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本品名聞經獲益。
廣顯聞者,獲益難思。
《無量壽起信論》雲:‘聞經之益,如是不可思議,皆是無量壽本願力故。
亦以本師威神加被故。
凡有衆生遇斯經者,其所獲益亦當如是。
’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
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衆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二十億衆生,得阿那含果。
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塵垢’通指煩惱。
如《維摩經》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正同此經。
‘法眼淨’者,《維摩經嘉祥疏》雲:‘雲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
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谛法名法眼。
大乘法眼,初地得真無生法,故雲法眼。
’今此經指小乘法眼淨。
如憬興曰:‘法眼淨者,即預流果(初果)也。
’又《淨影疏》雲:‘見四真谛,名淨法眼。
’‘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
‘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如《維摩經》雲:‘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肇公注曰:‘漏盡者,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也。
’是指煩惱斷盡,心意解脫,證阿羅漢之果。
可見經中法眼淨及諸漏已盡,均指聲聞乘。
或問:聞此大乘無上經典,為何得小乘法益。
《淨影疏》雲:‘小乘衆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
’憬興亦雲‘衆聞此方穢惡可厭,故得聲聞之果。
’ 四十億菩薩,于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二十五億衆生,得不退忍。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衆生,于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
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
皆當往生彼如來土。
各于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上段正指聞法所得之大乘法益。
‘不退轉’,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轉變也。
又表勤行修習,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
又不退轉即梵語之阿鞞跋緻。
本經中雲‘住不退轉’,下複雲‘得不退忍’,均據《唐譯》。
至于《魏譯》則隻雲‘得不退轉’。
淨影師疏曰:‘大乘衆生,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願求,故得不退。
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莊。
’蓋謂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
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也。
今經據《唐譯》為‘住不退轉’,涵義稍深。
但不妨仍引《淨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
‘得不退忍’,‘忍’者,《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又十一曰:‘于法實相,安住為忍。
’例如無生法忍,據《智度論》釋為安住于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者也。
可見忍者,即安忍,謂于理決定,而無移動之念也。
準此可知,‘不退忍’者,即安住于不退之理而無移動之念。
是則念念皆無退轉,應相當于三種不退之念不退也。
蓋不退有三:一位不退,所修得之位次不退也。
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
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轉也。
《觀經妙宗鈔》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指永超出于凡夫之假有)。
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
若破無明名念不退。
則不失中道正念。
’今不退忍者,指安住于實相之理,念念不移,則應是念不退矣。
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則相當于行不退。
聞經菩薩根機不一,聞法之益,自有差殊也。
‘今始初發’者,發菩提心也。
發心畢竟二無别,如是二心先心難。
故一切經中于發菩提心之人數,均大書之也。
如是菩薩既發大心,複行衆善,願生極樂,故均得往生見佛;複于諸方先後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複有十方佛刹,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受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上明十方具緣衆生普得授記益。
佛對衆生授當來成佛之記,名授記。
此有四種:一、未發菩提心授記。
二、已發菩提心授記。
三、隐覆授記。
他人得聞,當人不知。
四、現前授記。
得其一者,皆名得授記。
‘得授記法忍’,‘得授記’,如前;‘法忍’者,即彌陀第四十八願中之三忍。
(《魏譯》為‘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亦即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
