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身等法等。
龍樹菩薩、婆薮槃頭菩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又雲:‘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
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
欲舍佛道,證于實際。
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
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
’以上《大論》與《往生論注》,皆明不退菩薩願往生極樂之因由也。
《無量壽起信論》曰:‘右明往生菩薩不可計數。
皆是如來願力所持,光明所攝。
所以智者大師臨終,令門人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題目。
合掌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易往無人。
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
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
”言訖,稱三寶名,奄然而逝’。
唐法照上五台,入大聖竹林寺,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問修行之要。
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
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
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
照雲:“當雲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
彼佛願力不可思議。
汝當繼念,令無間斷。
命終之時,決定往生。
”二大菩薩因與授記曰:“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
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
”慧日泛舶渡海,達天竺。
至健馱羅國。
東北大山有觀音像。
日乃七日叩頭。
又斷食畢命為期。
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
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可見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他如天親大士《往生論》、馬鳴大士《起信論》、智者大師《十疑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
莫不殷勤贊歎,導往西方。
決無欺世誤人之事。
何況我等生當末季,法弱魔強。
獨力修行,豈無錯路。
若複徘徊不信,深戀塵勞。
如蛾赴火,如魚處涸。
曾不幾時,大苦随後。
宜各猛省,莫更他求。
(以上正宗分竟。
) 彭氏《起信論》釋曰:‘正宗者,一、首明法藏廣大誓願,為令行者生擔荷心。
發起悲智,具普賢願故。
一、次明法藏廣大功德,為令行者生真實心,廣行方便,滿普賢行故。
一、次明極樂依正種種莊嚴。
為今行者生決定心,至誠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
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間果報,為令行者生精進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決生彼國故。
’準彭氏之說,要而言之,其首二則是勸願,亦即發菩提心也。
第三則是勸信。
其末則勸行。
止惡行善,而善中之王則持名也。
信願即是發菩提心,持名即一向專念。
正是本經之宗。
故雲‘正宗分’。
若約小本,即是信願持名。
兩本繁簡有差,而綱宗無異。
靈峰大師論小本之正宗分曰:‘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三正示行者執持名号以立行。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
’兩本合參,宗旨益明。
龍樹菩薩、婆薮槃頭菩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又雲:‘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
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
欲舍佛道,證于實際。
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
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
’以上《大論》與《往生論注》,皆明不退菩薩願往生極樂之因由也。
《無量壽起信論》曰:‘右明往生菩薩不可計數。
皆是如來願力所持,光明所攝。
所以智者大師臨終,令門人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題目。
合掌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易往無人。
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
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
”言訖,稱三寶名,奄然而逝’。
唐法照上五台,入大聖竹林寺,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問修行之要。
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
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
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
照雲:“當雲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
彼佛願力不可思議。
汝當繼念,令無間斷。
命終之時,決定往生。
”二大菩薩因與授記曰:“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
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
”慧日泛舶渡海,達天竺。
至健馱羅國。
東北大山有觀音像。
日乃七日叩頭。
又斷食畢命為期。
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
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可見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他如天親大士《往生論》、馬鳴大士《起信論》、智者大師《十疑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
莫不殷勤贊歎,導往西方。
決無欺世誤人之事。
何況我等生當末季,法弱魔強。
獨力修行,豈無錯路。
若複徘徊不信,深戀塵勞。
如蛾赴火,如魚處涸。
曾不幾時,大苦随後。
宜各猛省,莫更他求。
(以上正宗分竟。
) 彭氏《起信論》釋曰:‘正宗者,一、首明法藏廣大誓願,為令行者生擔荷心。
發起悲智,具普賢願故。
一、次明法藏廣大功德,為令行者生真實心,廣行方便,滿普賢行故。
一、次明極樂依正種種莊嚴。
為今行者生決定心,至誠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
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間果報,為令行者生精進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決生彼國故。
’準彭氏之說,要而言之,其首二則是勸願,亦即發菩提心也。
第三則是勸信。
其末則勸行。
止惡行善,而善中之王則持名也。
信願即是發菩提心,持名即一向專念。
正是本經之宗。
故雲‘正宗分’。
若約小本,即是信願持名。
兩本繁簡有差,而綱宗無異。
靈峰大師論小本之正宗分曰:‘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三正示行者執持名号以立行。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
’兩本合參,宗旨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