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珠。
故本解中贊淨土,亦即贊禅贊密,贊一切法。
佛法如截旃檀,片片皆香;如瀉水銀,粒粒皆圓。
若論應機,則千差萬别,難易天淵。
大平等中,極顯差别。
于千珠中,唯淨法一珠,具縛凡夫,易聞易知,易信易入。
于一切法中,最為易行。
又複圓攝萬法,頓超三乘,心作心是,當下究竟。
念佛即是修德有功,佛号即是性德方顯。
‘齊諸聖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
廣攝萬類,會歸一乘。
橫出三界,圓登四土。
故于一切法中,首宏淨土也。
如是殊勝妙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念祖下愚,曷敢臆測。
敬祈諸方缁素、久修大德,不吝慈悲,垂賜棒正,以匡不逮,不勝企禱之至。
黃念祖恭敬頂禮 甲子初秋 伍、再記 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
乃于篇末,再贅數語。
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導,由東林寺提出申請,重印五千部。
東林寺乃我國淨宗第一代祖師遠公大師之道場。
晉代《觀經》及《阿彌陀經》均未譯出,遠公所禀正是《無量壽經》。
今日東林與海内大德倡印此解,正契宿緣。
大經放光,今正是時。
憶于注經之初,曾拟廣引最新科學成就,以為譬喻,或作佐證。
但動筆以來,始知此經廣博幽深,浩若煙海。
若再傍征科學,勢必篇幅過巨。
乃變初衷,舍繁就簡。
茲藉重印之機,乃于末後,稍談科學,聊補前願,略顯結合科學以闡明佛理之方便。
餘乃科技工作者,故常于讨論佛理時聯系科學,聽者每易領會。
例如:人皆有佛性,生佛不二、生佛宛然等難明之旨,若以磁性喻佛性,以磁鐵喻佛,以未經磁化之鐵喻衆生,則聞者易于得解。
鐵類等磁性物質皆有磁性,可喻衆生皆有佛性。
磁性之作用極大,例如發電機與電動機皆賴磁力而顯功用。
可見磁性不但是有,且作用無窮。
但若從磁鐵剖折磁性,覓其形體,則了不可得。
正如傅大士所頌:‘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磁鐵與普通之鐵,其本體并無分别。
磁鐵中電子運動軌道之方向一緻,故有顯著之磁作用。
未經磁化之鐵中,電子運動軌道雜亂,彼此方向不同。
故所産生之磁作用,互相抵銷,而不顯磁性。
若将此鐵置于磁鐵附近,鐵中電子受到磁鐵磁力之誘導,而排齊運動軌道之方向,于是立即顯出磁力。
可見磁鐵與鐵本體無異,故雲‘生佛平等’。
加之以磁鐵與鐵所産生者,隻是共同一個磁場,故雲‘生佛不二’。
但鐵實因磁鐵之磁化作用,而成為磁鐵,故雲‘生佛宛然’。
由上可見,鐵之異于磁者,隻因其電子運動軌道雜亂。
以喻衆生所以異于佛者,隻因妄念紛飛。
從此譬喻,可助學人理解佛法。
上例乃就普通物理學而言。
若聯系近代物理學,則更令人震驚。
上例仍為舊概念,從物質而産生場。
但現代物理學則認為物質者,隻是人之錯覺。
愛因斯坦曰:‘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
......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并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存在。
’愛氏指明物質形成于場(場乃具有能量強度之空間,其中并無一物),并唯有場是客觀存在。
另一大科學家赫爾曼·外爾亦謂:‘一個物質粒子,例如電子,隻是電場的一個小區域,其中場強的值很高,這表明在這很小的空間,集中了相當大的場強。
......事實上,任何時候也不存在構成電子的物體。
’此上二人均謂物質隻是場。
另一科學家杜·布洛伊則認為‘一切物質都是波(如無線電波)’。
以上之說,皆顯粒子二重性——顆粒性與波動性。
所謂顆粒,正如愛氏等所指,隻是場強較高的空間。
故當代西方科學界先驅,艾德·蔡安指出:‘宇宙物質各系統,一般可歸納為物質、能、電荷等等,一概都是歸于零(空)。