得佛授記,證入無生,成無上正覺。
如是之人,故雲‘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
如《唐譯》雲:‘八萬億那由他衆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彼無量壽焘佛昔行菩薩道時,成熟有情,悉皆當生極樂世界。
’蓋一切法從因緣生。
如是衆生過去生中,得與因地中之彌陀相值,深蒙教誨,成熟善根,是乃無上殊勝之善緣。
又因宿世受教因緣,曾從聞起思,從思生願。
如是正思正願,印入八識心田,決定不消。
是為無上殊勝之善因。
今彌陀覺滿功圓,成究竟覺。
于是因緣俱熟,蒙佛威力攝受,‘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正表彌陀因地,于無量劫,于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衆生,實無量也。
且我今日,于此妙法,能聞能信,是必彌陀于往劫中,追逐我于泥犁之中,教誨我于火宅之内。
攝受不舍,勸導不休。
不惜共輪轉于六道,但欲我回心于一念。
恩德無極,威德無窮。
為我培植善根,今幸生育增長。
注釋至此,不禁淚零!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并現種種希有神變。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複有諸天于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随喜聲。
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
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上表法會圓滿,複現奇瑞。
本經現瑞,既現序分,複現正宗與流通。
深顯此經實為初善、中善、後善,萬德圓滿。
如序分《大教緣起品》,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
放大光明,數千百變。
光顔巍巍,寶刹莊嚴。
從昔以來,所未曾有。
如是之瑞應稱奇瑞,以昔所未有也。
正宗分中《禮佛現光品》,既見彌陀,如黃金山,高出海面。
複聞十方稱揚贊歎阿彌陀佛。
彌陀掌中放光,一切佛國,悉皆明現。
如是之瑞,正是奇瑞。
末于流通分中,則大地震動,複現種種希有神變。
光明普照,天樂盈空,天花紛降。
經雲‘希有神變。
’故今所現亦是奇瑞。
《無量壽經鈔》曰:‘序分中有光顔奇瑞。
今亦現此瑞相。
當知佛意,表鄭重也。
’《嘉祥疏》謂流通現瑞者,‘明感瑞證益’。
又《淨影疏》雲:‘如來化周,為增物教,故以神力動地放光,作樂雨花。
’總之皆為衆生證信。
勸令衆生于經所說難信之法,應生實信。
‘尊者阿難’以下,《淨影疏》雲:‘明說廣益,教惬群機,大衆同喜。
’‘歡喜’者,《無量壽經鈔》曰:‘法位雲:“依《伽耶山頂論》明歡喜有三義:一說者清淨。
于諸法得自在故。
二所說法得清淨。
以如實清淨法體故。
三所依說法得果清淨。
以能證得清淨妙境界故。
”。
今謂大衆,聞彌陀願,荷釋尊恩,自得大益,何不歡喜矣!’準《鈔》意:(一)說此經者,是我本師。
‘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是為說者清淨。
(二)所說之種種功德,隻是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是乃所說法得清淨也。
(三)得果清淨,如靈峰大師雲:‘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依教修持,橫出三界,迳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成佛。
是乃得果境界清淨也。
具三清淨,聞者得無上益,是故皆大歡喜。
信樂受持,故雲‘信受奉行’。
《無量壽起信論》曰:‘此經具無量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
于此信入,即具一切佛智。
故曰聞此經者,于無上道,永不退轉。
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
所以佛慈加被,殊異餘經。
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以上流通分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竟 肆、後記 注經甫畢,再申數言。
念祖障深福薄。
浮生數十年,于煩惱堆裡,颠沛流離,幸蒙慈光照沐,得休歇處。
故感恩圖報,拚死注經。
于己未之歲(一九七九年),屏除俗務,廣集中外經論,苦心參研,構思醞釀,經曆二載。
乃于辛酉(一九八一)掩門謝客,一心注解。
該年竣初稿,次年竣二稿。
連歲帶病突擊,體不能任。
血壓過高(220/120),心髒間歇,出現死脈。
于是于癸亥(一九八三)辍筆,閉門潛修。
每日念佛修法,并持咒數萬。
甲子(一九八四)春,醫仍警告,應注意休息。
但鑒于無常迅速,時不我待。
故甯可書成而失命,不願辍著以自保。
于是奮筆修成三稿。
時經六載,方告粗成。
智淺力拙,必多錯誤。
故先油印,廣求教正。
以便修改,期能略顯經旨,用報佛恩。
數年來力疾注經,或冒酷暑,汗濕稿紙;或感佛慈,淚洗筆痕;或遍體毛豎,詞句泉湧;或茅塞頓開,拍案驚呼!本為報恩,愈報恩彌感佛恩之難報;發心注解,因注經方知經義之幽玄。
于禅淨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大經之事事無礙,愈深究明,愈知佛法大海,圓融絕待,言思路絕,微妙精深不可窮盡。
乃知大經如海,現所注明者,實未及毛端之一滴。
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來自大海。
是法圓融,超情離見。
如帝網珠,重重無盡。
無邊教海、無量陀羅尼、八萬四千法門,如是無量無邊一切妙法,皆可入一一法中。
如千珠光色悉入一一珠中,于一珠中,全攝千珠。
故此大經攝無盡藏。
六字洪名,攝一切法。
淨土即禅。
經雲:‘以衆生心,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又‘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禅。
’又淨宗即密,一句彌陀即是真言(往生咒第一句即是梵音之聖号),又‘聲字即實相’,故持名無異持咒,念佛即是念實相,直截究竟,不可思議。
若據理體,則‘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導歸圓頓,門門同是帝
