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關燈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

    王子得罪,禁閉其中。

    層樓绮殿,寶帳金床。

    欄窗榻座,妙飾奇珍。

    飲食衣服,如轉輪王。

    而以金锞系其兩足。

    諸小王子甯樂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時,心不自在。

    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

    求諸近臣,終不從心。

    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本品續勸斷疑去惑。

    初以王子被囚為喻。

    《嘉祥疏》曰:‘轉輪王喻無量壽佛。

    七寶宮殿喻其淨土。

    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過。

    金鎖喻花不開。

    褥不異(指飲食衣服,如轉輪王)喻于花中受快樂自在。

    合喻可知。

    ’‘層樓’即重樓。

    ‘床’者,人所坐卧者。

    ‘帳’者,床帳,張施于床上者。

    ‘榻’,其用同床,長狹而低者曰榻。

    ‘锞’即鎖。

    ‘妙飾奇珍’者,以奇異珍寶作為巧妙裝飾。

    ‘幽絷’者,‘幽’囚也。

    ‘絷’,拘執也。

    故‘幽絷’即今言拘押也。

    慈氏所答,首雲被押之時,無自在樂。

    方便求出,方得解脫。

     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複如是。

    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

    于自善根,不能生信。

    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于蓮華中不得出現。

    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

    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然于五百歲中,不見三寶。

    不得供養奉事諸佛。

    遠離一切殊勝善根。

    以此為苦,不生欣樂。

    若此衆生識其罪本,深自悔責,求離彼處。

    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

     ‘亦複如是’,舉事以合前喻。

    ‘華胎’合‘七寶獄’。

    ‘不得出現’合‘而以金锞、系其兩足。

    ’‘猶如園苑宮殿之想......無諸穢惡’合‘層樓绮殿:.....如轉輪王。

    ’‘不生欣樂’合‘小王不樂’。

    ‘識其罪本’乃至‘然後乃出’合‘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淨影疏》雲:‘明胎生者,無餘苦事。

    但五百歲不見三寶,不得修善,用此為苦。

    以此苦故,雖樂不樂。

    ’又義寂雲:‘但望勝樂,劣樂為苦。

    如欣上者,厭下劣定為粗苦等。

    雖名為苦,非苦受也。

    ’又望西《無量壽經鈔》曰:‘問:生邊地為是疑心果,為是修善果。

    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

    但由疑心所間雜故,令所得果,不得純淨。

    ’ ‘若此衆生’下,正勸斷疑知罪,忏悔求出。

    ‘罪本’《魏譯》作‘本罪’。

    《會疏》雲:‘本罪者,疑惑罪也。

    ’望西雲:‘疑佛五智,謂之本罪,非十惡業等。

    ’‘深自悔責’。

    義寂雲:‘言悔責者,此省察心,名為悔耳。

    責,呵責其迷心也。

    ’望西又雲:‘五百年終,宿障微薄,識其本罪,而生悔責。

    依悔責故障盡,即到阿彌陀佛所。

    ’又昙鸾師《略論》雲:‘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還同三輩生者,當是五百年末,方識罪悔耳。

    ’昙鸾、望西皆謂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

    但《嘉祥疏》有異說,疏曰:‘深自悔責,明不必一種。

    若能悔即出。

    不悔必滿五百歲。

    ’以上二說亦不相違。

    五百歲末方識罪忏悔,乃邊地人中之多數。

    不待五百年忏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也。

    ‘過失盡已’謂過去疑惑之過失,已忏除淨盡,然後方得出離疑城,見佛聞法。

    故知不論五百年中,或是其末,總須宿過全消,方得解脫也。

     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聞經法。

    久久亦當開解歡喜。

    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

    汝阿逸多:當知疑惑于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

    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即得往詣無量壽所’。

    《嘉祥疏》雲:‘即得者,不隔時義。

    ’謂才出蓮胎,立即見佛聞法,不再經曆時刻也。

    ‘久久亦當開解歡喜’。

    蓋以其人生前‘智慧不明,知經複少’,今雖親見彌陀,耳聆佛訓。

    但以心垢未除,情見猶存,故須多聞薰習,增長智慧,始能信解佛語,故雲‘久久亦當開解歡喜’。

    ‘開解’者,心開得解也。

    ‘歡喜’者,聞法契會,自然歡喜也。

    ‘亦得遍供’者,即昙鸾師雲:‘即得如意,還同三輩生者’。

    具諸神通,遍供諸佛,于諸功德,随意修習。

    具如彌陀本願。

     ‘阿逸多’,即慈氏。

    釋尊重喚其名,以警醒大衆,專心傾聽。

    ‘當知疑惑于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

    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至于菩薩何有疑惑,《無量壽經鈔》曰:‘大乘凡夫名菩薩欤?或是縱說。

    縱菩薩生疑惑者,可失大利。

    故凡夫當明信矣’。

    鈔意甚謙,未作決斷。

    據筆者意,鈔中兩說均是,其一者我等雖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實發起菩提心,即是初發心菩薩。

    《論注》雲:‘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