’以上論斷,皆成為《心經》中‘色即是空’之科學根據。
艾德·蔡安繼雲:‘(一切所有)既歸于空,當然亦能從空形成,随時均可成可滅。
’又例如日本科學家松下真一所著之《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曰:‘陽電子和電子發生沖突(指碰撞等)時,在一刹那,所有粒子(指上述電子)都會消滅,而變成兩個光子,成對的生成或消滅。
’又‘元質點的世界,是一個反複“生成”和“消滅”的世界。
’又‘這不就是佛教所說的“空即是色”以及“色即是空”之物質上(指物理學)的模樣本身嗎?’(此書中關于佛學精理之闡述,餘雖未盡苟同。
但著者曾在德國漢堡國立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統一場論等研究工作十餘年。
故所介紹之科學内容,均可珍也。
) 近代科學界不但從微觀世界實驗中,證明物質形成于空,變化壞滅,反複不已;并在宏觀世界研究中,取得同樣結論。
天文學家霍金斯雲:‘星點旋系從強度高能的虛無之中形成。
’科學家已證實大宇宙出生于虛空,各種天體(星雲、星球)皆在不斷運行,不斷生成和消滅。
從空而有,因有而住,從住壞滅,複歸于空。
例如獵人星座距地球十五光年,乃距地球最近之星座。
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線電望遠鏡攝得獵人座星雲爆炸散開(壞滅歸空)後之照片,後複用紅外線鏡頭,攝得正在初步又形成新星雲(從空複成)之照片,此實為星雲宇宙由老到壞、滅又再生之最佳科學證明。
獵人星座現正處于形成之初步。
如是新生之星體,其數無量。
星體經成、住而衰老,乃發射紅光,稱為紅光巨星。
太陽系中之太陽再經六十億年,即将老化為紅光巨星。
倘更趨衰老而瀕臨毀滅時,天文學家稱之為白光矮星。
因即将崩潰,乃竭盡殘力,輻射白光。
星體縮小,最後突然爆炸而毀滅,複歸于空。
宏觀世界中反複遷變,吻合于佛說之宇宙規律—成、住、壞、空。
再者,天文編号為M87之無線電波星雲旋系,從非物質之無線電波區,噴出長達一萬光年之光炬,其中為高速高能電子。
從非物質之中,亦即從虛空中,而射出物質,實為驚人發現。
從‘空’轉變為‘有’,故‘有’之本源即是‘空’。
上述種種科學實驗,若聯系佛學,則顯現為‘有’即假谛;本體為‘空’即空谛;空有不二即中谛。
天台宗基本教義之空假中三谛三觀,現正由科學實驗而日獲證明。
不但獨立絕對之物質被科學界否定,時間與空間亦有同樣遭遇。
愛因斯坦相對論,抛棄牛頓氏絕對時空之概念,指出時間與空間皆是相對的。
彼等皆依賴于觀察者之狀态。
若觀察者運動速度可與光速相比,當其相對于觀察者之速度繼續增加時,時間之間隔即将延長(亦即運動者之時鐘變慢)。
至于空間,(具長,寬,厚三維,茲以長度為例),相對論證明:一個物體之長度,與其相對于觀察者之運動速度(可與光速相比)有關,速度續增,則此物體之長度在運動之方向收縮。
由上可見:運動者所經曆之空間與時間,均依賴其與觀察者之相對運動速度。
(所有與空間、時間有關之測量亦同樣皆是相對的。
)于是某一觀察者視為同時發生之事,另一觀察者則可能視為不同時。
(淺例:假設有一列火車正以高速(可與光速相比)離開A處向B處飛駛。
恰巧AB兩處同時有閃電落地。
車内人所見,則為B處之閃電先落。
但AB中間C處有一人靜坐。
此人所見則兩閃同時落地。
)故知絕對獨立之空與時,俱不存在,隻是人之錯覺。
相對論物理學中,于三維之空間坐标上,加入時間,作為第四維。
兩者相互聯系,而構成四維時空連續區。
四維空間之實況,當人之思念,未徹底脫離妄想執著之前,則無法了解。
但可從三維與二維空間之對此,而猜測四維與三維空間對比之情況。
人為三維空間之生物,本身亦是三維。
人可在地面投射一個影子。
地面可理想化,為一幾何平面,即是二維。
假設此二維空間有生物,則此生物所能覺察者,隻此影而已。
絕不能知此影之源,亦無法估計此影将如何變化。
至于弄影之人,則可随意變化影之形相,并予知此影将于某時可達某處。
(此即俗稱之預知未來。
人對地面所有一覽無餘,即俗稱之透視,可使影子忽有忽無,即俗稱之搬運。
