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上歎聞經信受為難中之難,令人知經之難聞,生敬重希有之心。
‘興世’者,出興于世也。
《資持記》雲:‘佛身充滿,随物現形。
示生唱滅(示現生滅),拯接群品。
據娑婆所見:誕育王宮,厭世修行,降魔成佛,故雲興世。
’蓋謂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
隻為應機度化,故現出生王宮,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謂興世也。
‘難值難見’。
《淨影疏》雲:‘明值佛難。
世當佛時,名之為值。
目睹稱見。
此皆難也。
諸佛經道,難得聞等,明法難聞。
于中先明經教難聞。
手得經卷名為得。
耳聽曰聞。
亦可領誦名之為得。
耳餐(餐,采取也。
)稱聞。
此等皆難。
’故雲‘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善知識’者,‘善’謂于我有益,導我于善道者。
知謂知心。
識謂識形。
如《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故知此‘知識’二字,為知心識形之義。
故善知識亦稱善友。
相識相知導我于善之人,稱為善友,即善知識也。
又《圓覺經大疏十五》曰:‘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名善知識。
’是謂能了别真妄,通達真際,知衆生根,應病予藥,名為善知識也。
又《安樂集》依《法句經》曰:‘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
謂空、無相、無願。
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于實際。
然于畢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
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缰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
’該經複雲:‘一切衆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
’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欲證菩提,當求善友。
求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雲:‘末世衆生,将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
示有諸過,贊歎梵行。
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經示曰,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
何謂正知見?《圓覺大疏》曰:‘善達覺性,不因修生。
抉擇無疑,名正知見。
’覺性者,性覺妙明也。
善能通達本有性覺,故雲善達覺性。
本有覺性,不從外來,非因修得,故雲‘不因修生’。
因此正是行不到處也。
‘抉擇’者,善能分别諸法相也。
‘無疑’者,于第一義而不動也。
‘心不住相’。
《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
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
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得無住心,即契圓覺。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如《稱贊大乘經》雲:‘甯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
’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句,總之,如《大疏》所示:‘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衆生為其道眼。
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
’又《大論》曰:‘于諸師尊,如世尊想。
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
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
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
菩薩亦複如是。
于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
’是故彼經結雲:‘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蓋謂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識。
于真善知識能知能求,故必證菩提也。
《大疏》又曰:‘但令善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上歎聞經信受為難中之難,令人知經之難聞,生敬重希有之心。
‘興世’者,出興于世也。
《資持記》雲:‘佛身充滿,随物現形。
示生唱滅(示現生滅),拯接群品。
據娑婆所見:誕育王宮,厭世修行,降魔成佛,故雲興世。
’蓋謂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
隻為應機度化,故現出生王宮,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謂興世也。
‘難值難見’。
《淨影疏》雲:‘明值佛難。
世當佛時,名之為值。
目睹稱見。
此皆難也。
諸佛經道,難得聞等,明法難聞。
于中先明經教難聞。
手得經卷名為得。
耳聽曰聞。
亦可領誦名之為得。
耳餐(餐,采取也。
)稱聞。
此等皆難。
’故雲‘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善知識’者,‘善’謂于我有益,導我于善道者。
知謂知心。
識謂識形。
如《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故知此‘知識’二字,為知心識形之義。
故善知識亦稱善友。
相識相知導我于善之人,稱為善友,即善知識也。
又《圓覺經大疏十五》曰:‘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名善知識。
’是謂能了别真妄,通達真際,知衆生根,應病予藥,名為善知識也。
又《安樂集》依《法句經》曰:‘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
謂空、無相、無願。
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于實際。
然于畢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
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缰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
’該經複雲:‘一切衆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
’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欲證菩提,當求善友。
求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雲:‘末世衆生,将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
示有諸過,贊歎梵行。
不令衆生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經示曰,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
何謂正知見?《圓覺大疏》曰:‘善達覺性,不因修生。
抉擇無疑,名正知見。
’覺性者,性覺妙明也。
善能通達本有性覺,故雲善達覺性。
本有覺性,不從外來,非因修得,故雲‘不因修生’。
因此正是行不到處也。
‘抉擇’者,善能分别諸法相也。
‘無疑’者,于第一義而不動也。
‘心不住相’。
《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
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
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得無住心,即契圓覺。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如《稱贊大乘經》雲:‘甯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
’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句,總之,如《大疏》所示:‘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衆生為其道眼。
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
’又《大論》曰:‘于諸師尊,如世尊想。
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
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
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
菩薩亦複如是。
于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
’是故彼經結雲:‘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蓋謂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識。
于真善知識能知能求,故必證菩提也。
《大疏》又曰:‘但令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