廣顯聞者,獲益難思。
《無量壽起信論》雲:‘聞經之益,如是不可思議,皆是無量壽本願力故。
亦以本師威神加被故。
凡有衆生遇斯經者,其所獲益亦當如是。
’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
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衆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二十億衆生,得阿那含果。
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塵垢’通指煩惱。
如《維摩經》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正同此經。
‘法眼淨’者,《維摩經嘉祥疏》雲:‘雲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
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谛法名法眼。
大乘法眼,初地得真無生法,故雲法眼。
’今此經指小乘法眼淨。
如憬興曰:‘法眼淨者,即預流果(初果)也。
’又《淨影疏》雲:‘見四真谛,名淨法眼。
’‘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
‘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如《維摩經》雲:‘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肇公注曰:‘漏盡者,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也。
’是指煩惱斷盡,心意解脫,證阿羅漢之果。
可見經中法眼淨及諸漏已盡,均指聲聞乘。
或問:聞此大乘無上經典,為何得小乘法益。
《淨影疏》雲:‘小乘衆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
’憬興亦雲‘衆聞此方穢惡可厭,故得聲聞之果。
’ 四十億菩薩,于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二十五億衆生,得不退忍。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衆生,于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
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
皆當往生彼如來土。
各于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上段正指聞法所得之大乘法益。
‘不退轉’,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轉變也。
又表勤行修習,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
又不退轉即梵語之阿鞞跋緻。
本經中雲‘住不退轉’,下複雲‘得不退忍’,均據《唐譯》。
至于《魏譯》則隻雲‘得不退轉’。
淨影師疏曰:‘大乘衆生,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願求,故得不退。
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莊。
’蓋謂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
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也。
今經據《唐譯》為‘住不退轉’,涵義稍深。
但不妨仍引《淨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
‘得不退忍’,‘忍’者,《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又十一曰:‘于法實相,安住為忍。
’例如無生法忍,據《智度論》釋為安住于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者也。
可見忍者,即安忍,謂于理決定,而無移動之念也。
準此可知,‘不退忍’者,即安住于不退之理而無移動之念。
是則念念皆無退轉,應相當于三種不退之念不退也。
蓋不退有三:一位不退,所修得之位次不退也。
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
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轉也。
《觀經妙宗鈔》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指永超出于凡夫之假有)。
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
若破無明名念不退。
則不失中道正念。
’今不退忍者,指安住于實相之理,念念不移,則應是念不退矣。
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則相當于行不退。
聞經菩薩根機不一,聞法之益,自有差殊也。
‘今始初發’者,發菩提心也。
發心畢竟二無别,如是二心先心難。
故一切經中于發菩提心之人數,均大書之也。
如是菩薩既發大心,複行衆善,願生極樂,故均得往生見佛;複于諸方先後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複有十方佛刹,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受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上明十方具緣衆生普得授記益。
佛對衆生授當來成佛之記,名授記。
此有四種:一、未發菩提心授記。
二、已發菩提心授記。
三、隐覆授記。
他人得聞,當人不知。
四、現前授記。
得其一者,皆名得授記。
‘得授記法忍’,‘得授記’,如前;‘法忍’者,即彌陀第四十八願中之三忍。
(《魏譯》為‘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亦即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
得佛授記,證入無生,成無上正覺。
如是之人,故雲‘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