)由于以上之對比,人可稍測四維與三維空間之對比情況。
例如實際物體在運動中之長度,即四維空間點組在三維空間之投影。
若欲測定物體長度,則與确定影子之長度,同樣無意義。
(前已提出長度随觀察者相對運動之速度而變。
)至于電磁波乃四維空間之波浪。
每一電台發射之電磁波,皆可透過牆壁,遍布虛空。
同時空間每一處,皆有各電台發射之電磁波存在。
若轉動接收機之旋鈕,則東京、倫敦、巴黎,皆在當下。
由是推想,四維及更高維空間之生物,其神通妙用更應遠倍于是。
佛經中指出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等通,能預知衆生未來死此生彼之種種情況。
正因欲界天乃四維及維數更高之空間。
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維數又高于欲界天。
現科學家已承認十一維空間。
圓滿究竟佛陀之維數,應為無限大。
法身遍滿種種空間,無有障礙。
空間維數愈高,其境界愈不可思議。
由此複度多空間之學說,可減少人類對于佛教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例如:小大相容,延促同時,一多相即,重重無盡。
)之疑惑。
世人每以世間常識為判定真僞是非之标準。
惜未知此所謂為常識者,正是主觀錯覺之産物耳。
日松下真一雲:‘這實在很奇怪。
正是現代物理學(元質點論)的真理,并用實驗加以證明。
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體表現一樣,不是令人驚歎嗎?’卡普拉在其《物理學之道》,(中譯本名《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雲:‘古老的宗教典籍《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當前大科學家作如是驚歎者,大有人在。
上之二氏,僅彼中區區二例而已。
故本解中贊淨土,亦即贊禅贊密,贊一切法。
佛法如截旃檀,片片皆香;如瀉水銀,粒粒皆圓。
若論應機,則千差萬别,難易天淵。
大平等中,極顯差别。
于千珠中,唯淨法一珠,具縛凡夫,易聞易知,易信易入。
于一切法中,最為易行。
又複圓攝萬法,頓超三乘,心作心是,當下究竟。
念佛即是修德有功,佛号即是性德方顯。
‘齊諸聖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
廣攝萬類,會歸一乘。
橫出三界,圓登四土。
故于一切法中,首宏淨土也。
如是殊勝妙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念祖下愚,曷敢臆測。
敬祈諸方缁素、久修大德,不吝慈悲,垂賜棒正,以匡不逮,不勝企禱之至。
黃念祖恭敬頂禮 甲子初秋 伍、再記 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
乃于篇末,再贅數語。
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導,由東林寺提出申請,重印五千部。
東林寺乃我國淨宗第一代祖師遠公大師之道場。
晉代《觀經》及《阿彌陀經》均未譯出,遠公所禀正是《無量壽經》。
今日東林與海内大德倡印此解,正契宿緣。
大經放光,今正是時。
憶于注經之初,曾拟廣引最新科學成就,以為譬喻,或作佐證。
但動筆以來,始知此經廣博幽深,浩若煙海。
若再傍征科學,勢必篇幅過巨。
乃變初衷,舍繁就簡。
茲藉重印之機,乃于末後,稍談科學,聊補前願,略顯結合科學以闡明佛理之方便。
餘乃科技工作者,故常于讨論佛理時聯系科學,聽者每易領會。
例如:人皆有佛性,生佛不二、生佛宛然等難明之旨,若以磁性喻佛性,以磁鐵喻佛,以未經磁化之鐵喻衆生,則聞者易于得解。
鐵類等磁性物質皆有磁性,可喻衆生皆有佛性。
磁性之作用極大,例如發電機與電動機皆賴磁力而顯功用。
可見磁性不但是有,且作用無窮。
但若從磁鐵剖折磁性,覓其形體,則了不可得。
