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北京淨蓮寺長老慈舟老法師《無量壽經科判》,謂本品内容為‘法師不退得記為勸’。
其意為能演說本經者,信行不退,即得受記,以此普勸法師以及大衆也。
慈老之判,契合經旨。
本品文初明說法得利。
中段明不聞退轉,并勸為他演說。
末段受菩提記。
若于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衆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
于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
廣為他說。
常樂修行。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
能于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
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滞,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正法滅時’。
一代佛化,曆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時。
嘉祥《法華義疏五》曰:‘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
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
轉複微末,謂末法時。
’所雲正者證也。
像者似也。
末者微也。
又《青龍仁王經疏三》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
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
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
’至于正像末所經曆之年數,諸經之說不一。
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
(說末法為一萬年者,如《大悲經》。
)故知佛法住世尚約有九千年也。
‘正法滅時’,廣指像法與末法。
當前正是末法之時。
此時之衆生,善根遜前,但其中必仍有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當前供佛念佛之人。
故雲‘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衆生’者,《彌陀要解》謂等覺已還皆可名衆生。
是以衆生中,上可有等覺大士,下則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
如是衆生由于以往多生供養諸佛,念佛修善,故蒙彼如來威神加被,乃于現世‘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是以我侪遇此法門,應深慶幸,切莫錯過,務當‘攝取受持’。
則可‘獲廣大一切智智’。
‘攝取’者,《往生論》謂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略說入一法句故。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
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又《彌陀要解》曰:‘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若能了達極樂一切莊嚴成就,入一法句,從事達理,即事而真,谛信萬德莊嚴,直入一句名号之中,淨念相繼是為‘攝取’之義也。
蓋彌陀名号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故名号功德亦複不可思議。
‘受持’者,‘受’者,信受,依教奉行也。
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宗者,修行要徑,依此而修,始名為受。
‘持’者,執持名号與持誦本經也。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此一句佛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
我等凡夫,但當老實念去。
《要解》雲:‘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
’靈峰大師此言,真得十方如來之髓。
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
念佛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是故‘當獲廣大一切智智’。
于我具縛凡夫,亦非份外。
‘一切智智’是佛智之名。
同于一切智。
但以一切智,有時指佛智。
如《法華經化城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又《智度論》雲:‘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但有時又指聲聞緣覺之智。
如《智度論》又雲:‘後品中佛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
’是則謂一切智為二乘智矣。
故為别于彼一切智,乃以一切智智專指佛智。
《大日經疏一》曰:‘梵雲薩婆若耶,即是一切智。
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
’又‘一切智智,如實了知。
名為一切智者。
’又‘又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菩提心為因者,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
大悲為根者,謂行者發悲願,拔衆生之苦,與以樂也。
方便為究竟者,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
’又《仁王經》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由上之經文可見,今日能聞能信此微妙淨土法門之人,皆由過去生中,已曾供養諸佛,廣修衆善,憶佛念佛,因此乃得諸佛威力加被,故今始‘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此淨土法門廣攝萬法,普收衆類,故雲廣大。
于此法門,若能信受奉行,當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淨。
‘于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
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以上經文,節取《唐譯》。
)蓋謂若人能于淨宗妙法得廣大勝解了達淨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念佛即佛之圓旨,則必能歡喜信受,常樂修習,複以此廣勸他人也。
‘廣為他說’,下複雲‘為他演說’,本品末雲‘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是皆普勸演說宏揚本經與淨土法門。
今者正是流通分,故勸演說,以廣流通。
如《願力宏深品》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
如是輾轉,不可複計。
’故知樂為人說,勸導一切衆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方是知恩報恩之正行。
妙法流通,正符如來本願。
是故《法華經法師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
其意為能演說本經者,信行不退,即得受記,以此普勸法師以及大衆也。
慈老之判,契合經旨。
本品文初明說法得利。
中段明不聞退轉,并勸為他演說。
末段受菩提記。
若于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衆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
于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
廣為他說。
常樂修行。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
能于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
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滞,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正法滅時’。
一代佛化,曆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時。
嘉祥《法華義疏五》曰:‘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
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
轉複微末,謂末法時。
’所雲正者證也。
像者似也。
末者微也。
又《青龍仁王經疏三》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
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
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
’至于正像末所經曆之年數,諸經之說不一。
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
(說末法為一萬年者,如《大悲經》。
)故知佛法住世尚約有九千年也。
‘正法滅時’,廣指像法與末法。
當前正是末法之時。
此時之衆生,善根遜前,但其中必仍有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當前供佛念佛之人。
故雲‘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衆生’者,《彌陀要解》謂等覺已還皆可名衆生。
是以衆生中,上可有等覺大士,下則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
如是衆生由于以往多生供養諸佛,念佛修善,故蒙彼如來威神加被,乃于現世‘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是以我侪遇此法門,應深慶幸,切莫錯過,務當‘攝取受持’。
則可‘獲廣大一切智智’。
‘攝取’者,《往生論》謂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略說入一法句故。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
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又《彌陀要解》曰:‘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若能了達極樂一切莊嚴成就,入一法句,從事達理,即事而真,谛信萬德莊嚴,直入一句名号之中,淨念相繼是為‘攝取’之義也。
蓋彌陀名号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故名号功德亦複不可思議。
‘受持’者,‘受’者,信受,依教奉行也。
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宗者,修行要徑,依此而修,始名為受。
‘持’者,執持名号與持誦本經也。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此一句佛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
我等凡夫,但當老實念去。
《要解》雲:‘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
’靈峰大師此言,真得十方如來之髓。
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
念佛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是故‘當獲廣大一切智智’。
于我具縛凡夫,亦非份外。
‘一切智智’是佛智之名。
同于一切智。
但以一切智,有時指佛智。
如《法華經化城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又《智度論》雲:‘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但有時又指聲聞緣覺之智。
如《智度論》又雲:‘後品中佛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
’是則謂一切智為二乘智矣。
故為别于彼一切智,乃以一切智智專指佛智。
《大日經疏一》曰:‘梵雲薩婆若耶,即是一切智。
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
’又‘一切智智,如實了知。
名為一切智者。
’又‘又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菩提心為因者,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
大悲為根者,謂行者發悲願,拔衆生之苦,與以樂也。
方便為究竟者,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
’又《仁王經》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由上之經文可見,今日能聞能信此微妙淨土法門之人,皆由過去生中,已曾供養諸佛,廣修衆善,憶佛念佛,因此乃得諸佛威力加被,故今始‘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此淨土法門廣攝萬法,普收衆類,故雲廣大。
于此法門,若能信受奉行,當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淨。
‘于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
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以上經文,節取《唐譯》。
)蓋謂若人能于淨宗妙法得廣大勝解了達淨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念佛即佛之圓旨,則必能歡喜信受,常樂修習,複以此廣勸他人也。
‘廣為他說’,下複雲‘為他演說’,本品末雲‘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是皆普勸演說宏揚本經與淨土法門。
今者正是流通分,故勸演說,以廣流通。
如《願力宏深品》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
如是輾轉,不可複計。
’故知樂為人說,勸導一切衆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方是知恩報恩之正行。
妙法流通,正符如來本願。
是故《法華經法師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