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關燈
‘人身難得,如優昙花。

    ’蓋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也。

    ‘佛難值’。

    ‘值’者,遇也。

    如《法華壽量品》雲:‘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

    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

    ’又當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時,城中僅三分之一人見佛。

    另三分之一人但聞佛名,而未見佛。

    更有三分之一人,不見不聞。

    可見值佛之難也。

     ‘信慧聞法難中難’,即前‘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慧能生解,故聞經信樂。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宗難信。

    今則難得者能得,難聞者能聞,難信者能信,複加以慧解,故雲‘難中難’也。

    佛勸行人,當深信切願,念佛求生,切莫錯過。

    此回若錯,則真成錯矣。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上之二偈,總結全經。

    本經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賢’,與會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今于經末,乃雲‘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前雲‘德遵普賢’,今雲‘行超普賢’者何耶?且此一句乃《唐譯》原文。

    譯者乃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文自當不違經旨。

    且《唐譯》于經首亦雲會衆‘鹹共遵修普賢之道’。

    可見前之‘德遵普賢’與後之‘行超普賢’,俱是梵經原旨。

    而非譯筆有誤也。

    且此不但無誤,而實是釋尊慈悲至極,剖出心肝,與衆相見。

    蓋普賢乃大行菩薩,表差别智,稱為華嚴長子。

    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願而稱王,以普賢之願,廣大無際,窮劫無盡,導歸極樂,利濟無盡,故稱大願之王。

    是故本經來會聖衆,鹹遵普賢之德也。

    但此經中,世尊于方便中獨垂方便,于圓頓中更顯圓頓,直以信願持名一法,廣攝六度萬行。

    圓攝十大願王,直入一句佛号。

    攝盡普賢無邊行門。

    會歸文殊一行三昧。

    文殊表根本智。

    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專稱名字’也。

    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廣含衆妙。

    普賢十大願王是從根本智而差别智。

    今則廣攝願王,唯倡信願持名。

    是乃從差别智,複歸根本。

    故雲‘行超普賢’也。

    蓋持名之妙行,以果覺為因心。

    因果同時,直截了當,不假方便,不落階梯。

    正如《彌陀要解》雲:‘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

    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

    橫豎交徹,即法界體。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号。

    是故彌陀名号,即衆生本覺理性。

    持名,即始覺合本。

    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則念念即是彌陀。

    且十大願王,義理深廣,非是常人,所能發起。

    而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五逆十惡,亦能依之而度生死。

    譬如能愈不治之症者,推為良醫之首。

    是故能度極惡之人者,應稱善法之王。

    故謂持名,行超普賢。

    信願持名,定登彼岸,故雲‘行超普賢登彼岸’。

     世尊垂慈,複勸谕博學多聞,有智之人,當信如來所教,皆契實相理體。

    經中如理而說,唯是真實。

    故雲‘應信我教如實言’也。

    今謂念佛乃行超普賢之法,故稱‘妙法。

    ’如是難值、難聞、難信之妙法。

    我今幸得聽聞,故應信受,依教奉行,時時念佛,而深自慶喜也。

    再者,念佛之人蒙佛慈光攝受,‘垢滅善生,心意柔軟’。

    身得輕安,心生歡喜。

    如《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因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善導大師謂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喜忍、悟忍與信忍。

    喜忍者,大師謂‘念阿彌陀佛而生歡喜心’也。

    是故經中‘念佛生喜’。

    因念佛而自心自生歡喜也。

    末後複勸谕行人,不但自身受持此法而度生死,且應自他俱利,廣宏此經,勸導持名,輾轉度脫,出離生死。

    如是之人,世尊贊之為‘真善友’,即真善知識也。

    此乃世尊極贊之辭,蓋善知識即同如來。

    此末後四句,正是世尊對後世能逢此經能聞此法之一切衆生之期望與訓誨,故我等實應哀切領受,刻骨銘心,恪遵遺教,勤修堅持,切莫辜負慈恩。

     本經之末,世尊重勸念佛,十方如來本心,一時和盤托出。

    此品中‘福慧始聞’、‘微妙法’、‘救世行’、‘智慧海’、‘難中難’、‘行超普賢’等,均指此信願持名之無上妙法。

    至于念佛法門之妙,縱以無量身,一一身有無量口,一一口有無量舌,一一舌出無量音,窮未來劫,演說不絕,亦難道得少分。

    故不多說,唯恭錄靈峰大師《要解》中二則,以歸結本品之解。

     一、《要解》雲:‘由無量光義,故衆生生極樂即生十方。

    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

    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号;而離卻阿彌陀佛名号,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二、《要解》雲:‘蓋所持之名号,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

    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