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關燈
不能聞。

    ’又雲:‘惡憍懈怠及邪見,譬如盲人恒處暗。

    ’于以見衆生機感各各不同,善根不可思議,業力亦不可思議,我佛已屢言之矣!念祖初獲此本,未遑措意,迨搜集五種原譯,逐一披讀,始知此經非特為淨土群經之綱要,而且于世道隆污,國運興衰,有絕大關系。

    又檢三家節會之本,詳參互校,益恍然于吾師弘法救世之苦心,與會集此經之精慎,實非淺識寡學所能夢見。

    宜乎缁素大德,先後倡導、贊歎,不謀而同也。

     善乎沈善登居士(曾著報恩論,近代佛學界特出人物)之言曰:淨宗之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此經備示依正莊嚴、修持位次而外,實如前跋所謂:苦樂忻厭、生佛感應之理,闡發盡緻;顯密性相、事理因果之義,赅括無遺,是以志向大乘者在所必讀,有心救世者在所必宏也。

    慨自世風日下,人心陷溺,同業共感,劫運空前,群感切膚,鹹思挽救。

    然而劫由業成,業由心造,欲回劫運,須正人心。

    世風未轉,劫運難回,苦因不拔,苦果難出。

    本經菩薩修持以下,直至三十七品,剀切指示濁世緻苦之由,與出苦之方,深悲極慈,重重誨勉。

    其間曆叙衆生以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痛燒之報,俨然為今日災劫寫照。

    欲令衆生觀果知因,洗心易行,改往修來,離苦得樂。

    若僅知持名,不明綱宗,即昧往生正因,難收感應效果。

    是以本經于禮佛現光之前,又複揭示:‘佛所行處,天下和順。

    日月清明,風雨以時。

    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民無怨枉。

    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以上十三句經文)蓋法不異佛,佛不離法,此經誦持處,即佛光照攝處。

    更有如前跋所雲:果能受持讀誦,必獲開慧滅業、延壽增福之效;普遍流通,實有移風易俗、矯正人心之功。

    是以前清開國,特重此經。

    宮庭課誦,著為定例。

    故得人知自戒,上下相安。

    迨乎末葉辍誦,綱紀日紊,而清社亦颠覆随之矣。

    會疏有雲:此經乃七難消滅之真言,天下太平之秘訣。

    實為确論,非讆言也。

     猶憶日寇鸱張,國都播遷,林故主席禮請海内唯一耆德虛雲老法師,主持法會。

    念祖服務後方,幸獲皈依。

    老法師諄諄诰誡吾人,亦以挽劫修道,自他俱利,莫如潛心淨業。

    當代龍象太虛大師,提倡建設人間淨土,亦曾詳引此經文句。

    與夫蓮師會集此本之深心,示現雖異,而悲願無殊。

    由是觀之,無論挽劫修道,與建設人間淨土,莫不以此為根本階梯,可斷言矣。

    此經多印一部,持誦多增一人,即減少一分業力,挽回一分世運。

    所望弘法長德,憂世賢達,合力提倡,普遍推行。

    庶使此照真達俗、事理雙融之契經,凡聖齊攝、性修不二之寶典,光明遍照,佛日常輝,則其潛消災禍,扶翌倫紀,效力之偉将有非言可喻者。

    治本之圖莫善于此,救時之要亦莫先于此。

    耆碩俊彥所見皆同,幸勿等閑視之也。

     更有進者,如來懸記,此經獨留。

    值斯經者,皆可得度。

    報恩論雲:‘人道一日不壞,則此經一日不壞。

    ’又謂此乃佛說一切經中真實、圓頓、了義,反乎此者即皆魔說。

    可謂大聲疾呼懇切極矣。

    竊意當來獨留者,必為此本無疑,因其備具諸譯之長故。

    又複當知,彌勒菩薩即受此經于佛,且曾發願,于刀兵劫中擁護衆生(見悲華經)。

    凡于此經受持宏揚者,即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之所擁護。

    然必肯讀肯弘,方能與菩薩本願相應。

    因此菩薩受佛重誨,于此經典作大守護故。

    至于會集緣起,及其重要意義,具詳梅黃兩序,暨大經合贊中。

    威遠黃君,為吾師入室弟子,梅公則與吾師同遊佛海,幾四十年。

    南梅北夏,有若岱華并峙。

    相知既深,所言尤确,詳閱兩序,再讀本經,更易了然。

    固無待念祖複述。

    仍将大經合贊節印于後,深研熟昧,獲益無窮。

    切望讀者加之意焉。

     丙戌嘉平佛成道日弟子江陵黃念祖敬跋 弟子衆等敬以印經功德,回施法界一切有情,此經所在鹹蒙慈光,夙現冤親,同獲解脫,凡有受持讀誦印寫流通,罪障消除,福慧增長,并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陵弱,各得其所。

    共登覺岸,圓證菩提。

    十方善信,鹹同此願。

     三、大經合贊 欲修淨業者必讀此經,因其為淨宗諸經綱要故;非讀不能深入故,讀之能得總持故。

    已修淨業者,不可不讀此經,因其于世出世間因果、苦樂,詳赅無遺故;非熟讀不能堅正信故;又于極樂依正修持法式,非讀此不易明了故。

     習禅者須讀此經,因此法門即無上深妙禅故;彌陀即自性故,淨土即惟心故;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故;又即淨即禅故,淨外無禅故;不信淨土即不信禅故,亦即不信自心故。