如《唐譯》雲:‘八萬億那由他衆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彼無量壽焘佛昔行菩薩道時,成熟有情,悉皆當生極樂世界。
’蓋一切法從因緣生。
如是衆生過去生中,得與因地中之彌陀相值,深蒙教誨,成熟善根,是乃無上殊勝之善緣。
又因宿世受教因緣,曾從聞起思,從思生願。
如是正思正願,印入八識心田,決定不消。
是為無上殊勝之善因。
今彌陀覺滿功圓,成究竟覺。
于是因緣俱熟,蒙佛威力攝受,‘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正表彌陀因地,于無量劫,于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衆生,實無量也。
且我今日,于此妙法,能聞能信,是必彌陀于往劫中,追逐我于泥犁之中,教誨我于火宅之内。
攝受不舍,勸導不休。
不惜共輪轉于六道,但欲我回心于一念。
恩德無極,威德無窮。
為我培植善根,今幸生育增長。
注釋至此,不禁淚零!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并現種種希有神變。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複有諸天于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随喜聲。
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
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上表法會圓滿,複現奇瑞。
本經現瑞,既現序分,複現正宗與流通。
深顯此經實為初善、中善、後善,萬德圓滿。
如序分《大教緣起品》,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
放大光明,數千百變。
光顔巍巍,寶刹莊嚴。
從昔以來,所未曾有。
如是之瑞應稱奇瑞,以昔所未有也。
正宗分中《禮佛現光品》,既見彌陀,如黃金山,高出海面。
複聞十方稱揚贊歎阿彌陀佛。
彌陀掌中放光,一切佛國,悉皆明現。
如是之瑞,正是奇瑞。
末于流通分中,則大地震動,複現種種希有神變。
光明普照,天樂盈空,天花紛降。
經雲‘希有神變。
’故今所現亦是奇瑞。
《無量壽經鈔》曰:‘序分中有光顔奇瑞。
今亦現此瑞相。
當知佛意,表鄭重也。
’《嘉祥疏》謂流通現瑞者,‘明感瑞證益’。
又《淨影疏》雲:‘如來化周,為增物教,故以神力動地放光,作樂雨花。
’總之皆為衆生證信。
勸令衆生于經所說難信之法,應生實信。
‘尊者阿難’以下,《淨影疏》雲:‘明說廣益,教惬群機,大衆同喜。
’‘歡喜’者,《無量壽經鈔》曰:‘法位雲:“依《伽耶山頂論》明歡喜有三義:一說者清淨。
于諸法得自在故。
二所說法得清淨。
以如實清淨法體故。
三所依說法得果清淨。
以能證得清淨妙境界故。
”。
今謂大衆,聞彌陀願,荷釋尊恩,自得大益,何不歡喜矣!’準《鈔》意:(一)說此經者,是我本師。
‘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是為說者清淨。
(二)所說之種種功德,隻是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是乃所說法得清淨也。
(三)得果清淨,如靈峰大師雲:‘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依教修持,橫出三界,迳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成佛。
是乃得果境界清淨也。
具三清淨,聞者得無上益,是故皆大歡喜。
信樂受持,故雲‘信受奉行’。
《無量壽起信論》曰:‘此經具無量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
于此信入,即具一切佛智。
故曰聞此經者,于無上道,永不退轉。
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
所以佛慈加被,殊異餘經。
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以上流通分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竟 肆、後記 注經甫畢,再申數言。
念祖障深福薄。
浮生數十年,于煩惱堆裡,颠沛流離,幸蒙慈光照沐,得休歇處。
故感恩圖報,拚死注經。
于己未之歲(一九七九年),屏除俗務,廣集中外經論,苦心參研,構思醞釀,經曆二載。
乃于辛酉(一九八一)掩門謝客,一心注解。
該年竣初稿,次年竣二稿。
連歲帶病突擊,體不能任。
血壓過高(220/120),心髒間歇,出現死脈。
于是于癸亥(一九八三)辍筆,閉門潛修。
每日念佛修法,并持咒數萬。
甲子(一九八四)春,醫仍警告,應注意休息。
但鑒于無常迅速,時不我待。
故甯可書成而失命,不願辍著以自保。
于是奮筆修成三稿。
時經六載,方告粗成。
智淺力拙,必多錯誤。
故先油印,廣求教正。
以便修改,期能略顯經旨,用報佛恩。
數年來力疾注經,或冒酷暑,汗濕稿紙;或感佛慈,淚洗筆痕;或遍體毛豎,詞句泉湧;或茅塞頓開,拍案驚呼!本為報恩,愈報恩彌感佛恩之難報;發心注解,因注經方知經義之幽玄。
于禅淨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大經之事事無礙,愈深究明,愈知佛法大海,圓融絕待,言思路絕,微妙精深不可窮盡。
乃知大經如海,現所注明者,實未及毛端之一滴。
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來自大海。
是法圓融,超情離見。
如帝網珠,重重無盡。
無邊教海、無量陀羅尼、八萬四千法門,如是無量無邊一切妙法,皆可入一一法中。
如千珠光色悉入一一珠中,于一珠中,全攝千珠。
故此大經攝無盡藏。
六字洪名,攝一切法。
淨土即禅。
經雲:‘以衆生心,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又‘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禅。
’又淨宗即密,一句彌陀即是真言(往生咒第一句即是梵音之聖号),又‘聲字即實相’,故持名無異持咒,念佛即是念實相,直截究竟,不可思議。
若據理體,則‘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導歸圓頓,門門同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