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淨業行人,若發如是心,亦即是初發心菩薩。
天台謂别教之信位菩薩,如空中之絮,沉浮無定。
是故初發心菩薩,實有退堕之患也。
其二者,彼謂‘縱說’,意謂:縱然真是菩薩,倘生疑惑,尚失大利。
是以我等凡夫,更不可生疑。
故此二說并不相違。
‘大利’者,即經中‘真實之利’也。
十方婆伽梵,住真實慧。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難值難見,如優昙花,希有出現’。
今者難逢能逢,難聞能聞,而不信受,辜負佛恩,故雲‘為失大利’也。
況此淨土法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信願持名,迳登不退。
是乃真實利中之最真實者也。
是大利中之最大者也。
于此不信,永失大利。
如《千手經》雲:‘若于此陀羅尼生疑不信者,當知其人永失大利。
百千萬劫中,輪轉惡趣,無有出期。
常不見佛,不聞法,不睹僧。
’是明疑惑‘為大損害’之義。
反之,則如《十往生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愛樂是經。
觀導衆生。
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
若有如是等人,我從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
常令是人無病無惱。
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
行住坐卧,無問晝夜,常得安穩。
’是明信受之大利。
何去何從,祈慎思之。
下複明疑謗之大害。
該經複曰:‘于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見有讀誦是經者,或相嗔恚,心懷诽謗。
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中,來緻諸惡重病。
身根不具,聾盲喑啞。
水腫鬼魅,坐卧不安。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或乃緻死,堕于地獄。
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
久後得出,在牛馬豬羊,為人所殺,受大極苦。
後得為人,常生下處,百千萬世不得自在。
永不聞三寶名字。
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
’旁引兩經,深顯疑信雖隻在當人一念之間,但所種禍福,懸隔天淵,曆劫無盡。
故雲‘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慈氏白言:雲何此界一類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
佛告慈氏:此等衆生,智慧微淺。
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慈氏白言:此等衆生,虛妄分别。
不求佛刹,何免輪回。
慈氏大士,以無緣大慈,憫念末世中有一類衆生,雖亦修善,但不求生西方淨土。
故發斯問。
佛答:此一類衆生,缺少智慧,迷戀天人之福,故不願生。
慈氏複雲:‘不求佛刹,何免輪回’。
此有二義:其一者,專指如上之人,妄謂西方之樂不如天界。
如是虛妄分别,不求生淨土。
不知修善之福,雖得生天,但天壽盡後,仍複輪轉。
其二者,泛指各宗行人,雖能精進修持,但不以彌陀淨土為歸宿,專仗自力。
則難于現在生中,坐斷生死,仍受後有,故雲‘何免輪迥’。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
雖複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舍離,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佛言’下,更明著相與離相之得失利害。
著相修福,難免輪回。
離相求生,永得解脫。
上段先明著世間福,不出輪回。
蓋彼等雖種善根,但貪人天福報,不能離相,不求佛慧。
‘雖複修福,求人天果’,故不能出三界牢獄。
‘得報之時,一切豐足’。
暫享世樂,福盡還堕,後患無窮。
命終之後,親眷雖為之忏罪祈福,修法誦經,欲相救度。
但彼之邪見根深,執迷不悟。
因‘邪見業王,未能舍離’。
以邪見故,不生正信,故此邪見實為諸惡業之王。
故雲‘邪見業王’。
故‘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
雲何出離生死大難。
上文所指,更甚前者。
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故不能出輪回。
此則愚癡更甚。
不種善根,反恃世智聰辯,驕慢自大。
不生正信,助長邪心。
不知世智辯聰,正是八難之一。
邪見颠倒,反以為美。
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
複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
取相分别,情執深重。
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
身心清淨,遠離分别。
求生淨刹,趣佛菩提。
當生佛刹,永得解脫。
佛答慈氏,此界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淨土者,共有三種。
一者貪著世樂,求人天果。
二者世智辯聰,邪心熾盛。
三者則為‘取相分别,情執深重’。
此三種人,縱能修福,所得隻是世間福報。
夢幻泡影,轉瞬即逝。
故‘求出輪回,終不能得’也。
‘複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中‘大福田’者,持佛名号也。
因持名是諸善中王,故所種田,方得名為大福田。
惜以‘取相分别,情執深重’,故
