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參、流通分
全經三分,初為序,中為正宗,末為流通。
靈峰大師雲:‘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
序如首,五官俱存。
正宗如身,髒腑無阙。
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滞。
’今是後語,後語亦善,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視也。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本品經文,多是《唐譯》,其中‘非是小乘’與‘第一弟子’等,則是《宋譯》。
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獨勸持名。
正是會權歸實,攝末入本也。
《無量壽經鈔》雲:‘上來雖說萬行往生。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
’又黑谷《大經釋》(節錄)如下:‘至流通,初廢助念諸行二門。
但明念佛往生。
’。
又雲:‘準本願故,至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
’可見彌陀本願,實願衆生一向專念彌陀名号。
今勸流通,特顯佛願。
獨倡持名,普勸流通。
是故稱為後善也。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愛之心。
歸依瞻禮,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
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上段‘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指前品中十方住生無量無邊諸大菩薩。
彼等聞名往生,得大利益。
如前所引《大論》所雲:菩薩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即與八地及八地以上諸大菩薩,畢竟身等法等。
故雲‘善獲利益’。
是乃舉十方往生聖衆往生得益,以勸衆生信樂發願也。
下文則贊念佛第一以勸信。
聞佛名号,‘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禮敬,‘如說修行’,即得大利,當得經中所說往生之一切功德。
‘一念’者,《漢譯》雲:‘聞無量壽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淨。
’(《吳譯》同之)又《宋譯》‘得聞無量壽佛名号,發一念信心。
’又《魏譯》雲:‘得聞彼佛名号,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據《選擇集》意,此‘一念’即‘一念淨信’;又即《三輩往生品》中之‘發一念心,念于彼佛’也。
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
一念至信,修行發願,必生淨土,終得佛果,故雲無上也。
’又《選擇集》雲:‘以念佛而為無上也’,‘乃至一念而為大利也。
’是故經謂,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如上功德’者,即經中所說,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也。
‘心無下劣’者,于自善根,能生信故。
‘亦不貢高’,明信佛智,心佛衆生三無差别故。
‘成就善根’,如《小經》六朝石刻本雲:‘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悉皆增上’者,淨念相繼,精進
靈峰大師雲:‘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
序如首,五官俱存。
正宗如身,髒腑無阙。
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滞。
’今是後語,後語亦善,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視也。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本品經文,多是《唐譯》,其中‘非是小乘’與‘第一弟子’等,則是《宋譯》。
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獨勸持名。
正是會權歸實,攝末入本也。
《無量壽經鈔》雲:‘上來雖說萬行往生。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
’又黑谷《大經釋》(節錄)如下:‘至流通,初廢助念諸行二門。
但明念佛往生。
’。
又雲:‘準本願故,至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
’可見彌陀本願,實願衆生一向專念彌陀名号。
今勸流通,特顯佛願。
獨倡持名,普勸流通。
是故稱為後善也。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愛之心。
歸依瞻禮,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
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上段‘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指前品中十方住生無量無邊諸大菩薩。
彼等聞名往生,得大利益。
如前所引《大論》所雲:菩薩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即與八地及八地以上諸大菩薩,畢竟身等法等。
故雲‘善獲利益’。
是乃舉十方往生聖衆往生得益,以勸衆生信樂發願也。
下文則贊念佛第一以勸信。
聞佛名号,‘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禮敬,‘如說修行’,即得大利,當得經中所說往生之一切功德。
‘一念’者,《漢譯》雲:‘聞無量壽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淨。
’(《吳譯》同之)又《宋譯》‘得聞無量壽佛名号,發一念信心。
’又《魏譯》雲:‘得聞彼佛名号,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據《選擇集》意,此‘一念’即‘一念淨信’;又即《三輩往生品》中之‘發一念心,念于彼佛’也。
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
一念至信,修行發願,必生淨土,終得佛果,故雲無上也。
’又《選擇集》雲:‘以念佛而為無上也’,‘乃至一念而為大利也。
’是故經謂,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如上功德’者,即經中所說,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也。
‘心無下劣’者,于自善根,能生信故。
‘亦不貢高’,明信佛智,心佛衆生三無差别故。
‘成就善根’,如《小經》六朝石刻本雲:‘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悉皆增上’者,淨念相繼,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