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世尊于說長行後,複以偈頌,重申前意。
于中複标明是非,揀非顯是。
于顯是中贊歎三事:一、信往生。
二、佛智難思。
三、念佛得度。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蓑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處闇不能開導于他路 首四句,正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聞’,亦即經中‘當有衆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
’其中‘植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
若非宿修,則‘于此正法不能聞’矣。
‘已曾供養諸如來’即前之‘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如是之人,廣種善根,複因如來威力加被,故‘則能歡喜信此事’。
如《金剛經》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故知能聞此最極圓頓、究竟方便之淨土法門,聞而能歡喜信受者,已于無量佛所修福修慧,種諸善根矣。
反之,一切惡濁驕慢懈怠及具邪見之人,不能信此法門。
喻如盲人,常居冥暗之處,自不識途,何能導引他人于正路。
唯曾于佛植衆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贊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唯曾于無量佛所,廣植衆善之人,方能修此普救一切世間之行。
所謂‘救世之行’者,如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故。
人欲自救并普救一切世間,皆應修此救世之行。
此‘行’即下文中‘聞已受持及書寫’......‘如是一心求淨方’等三句。
上段表聞信此經,今則引申其義,從聞信而起願行。
‘受’者信受。
‘持’者,執持。
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也。
同時複書寫、讀誦、贊歎、演說、供養此《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如上種種勝妙功德,均以至誠心、不二心,回向淨土,求生極樂。
故雲‘如是一心求淨方’。
佛則為之授記曰:‘決定往生極樂國。
’如是之人,臨命終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故雲‘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也。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上段表佛智深廣,唯佛能知。
二乘賢聖,皆不能測,何況凡夫。
故應舍盡執情,唯當仰信。
今幸具信慧,能聞此法,切莫錯過今時。
‘海’者喻也。
如來智慧,深廣無涯,猶如大海,故雲智慧海。
‘唯佛與佛乃能知’者,如《法華經方便品》曰:‘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又雲:‘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可見佛所成就無漏、甚深、不可思議之微妙法,究竟諸法實相,唯佛能知也。
‘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者,如《法華方便品》雲:‘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
’又雲:‘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
蓋謂佛之實智,非言語所能宣,是法不可示、不可說,除信力堅固之大菩薩外,餘無能知者。
‘如來功德佛自知’者,如《法華經壽量品》雲:‘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
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
如是東行,盡是微塵。
諸善男子:于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
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
我等住阿惟越緻地,于是事中,亦所不達。
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
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經表佛之壽量,補處大士亦所不達。
是故佛之功德,唯佛自知。
故下複雲:‘唯有世尊能開示’。
開示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也。
上偈六句,深贊佛智,蓋欲令聞者,了達如來智深,而誠信如來之語也。
《壽量品》中,世尊三告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
’因世尊聖智,聲聞億劫難測。
況今凡夫焉能以生滅心,妄窺佛智,故惟當仰信。
如《法華方便品》雲:‘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人身難得’者,《梵網經序》雲:‘一失人身,萬劫不複。
’又《涅槃經》雲:
于中複标明是非,揀非顯是。
于顯是中贊歎三事:一、信往生。
二、佛智難思。
三、念佛得度。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蓑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處闇不能開導于他路 首四句,正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聞’,亦即經中‘當有衆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
’其中‘植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
若非宿修,則‘于此正法不能聞’矣。
‘已曾供養諸如來’即前之‘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如是之人,廣種善根,複因如來威力加被,故‘則能歡喜信此事’。
如《金剛經》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故知能聞此最極圓頓、究竟方便之淨土法門,聞而能歡喜信受者,已于無量佛所修福修慧,種諸善根矣。
反之,一切惡濁驕慢懈怠及具邪見之人,不能信此法門。
喻如盲人,常居冥暗之處,自不識途,何能導引他人于正路。
唯曾于佛植衆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贊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唯曾于無量佛所,廣植衆善之人,方能修此普救一切世間之行。
所謂‘救世之行’者,如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故。
人欲自救并普救一切世間,皆應修此救世之行。
此‘行’即下文中‘聞已受持及書寫’......‘如是一心求淨方’等三句。
上段表聞信此經,今則引申其義,從聞信而起願行。
‘受’者信受。
‘持’者,執持。
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也。
同時複書寫、讀誦、贊歎、演說、供養此《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如上種種勝妙功德,均以至誠心、不二心,回向淨土,求生極樂。
故雲‘如是一心求淨方’。
佛則為之授記曰:‘決定往生極樂國。
’如是之人,臨命終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故雲‘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也。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上段表佛智深廣,唯佛能知。
二乘賢聖,皆不能測,何況凡夫。
故應舍盡執情,唯當仰信。
今幸具信慧,能聞此法,切莫錯過今時。
‘海’者喻也。
如來智慧,深廣無涯,猶如大海,故雲智慧海。
‘唯佛與佛乃能知’者,如《法華經方便品》曰:‘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又雲:‘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可見佛所成就無漏、甚深、不可思議之微妙法,究竟諸法實相,唯佛能知也。
‘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者,如《法華方便品》雲:‘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
’又雲:‘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
蓋謂佛之實智,非言語所能宣,是法不可示、不可說,除信力堅固之大菩薩外,餘無能知者。
‘如來功德佛自知’者,如《法華經壽量品》雲:‘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
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
如是東行,盡是微塵。
諸善男子:于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
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
我等住阿惟越緻地,于是事中,亦所不達。
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
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經表佛之壽量,補處大士亦所不達。
是故佛之功德,唯佛自知。
故下複雲:‘唯有世尊能開示’。
開示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也。
上偈六句,深贊佛智,蓋欲令聞者,了達如來智深,而誠信如來之語也。
《壽量品》中,世尊三告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
’因世尊聖智,聲聞億劫難測。
況今凡夫焉能以生滅心,妄窺佛智,故惟當仰信。
如《法華方便品》雲:‘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人身難得’者,《梵網經序》雲:‘一失人身,萬劫不複。
’又《涅槃經》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