’淨業行人,若發如是心,亦即是初發心菩薩。
天台謂别教之信位菩薩,如空中之絮,沉浮無定。
是故初發心菩薩,實有退堕之患也。
其二者,彼謂‘縱說’,意謂:縱然真是菩薩,倘生疑惑,尚失大利。
是以我等凡夫,更不可生疑。
故此二說并不相違。
‘大利’者,即經中‘真實之利’也。
十方婆伽梵,住真實慧。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難值難見,如優昙花,希有出現’。
今者難逢能逢,難聞能聞,而不信受,辜負佛恩,故雲‘為失大利’也。
況此淨土法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信願持名,迳登不退。
是乃真實利中之最真實者也。
是大利中之最大者也。
于此不信,永失大利。
如《千手經》雲:‘若于此陀羅尼生疑不信者,當知其人永失大利。
百千萬劫中,輪轉惡趣,無有出期。
常不見佛,不聞法,不睹僧。
’是明疑惑‘為大損害’之義。
反之,則如《十往生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愛樂是經。
觀導衆生。
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
若有如是等人,我從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
常令是人無病無惱。
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
行住坐卧,無問晝夜,常得安穩。
’是明信受之大利。
何去何從,祈慎思之。
下複明疑謗之大害。
該經複曰:‘于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見有讀誦是經者,或相嗔恚,心懷诽謗。
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中,來緻諸惡重病。
身根不具,聾盲喑啞。
水腫鬼魅,坐卧不安。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或乃緻死,堕于地獄。
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
久後得出,在牛馬豬羊,為人所殺,受大極苦。
後得為人,常生下處,百千萬世不得自在。
永不聞三寶名字。
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
’旁引兩經,深顯疑信雖隻在當人一念之間,但所種禍福,懸隔天淵,曆劫無盡。
故雲‘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慈氏白言:雲何此界一類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
佛告慈氏:此等衆生,智慧微淺。
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慈氏白言:此等衆生,虛妄分别。
不求佛刹,何免輪回。
慈氏大士,以無緣大慈,憫念末世中有一類衆生,雖亦修善,但不求生西方淨土。
故發斯問。
佛答:此一類衆生,缺少智慧,迷戀天人之福,故不願生。
慈氏複雲:‘不求佛刹,何免輪回’。
此有二義:其一者,專指如上之人,妄謂西方之樂不如天界。
如是虛妄分别,不求生淨土。
不知修善之福,雖得生天,但天壽盡後,仍複輪轉。
其二者,泛指各宗行人,雖能精進修持,但不以彌陀淨土為歸宿,專仗自力。
則難于現在生中,坐斷生死,仍受後有,故雲‘何免輪迥’。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
雖複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舍離,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佛言’下,更明著相與離相之得失利害。
著相修福,難免輪回。
離相求生,永得解脫。
上段先明著世間福,不出輪回。
蓋彼等雖種善根,但貪人天福報,不能離相,不求佛慧。
‘雖複修福,求人天果’,故不能出三界牢獄。
‘得報之時,一切豐足’。
暫享世樂,福盡還堕,後患無窮。
命終之後,親眷雖為之忏罪祈福,修法誦經,欲相救度。
但彼之邪見根深,執迷不悟。
因‘邪見業王,未能舍離’。
以邪見故,不生正信,故此邪見實為諸惡業之王。
故雲‘邪見業王’。
故‘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
雲何出離生死大難。
上文所指,更甚前者。
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故不能出輪回。
此則愚癡更甚。
不種善根,反恃世智聰辯,驕慢自大。
不生正信,助長邪心。
不知世智辯聰,正是八難之一。
邪見颠倒,反以為美。
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
複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
取相分别,情執深重。
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
身心清淨,遠離分别。
求生淨刹,趣佛菩提。
當生佛刹,永得解脫。
佛答慈氏,此界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淨土者,共有三種。
一者貪著世樂,求人天果。
二者世智辯聰,邪心熾盛。
三者則為‘取相分别,情執深重’。
此三種人,縱能修福,所得隻是世間福報。
夢幻泡影,轉瞬即逝。
故‘求出輪回,終不能得’也。
‘複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中‘大福田’者,持佛名号也。
因持名是諸善中王,故所種田,方得名為大福田。
惜以‘取相分别,情執深重’,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