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關燈
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

    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是如來使,如來所遺,行如來事。

    何況于大衆中,廣為人說’。

    又曰:‘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

    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

    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

    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由上可證,演說《法華》,功德無盡。

    而本經正是‘法華秘髓’,如《彌陀要解》曰:‘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即本經,文見《獨留此經品》)。

    住世百年,廣度含識。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故知演說本經者之功德不可思議,亦必為諸佛之所護念也。

    下雲‘常樂修行’,谕說法者應心口一如,言行一緻,自不修習,何能勸人修習。

     下複普勸斷疑生信。

    若欲說法利人,則自身首須斷盡纖疑。

    經曰:凡求是法,‘皆獲善利’。

    故應‘安住無疑’,老實持念,勿生疑惑。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為諸善之本。

    當奉為綱宗,安住如是法中。

    ‘應常修習,使無疑滞’。

    蓋疑根未斷,即是罪根。

    欲斷疑根,應知方便。

    疑惑不斷,隻因慧心不朗。

    慧心不朗者,隻以三垢障深。

    據《安樂集》,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嗔癡一切諸障。

    垢去明生,則無疑滞矣。

    如是則不堕于諸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如是等等‘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珍寶喻彼中之樂,牢獄喻未得究竟解脫,而不自在也。

     又《安樂集》曰:‘稱名亦爾。

    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

    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系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

    是故經雲:菩薩摩诃薩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若始學者,未能破相。

    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

    ’道綽大師此言,剖開諸佛秘藏,直顯淨宗心髓。

    但能信受奉行,依相專至,老實念去,縱未離相,決定往生淨土。

    依相專至,凡夫能行。

    離相乃菩薩境界。

    《金剛經》‘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實非凡夫生滅之心所能及也。

    淨宗妙用,實為方便中之方便。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

    由于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衆生于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于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無上道,終不退轉。

     世尊複舉諸大威德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菩提,彌顯流通此經之要。

     ‘如是等類大威德者’,乃能生佛法廣大異門之大士。

    ‘異門’對下句中之‘此法’而言。

    ‘此法’者,淨土法門也。

    ‘異門’者,淨土以外其餘種種法門也。

    經雲:‘涅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是諸菩薩,雖能于佛法中,開顯淨宗以外之種種方便法門。

    但以未聞此法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以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故。

    若不聽聞修習,難于究竟自覺故。

    再者,念佛法門是普被三根迳中之迳,若不聞知此法,則難于普度有情,速脫生死,以圓滿利他之行故。

    于自身則跋涉于艱險之途,于衆生則導引于坑坎之路。

    未契如來方便,難入一乘願海。

    是故将有一億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于無上菩提也。

    世尊欲令一切凡聖,悉聞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勸令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信受奉行,複能流通。

    雖僅于須臾之頃,‘為他演說’,勸人聽聞是經,使之‘不生憂惱’。

    如是說法,乃至至心精進,‘晝夜思維彼刹,及佛功德。

    ’如是之人,‘于無上道,終不退轉’。

     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

    一切如來,同所稱贊。

    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彼人’即指‘于此經典......為他演說’之人。

    ‘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指劫火。

    成劫之後為住劫;住劫之後有壞劫;壞劫之末有火風水三災。

    此火災亦稱劫火。

    《仁王經》曰:‘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又《俱舍論》曰:‘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燼。

    ’佛記彼人,于臨終時,縱使此三千大千世界,皆被劫火所燒,彼人亦能從中超出,往生極樂國土。

    彼人以持說是經之功德力,及十方如來威神加被力,故于此界,雖是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仍能安穩自在,從容往生。

    如《普賢行願品》:‘唯此願王,不相舍離。

    于一切時引導其前。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佛複記曰:‘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

    ’佛為印證,如是之人,皆已于過去佛前,領受菩提記,皆當作佛;并為‘一切如來,同所稱贊’。

     末後普勸大衆‘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箋注》雲:‘專心,謂心專一不雜餘念也。

    ’‘持誦’,受持讀誦也。

    ‘說行’,謂如經而說,依教奉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