教,圓攝五宗,廣大精深,令人歡歎、愧奮于不能自已,則念祖與黃胪初中将、齊重九居士等也。

    至于讀誦此經,或著顯效,或獲密益,耳目所及,已難悉數。

    亦有乍信乍疑,随人言轉,或熟視無睹,或期諸将來,此雖福緣未具,善根容有發時。

    若于原譯即未遍讀,會本更未詳參,妄逞瞽說,意存嫉忌,則竟是波旬眷屬,如來所謂可憐憫者。

    本經有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