正如傅大士所頌:‘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磁鐵與普通之鐵,其本體并無分别。
磁鐵中電子運動軌道之方向一緻,故有顯著之磁作用。
未經磁化之鐵中,電子運動軌道雜亂,彼此方向不同。
故所産生之磁作用,互相抵銷,而不顯磁性。
若将此鐵置于磁鐵附近,鐵中電子受到磁鐵磁力之誘導,而排齊運動軌道之方向,于是立即顯出磁力。
可見磁鐵與鐵本體無異,故雲‘生佛平等’。
加之以磁鐵與鐵所産生者,隻是共同一個磁場,故雲‘生佛不二’。
但鐵實因磁鐵之磁化作用,而成為磁鐵,故雲‘生佛宛然’。
由上可見,鐵之異于磁者,隻因其電子運動軌道雜亂。
以喻衆生所以異于佛者,隻因妄念紛飛。
從此譬喻,可助學人理解佛法。
上例乃就普通物理學而言。
若聯系近代物理學,則更令人震驚。
上例仍為舊概念,從物質而産生場。
但現代物理學則認為物質者,隻是人之錯覺。
愛因斯坦曰:‘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
......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并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存在。
’愛氏指明物質形成于場(場乃具有能量強度之空間,其中并無一物),并唯有場是客觀存在。
另一大科學家赫爾曼·外爾亦謂:‘一個物質粒子,例如電子,隻是電場的一個小區域,其中場強的值很高,這表明在這很小的空間,集中了相當大的場強。
......事實上,任何時候也不存在構成電子的物體。
’此上二人均謂物質隻是場。
另一科學家杜·布洛伊則認為‘一切物質都是波(如無線電波)’。
以上之說,皆顯粒子二重性——顆粒性與波動性。
所謂顆粒,正如愛氏等所指,隻是場強較高的空間。
故當代西方科學界先驅,艾德·蔡安指出:‘宇宙物質各系統,一般可歸納為物質、能、電荷等等,一概都是歸于零(空)。
’以上論斷,皆成為《心經》中‘色即是空’之科學根據。
艾德·蔡安繼雲:‘(一切所有)既歸于空,當然亦能從空形成,随時均可成可滅。
’又例如日本科學家松下真一所著之《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曰:‘陽電子和電子發生沖突(指碰撞等)時,在一刹那,所有粒子(指上述電子)都會消滅,而變成兩個光子,成對的生成或消滅。
’又‘元質點的世界,是一個反複“生成”和“消滅”的世界。
’又‘這不就是佛教所說的“空即是色”以及“色即是空”之物質上(指物理學)的模樣本身嗎?’(此書中關于佛學精理之闡述,餘雖未盡苟同。
但著者曾在德國漢堡國立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統一場論等研究工作十餘年。
故所介紹之科學内容,均可珍也。
) 近代科學界不但從微觀世界實驗中,證明物質形成于空,變化壞滅,反複不已;并在宏觀世界研究中,取得同樣結論。
天文學家霍金斯雲:‘星點旋系從強度高能的虛無之中形成。
’科學家已證實大宇宙出生于虛空,各種天體(星雲、星球)皆在不斷運行,不斷生成和消滅。
從空而有,因有而住,從住壞滅,複歸于空。
例如獵人星座距地球十五光年,乃距地球最近之星座。
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線電望遠鏡攝得獵人座星雲爆炸散開(壞滅歸空)後之照片,後複用紅外線鏡頭,攝得正在初步又形成新星雲(從空複成)之照片,此實為星雲宇宙由老到壞、滅又再生之最佳科學證明。
獵人星座現正處于形成之初步。
如是新生之星體,其數無量。
星體經成、住而衰老,乃發射紅光,稱為紅光巨星。
太陽系中之太陽再經六十億年,即将老化為紅光巨星。
倘更趨衰老而瀕臨毀滅時,天文學家稱之為白光矮星。
因即将崩潰,乃竭盡殘力,輻射白光。
星體縮小,最後突然爆炸而毀滅,複歸于空。
宏觀世界中反複遷變,吻合于佛說之宇宙規律—成、住、壞、空。
再者,天文編号為M87之無線電波星雲旋系,從非物質之無線電波區,噴出長達一萬光年之光炬,其中為高速高能電子。
