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我字乃釋尊自稱。
蓋謂我之法即是這樣。
所以即如這樣而說。
所說為何,即‘常念不絕,則得道捷’。
此四句當一氣讀下,蓦直參去。
若能契會,方知淨土一法,圓融絕待。
又如禅宗六祖為人印證曰:‘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
’六祖之‘如是’,亦即本經中之‘如是’也。
又‘我法如是,作如是說’上句即我法是如。
下句即所說是如。
此二句表我之所說,即是我法。
我法是如,故我所說即是如如。
‘如’者,真如,亦即真心、實相。
即經中‘真實之際’。
本經之體,即真如、實相、真實之際,故雲‘我法如是’。
‘作如是說’者,即經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故知我法即真實之際。
今所演說,即開示此真實之際。
故雲‘作如是說’也。
故知經中一一文字,皆從如來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
一一字中實寓無邊妙理。
一一皆是彌陀性修二德所共莊嚴,一一皆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此‘常念不絕,則得道捷’之慈示,正是如來稱性之流露,世尊心印所印記。
皆是大悲慈父如理之說。
故應至誠信受,于一切時處,常念阿彌陀佛。
本品首明如來無上之法,非易可遇。
繼明淨宗乃難信之法。
雖有能說法者,能說餘法,但于此超情離見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妙法,亦難開演,令衆生信。
故《阿彌陀經》中,十方如來稱贊釋尊于此娑婆五濁惡世,‘為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十方如來皆謂難說,正顯此法‘亦難開示’。
若此難遇難示之法,雖已遇已聞,但若不能深信,雖聞何益,終成辜負。
幸能深信,實為萬劫千生希有難逢之一時,故應勤修堅持,常念不絕。
但能信願持名,莫不疾捷得道。
‘如來所行’以下,表正助二行。
普賢十大願王之八為‘常随佛學’。
是故菩薩應随如來之所行而行也。
夫極樂導師彌陀之所行:‘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也。
夫釋尊之所行:‘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也。
十方如來之所行,亦複同此真實。
故同聲贊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令衆生往生極樂也。
今我輩學佛所行,首當依佛所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彌陀要解》曰:‘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而皆是已成,非今(現在)非當(未來)。
’蓋謂佛以大願作為衆生多善根之因,以佛之大行作為衆生多福德之緣。
故能令信願持名之人,于念念之中,皆成就佛之大願大行之功德。
如是功德皆是久已成就。
不是今日初成,亦非當來再成。
蓋佛果覺,久已圓成。
今我念佛,以佛果覺,作我因心。
故我因心,頓同果覺。
蓋因‘念佛善根福德同佛’,故雲如是功德皆是已成也。
如來乃善中之王,德中之尊。
故我等首應随行。
但如來諸善齊修,萬德莊嚴,是故我等于世尊餘德亦應随行,善知機宜,應緣修習,正助相資,速得圓滿。
‘種修福善’即修善種福。
本經廣勸舍惡行善。
《觀經》勸修三福。
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其第一福中,已兼十善。
《觀經》指示,欲生彼國,當修三福。
由是可知,修善種福,于修淨者,實不可忽。
‘求生淨刹’是為一大藏教之總歸。
華嚴圓攝諸教,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今經正是華嚴中本。
于此經末,以求生淨刹,普勸有情,同歸極樂。
今所勸者,正是彌陀之本願,釋尊及十方三世如來之本心。
世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實欲衆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而得真實究竟之大利。
信願行中,願為機樞。
出生死海,唯賴願王。
方便多門,禅密教觀,八萬四千,門門皆可,但歸元無二。
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
修行他法,欲于今生超脫三界,則為難行道。
唯此‘求生淨刹’稱為易行。
淨宗正修,首推持名。
但習餘門,而能發願求生,亦為彌陀攝受,而橫出三界。
是故此經以‘求生淨刹’總收前文。
我字乃釋尊自稱。
蓋謂我之法即是這樣。
所以即如這樣而說。
所說為何,即‘常念不絕,則得道捷’。
此四句當一氣讀下,蓦直參去。
若能契會,方知淨土一法,圓融絕待。
又如禅宗六祖為人印證曰:‘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
’六祖之‘如是’,亦即本經中之‘如是’也。
又‘我法如是,作如是說’上句即我法是如。
下句即所說是如。
此二句表我之所說,即是我法。
我法是如,故我所說即是如如。
‘如’者,真如,亦即真心、實相。
即經中‘真實之際’。
本經之體,即真如、實相、真實之際,故雲‘我法如是’。
‘作如是說’者,即經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故知我法即真實之際。
今所演說,即開示此真實之際。
故雲‘作如是說’也。
故知經中一一文字,皆從如來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
一一字中實寓無邊妙理。
一一皆是彌陀性修二德所共莊嚴,一一皆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此‘常念不絕,則得道捷’之慈示,正是如來稱性之流露,世尊心印所印記。
皆是大悲慈父如理之說。
故應至誠信受,于一切時處,常念阿彌陀佛。
本品首明如來無上之法,非易可遇。
繼明淨宗乃難信之法。
雖有能說法者,能說餘法,但于此超情離見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妙法,亦難開演,令衆生信。
故《阿彌陀經》中,十方如來稱贊釋尊于此娑婆五濁惡世,‘為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十方如來皆謂難說,正顯此法‘亦難開示’。
若此難遇難示之法,雖已遇已聞,但若不能深信,雖聞何益,終成辜負。
幸能深信,實為萬劫千生希有難逢之一時,故應勤修堅持,常念不絕。
但能信願持名,莫不疾捷得道。
‘如來所行’以下,表正助二行。
普賢十大願王之八為‘常随佛學’。
是故菩薩應随如來之所行而行也。
夫極樂導師彌陀之所行:‘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也。
夫釋尊之所行:‘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也。
十方如來之所行,亦複同此真實。
故同聲贊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令衆生往生極樂也。
今我輩學佛所行,首當依佛所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彌陀要解》曰:‘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而皆是已成,非今(現在)非當(未來)。
’蓋謂佛以大願作為衆生多善根之因,以佛之大行作為衆生多福德之緣。
故能令信願持名之人,于念念之中,皆成就佛之大願大行之功德。
如是功德皆是久已成就。
不是今日初成,亦非當來再成。
蓋佛果覺,久已圓成。
今我念佛,以佛果覺,作我因心。
故我因心,頓同果覺。
蓋因‘念佛善根福德同佛’,故雲如是功德皆是已成也。
如來乃善中之王,德中之尊。
故我等首應随行。
但如來諸善齊修,萬德莊嚴,是故我等于世尊餘德亦應随行,善知機宜,應緣修習,正助相資,速得圓滿。
‘種修福善’即修善種福。
本經廣勸舍惡行善。
《觀經》勸修三福。
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其第一福中,已兼十善。
《觀經》指示,欲生彼國,當修三福。
由是可知,修善種福,于修淨者,實不可忽。
‘求生淨刹’是為一大藏教之總歸。
華嚴圓攝諸教,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今經正是華嚴中本。
于此經末,以求生淨刹,普勸有情,同歸極樂。
今所勸者,正是彌陀之本願,釋尊及十方三世如來之本心。
世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實欲衆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而得真實究竟之大利。
信願行中,願為機樞。
出生死海,唯賴願王。
方便多門,禅密教觀,八萬四千,門門皆可,但歸元無二。
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
修行他法,欲于今生超脫三界,則為難行道。
唯此‘求生淨刹’稱為易行。
淨宗正修,首推持名。
但習餘門,而能發願求生,亦為彌陀攝受,而橫出三界。
是故此經以‘求生淨刹’總收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