     學密者須讀此經,因自經首上師說法,入灌頂階,受菩提記,以迄道場莊嚴,本尊放光,全部具足四種曼陀羅故。

    又密嚴不離極樂故。

     宗賢首者不可不讀此經,因諸大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處處導歸極樂故;純顯理事無礙故;又即小本《華嚴》故;極樂即華藏故。

     宗天台者不可不讀此經,因随文虔誦,止觀已具,不曆次第,自在圓頓門中故;即境即心故,會三歸一故;又即《法華》所謂‘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故。

     宗法相者不可不讀此經,因極樂依正即法相故;信願持名是唯識故;由願生而悟無生,由依他而證圓實故;入有得空,轉識成智故。

     已持小本者再讀此經,頓覺心地開朗;讀此經再持小本,更見簡妙精切。

    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

     讀《觀經》者再讀此經,益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因其于出世三福闡發更詳故。

    又日觀、水觀乃至寶樹、菩薩佛觀,較之《觀經》簡要易修故。

     未信佛者不可不讀此經,以此經能起正信故;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故;一染識田永為道種故;能讀此經,即不信佛亦不失為善人故。

     喜文字者不可不讀此經,因此經皆漢魏唐宋原文,雅潔簡練故;熟讀能悟作文方法故;能使文境高妙故;又由文字般若以起觀照,能達實相故。

     向大乘者必讀此經,因經中雲:如說修行,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無量億菩薩,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故;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故。

     學儒者不可不讀此經,因一向專念,即是誠意正心故;發菩提心,方能明德親民故;同生極樂,方可謂之止于至善故;舉凡《易》之寂感,《書》之精一,《禮》之毋不敬,《詩》之思勿邪,皆在此經之内故。

     無論治軍、從政、求學、經商,皆不可不讀此經,因其能對治貪嗔癡故;消業去習故;增福開慧故;能矯正人心移風易俗故;能消災化劫,使國運昌隆,世界平安故;是即無盡寶藏故。

     無論僧俗男女,皆不可不讀此經,因其普被三根故;能治衆病故;拔苦與樂故;是破暗之明燈,業海之慈航故;實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故;是以十方諸佛同贊故。

     四、蓮翁恩師八秩壽贊 黃念祖 (先師夏蓮老八秩壽辰,作此頌贊。

    原稿毀于文革浩劫,時逾廿載,腦中僅得十分之八七。

    茲因注先師彙集之《無量壽經》,彌感夫子宮室之美,故補綴成篇,附錄卷末。

    ) 猗與恩師大善知識乘願再來示生塵世圓解圓修智慧猛利 宗通說通圓融一味金剛正眼爍破大千續佛慧命繼祖心傳 從顯入密攝禅歸淨萬流入海一心淨信一句彌陀即深妙禅 淨念相繼直透玄關知恩報恩宏法利生掩關津門專究大經 無量壽經淨宗寶幢苦無善本塵封大藏老婆心切彙集五經 廣攝衆妙究竟一乘暢佛本懷為世明燈三載功圓群稱善本 當來經滅獨留是經流傳末後必此會本衣珠出塵諸佛歡喜 龍天慶贊天花如雨德風廣被名稱普聞大衆欽仰趨拜師門 宮牆九仞妙德難思慕名者衆知音者希知音傳實慕名傳虛 随人喝彩矮子看戲終日相逢終日不見身在廬山不識真面 雖不識面已在山中聞風睹影萬福攸同師灑甘露普潤三根 開我茅塞出我迷津眼翳頓消大事初明得休歇處慶快生平 師壽八秩慶喜贊歎請師住世作人天眼惡海騰波唯賴慈航 願我導師長壽無疆 甲子初秋乘恩弟子黃念祖追憶于北京蓮舍 五、注經偶頌 黃念祖 壬戌秋深,注經之暇,因見木葉飄零,蓦地觸著雲門之體露金風,臨濟之佛法無多子,大梅之即此物非他物等公案,枕上口占,偶成四偈。

     (一) 塵緣何所戀掩門注大經立論唯依聖得旨在忘情 粗明淨法妙彌感佛恩深注得虛空破甘露雨傾盆 (二) 渾然忘老病誓死報慈恩随緣傳佛語即事顯禅心 蓮花不著水金針可度人(注一)破顔微自笑放手扯葛藤(注二) (注一)宗門常雲‘鴛鴦繡出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今反其意。

     (注二)禅家凡見人說事枝蔓不徑捷者,謂之扯葛藤。

     (三) 誰知六字明即是一味禅立斷與頓超(注三)一念本來圓 已在含元殿何更問長安曹山真知有不詢五十三(注四) (注三)立斷與頓超,乃密宗紅白教大圓滿法中無上之法。

     (注四)曹山乃曹洞宗二祖,有句曰:‘何必南詢五十三’。

    五十三指善财五十三參。

     (四) 木葉脫落盡金風露樹身的的祖師意切切老婆心 佛法無多子知音有幾人試聽無生曲窗外鼯鼠聲(注五) (注五)大梅臨終聞鼯鼠聲。

    乃示徒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衆人,善自護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