從非物質之中,亦即從虛空中,而射出物質,實為驚人發現。
從‘空’轉變為‘有’,故‘有’之本源即是‘空’。
上述種種科學實驗,若聯系佛學,則顯現為‘有’即假谛;本體為‘空’即空谛;空有不二即中谛。
天台宗基本教義之空假中三谛三觀,現正由科學實驗而日獲證明。
不但獨立絕對之物質被科學界否定,時間與空間亦有同樣遭遇。
愛因斯坦相對論,抛棄牛頓氏絕對時空之概念,指出時間與空間皆是相對的。
彼等皆依賴于觀察者之狀态。
若觀察者運動速度可與光速相比,當其相對于觀察者之速度繼續增加時,時間之間隔即将延長(亦即運動者之時鐘變慢)。
至于空間,(具長,寬,厚三維,茲以長度為例),相對論證明:一個物體之長度,與其相對于觀察者之運動速度(可與光速相比)有關,速度續增,則此物體之長度在運動之方向收縮。
由上可見:運動者所經曆之空間與時間,均依賴其與觀察者之相對運動速度。
(所有與空間、時間有關之測量亦同樣皆是相對的。
)于是某一觀察者視為同時發生之事,另一觀察者則可能視為不同時。
(淺例:假設有一列火車正以高速(可與光速相比)離開A處向B處飛駛。
恰巧AB兩處同時有閃電落地。
車内人所見,則為B處之閃電先落。
但AB中間C處有一人靜坐。
此人所見則兩閃同時落地。
)故知絕對獨立之空與時,俱不存在,隻是人之錯覺。
相對論物理學中,于三維之空間坐标上,加入時間,作為第四維。
兩者相互聯系,而構成四維時空連續區。
四維空間之實況,當人之思念,未徹底脫離妄想執著之前,則無法了解。
但可從三維與二維空間之對此,而猜測四維與三維空間對比之情況。
人為三維空間之生物,本身亦是三維。
人可在地面投射一個影子。
地面可理想化,為一幾何平面,即是二維。
假設此二維空間有生物,則此生物所能覺察者,隻此影而已。
絕不能知此影之源,亦無法估計此影将如何變化。
至于弄影之人,則可随意變化影之形相,并予知此影将于某時可達某處。
(此即俗稱之預知未來。
人對地面所有一覽無餘,即俗稱之透視,可使影子忽有忽無,即俗稱之搬運。
)由于以上之對比,人可稍測四維與三維空間之對比情況。
例如實際物體在運動中之長度,即四維空間點組在三維空間之投影。
若欲測定物體長度,則與确定影子之長度,同樣無意義。
(前已提出長度随觀察者相對運動之速度而變。
)至于電磁波乃四維空間之波浪。
每一電台發射之電磁波,皆可透過牆壁,遍布虛空。
同時空間每一處,皆有各電台發射之電磁波存在。
若轉動接收機之旋鈕,則東京、倫敦、巴黎,皆在當下。
由是推想,四維及更高維空間之生物,其神通妙用更應遠倍于是。
佛經中指出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等通,能預知衆生未來死此生彼之種種情況。
正因欲界天乃四維及維數更高之空間。
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維數又高于欲界天。
現科學家已承認十一維空間。
圓滿究竟佛陀之維數,應為無限大。
法身遍滿種種空間,無有障礙。
空間維數愈高,其境界愈不可思議。
由此複度多空間之學說,可減少人類對于佛教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例如:小大相容,延促同時,一多相即,重重無盡。
)之疑惑。
世人每以世間常識為判定真僞是非之标準。
惜未知此所謂為常識者,正是主觀錯覺之産物耳。
日松下真一雲:‘這實在很奇怪。
正是現代物理學(元質點論)的真理,并用實驗加以證明。
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體表現一樣,不是令人驚歎嗎?’卡普拉在其《物理學之道》,(中譯本名《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雲:‘古老的宗教典籍《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當前大科學家作如是驚歎者,大有人在。
上之二氏,僅彼中區區二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