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關燈
事明師,明師必自臨時指示。

    亦同善财于文殊處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

    文殊亦不具說。

    但令親近善友,遂指德雲比丘,展轉令往矣。

    ’複雲:‘故《法句經》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識,謂父母、眼目、腳足、梯橙(橙同凳)、飲食、寶衣、橋梁、财寶、日月、身命等。

    後結雲:‘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等親近。

    ’大衆聞已,舉聲号哭。

    自念曠劫為善知識守護。

    今日值于如來,乃至未曾報恩,無心親近。

    說是語已,重複舉身号泣。

    ’是故《圓覺經普覺品》普勸曰:‘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識。

    ’且恭敬善知識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難。

    故雲‘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蓋善知識難遇難識,今幸求得,倘于彼善知識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則良醫束手。

    如是則遇同未遇。

    故于善知識教,應聞而能信,信而能行。

    是為甚難也。

    上明遇佛,聞經,遇善知識,聞法能行,均極難得,甚為希有。

    但此上三者之難,莫過于下之‘若聞斯經,信樂受持’,是乃難能中之難能,故雲‘難中之難’。

    其希有難得,更無過于此者,故雲‘無過此難’。

    何以故?如《淨影疏》曰:‘餘義餘經,處處宣說。

    開顯淨土,教人往生,獨此一經,為是甚難。

    ’又《會疏》曰:‘若聞斯經者,知識聞薰也。

    信樂受持者,往生正因。

    謂信樂本願,受持名号,此法超異諸教故;得益超出諸善故;衆機通入報土故(種種根機悉生報土);一生成辦故。

    必依多劫宿善,超過諸難之事。

    故雲難中等。

    ’準兩疏意,若人于此第一希有、難聞難信之一生成辦之妙法,能聞、能信、能受、能持,當知是人,必是多劫薰修,宿種善根,難能希有,超過一切。

    故曰‘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此非謂法門難修,蓋指如是之人,有如是希有之善根福德因緣,至為難得也。

     若有衆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若聞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

    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得聞佛聲’是《漢譯》經文。

    《吳譯》為‘聞阿彌陀佛聲’,《魏譯》為‘得聞彼佛名号’,《唐譯》為‘聞彼佛名’,《宋譯》為‘得聞無量壽佛名号’。

    諸譯合參,故知‘佛聲’即阿彌陀佛名号。

    ‘聞’者聞名信受也。

    以名具萬德故,能令聞者‘慈心清淨’。

    ‘慈心’者,發起大慈心也。

    ‘清淨’者,純淨無垢也。

    ‘歡喜’者,内心喜樂也。

    ‘踴躍’者,歡欣奮起,形于身口也。

    ‘衣毛為起’指遍體毛孔開張,汗毛豎立。

    ‘淚出’,目中流淚。

    蓋如是之人皆從佛道中來。

    佛所得之無上菩提,名為‘佛道’。

    《法華經方便品》雲:‘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衆生,令入于佛道。

    ’又因行名道。

    佛道者,到于佛地之萬行也。

    ‘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乃佛之贊語。

    正如《金剛經》曰:‘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靈峰《破空論》釋曰:‘此即信修大果也。

    設複計有少許我人等相,決不能信此經。

    設于此經信解受持,決能了達我人等相,當體即是無相。

    ’準是而論,本經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若能生信,當知是人,不是凡人,而是一切世間希有之人。

    若于圓教能生實信,圓解圓修,可稱圓人。

    圓人修行一日,可當常人修行一劫。

     反之,狐疑不信者,乃從三惡道中來,宿世殃禍業障未盡,尚未至得度之期,故不能信受。

    此亦如《金剛經》所雲:‘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故知法門愈殊勝,世人愈難信。

    故于圓頓妙法,狐疑不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