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地疑城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邊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
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本品明胎生之因,勸生深信,免堕邊地疑城,五百歲中,不見佛僧,不聞經法。
望西雲:‘邊地胎生,同體異名。
’《略論》雲:‘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中。
......于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
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
’可見望西正承昙鸾師旨也。
《略論》複雲:‘邊地者,其言五百歲中,不見聞三寶,同邊地之難。
或亦于安樂國土,最在其邊。
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
邊示其難。
胎言其闇。
此二名皆借此況彼耳。
(謂邊與胎皆是喻也。
)非是八難中邊地,亦非胞胎中胎生。
何以知之?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實胎生。
五百年後還得見聞三寶故,故知非八難中邊地也。
’又‘疑城’者,若人于疑心中,念阿彌陀佛,則生極樂邊地之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中,不得聞三寶之名。
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
如《守護國界主經》雲:‘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
光明照身,見佛相好,衆善俱現。
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
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
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
地府不收,安養不攝,如睡眠去。
此人疑情未斷,生于疑城。
五百歲受樂。
再修信願,方歸淨土。
’可見信願二者實為往生見佛之根本。
此外更有懈慢國,或稱懈慢界。
在此土至極樂國之中途。
生此國者,染著其國土之快樂,而起懈怠驕慢之心,不更進而生于極樂,故稱為懈慢國。
如《菩薩處胎經》曰:‘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
國土快樂。
......前後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
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
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
’準上經義,懈慢國亦屬邊地疑城之類。
‘不了佛智’者,昙鸾師《略論》雲:‘不了佛智者,謂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
不了故,故起疑。
此一句,總辨所疑。
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
’淨影、法位、元曉諸師均同上之說,以‘不了佛智’一句為總。
餘四為别。
《淨影疏》雲:‘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
“不思”等别。
佛智淵深,餘不能測,名“不思智”。
佛智衆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
于諸法門,知之窮盡。
名為“廣智”。
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
’唐海東元曉師更于餘之四句,配當四智。
如《宗要》雲:‘此言“佛智”,是總标句。
下之四句,各顯四智。
“不思議智”者,是成所作智。
此智能作不思議事。
謂一念稱名,永滅多劫重罪。
十念功德,能生界外勝報。
如是等事,非其所測,是故名為“不思議智”。
“不可稱”者,是妙觀察智。
此智觀察不可稱境。
謂一切法,如幻如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
非逐言者所能稱量,是故名為“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者,是平等性智。
此智廣度,不同小乘。
謂遊無我,故無不我。
無不我,故無不等攝。
(其義為:悉皆平等攝受。
)以此同體智力,普載無邊有情,皆令同至無上菩提。
是故名為“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
正是如來大圓鏡智。
始轉本識,方皈心原。
一切種境,無不圓照。
是名為大圓鏡智。
此一智中,有五殊勝:如解脫身二乘同得。
如是鏡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
是一勝也。
如前三智,菩薩漸得,大圓鏡智,唯佛頓證,更無餘類,故名“無倫”。
是二勝也。
過于“不思議智”為“最”;逾于“不可稱智”為“上”;寬于“大乘廣智”為勝,是為第三、四、五勝也。
是故名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又《會疏》曰:‘不了佛智者,蓋疑佛智之不可思議。
不悟如來之所以大也。
念佛往生,為佛智所建,疑是故,為不了佛智。
不思議智者,佛之智慧,深廣而不可思議,故雲不思議智。
念佛往生,為不思議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議智。
不可稱智者,謂佛之智慧,衆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
故名不可稱智。
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
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者,于
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
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本品明胎生之因,勸生深信,免堕邊地疑城,五百歲中,不見佛僧,不聞經法。
望西雲:‘邊地胎生,同體異名。
’《略論》雲:‘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中。
......于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
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
’可見望西正承昙鸾師旨也。
《略論》複雲:‘邊地者,其言五百歲中,不見聞三寶,同邊地之難。
或亦于安樂國土,最在其邊。
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
邊示其難。
胎言其闇。
此二名皆借此況彼耳。
(謂邊與胎皆是喻也。
)非是八難中邊地,亦非胞胎中胎生。
何以知之?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實胎生。
五百年後還得見聞三寶故,故知非八難中邊地也。
’又‘疑城’者,若人于疑心中,念阿彌陀佛,則生極樂邊地之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中,不得聞三寶之名。
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
如《守護國界主經》雲:‘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
光明照身,見佛相好,衆善俱現。
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
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
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
地府不收,安養不攝,如睡眠去。
此人疑情未斷,生于疑城。
五百歲受樂。
再修信願,方歸淨土。
’可見信願二者實為往生見佛之根本。
此外更有懈慢國,或稱懈慢界。
在此土至極樂國之中途。
生此國者,染著其國土之快樂,而起懈怠驕慢之心,不更進而生于極樂,故稱為懈慢國。
如《菩薩處胎經》曰:‘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
國土快樂。
......前後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
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
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
’準上經義,懈慢國亦屬邊地疑城之類。
‘不了佛智’者,昙鸾師《略論》雲:‘不了佛智者,謂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
不了故,故起疑。
此一句,總辨所疑。
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
’淨影、法位、元曉諸師均同上之說,以‘不了佛智’一句為總。
餘四為别。
《淨影疏》雲:‘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
“不思”等别。
佛智淵深,餘不能測,名“不思智”。
佛智衆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
于諸法門,知之窮盡。
名為“廣智”。
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
’唐海東元曉師更于餘之四句,配當四智。
如《宗要》雲:‘此言“佛智”,是總标句。
下之四句,各顯四智。
“不思議智”者,是成所作智。
此智能作不思議事。
謂一念稱名,永滅多劫重罪。
十念功德,能生界外勝報。
如是等事,非其所測,是故名為“不思議智”。
“不可稱”者,是妙觀察智。
此智觀察不可稱境。
謂一切法,如幻如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
非逐言者所能稱量,是故名為“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者,是平等性智。
此智廣度,不同小乘。
謂遊無我,故無不我。
無不我,故無不等攝。
(其義為:悉皆平等攝受。
)以此同體智力,普載無邊有情,皆令同至無上菩提。
是故名為“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
正是如來大圓鏡智。
始轉本識,方皈心原。
一切種境,無不圓照。
是名為大圓鏡智。
此一智中,有五殊勝:如解脫身二乘同得。
如是鏡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
是一勝也。
如前三智,菩薩漸得,大圓鏡智,唯佛頓證,更無餘類,故名“無倫”。
是二勝也。
過于“不思議智”為“最”;逾于“不可稱智”為“上”;寬于“大乘廣智”為勝,是為第三、四、五勝也。
是故名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又《會疏》曰:‘不了佛智者,蓋疑佛智之不可思議。
不悟如來之所以大也。
念佛往生,為佛智所建,疑是故,為不了佛智。
不思議智者,佛之智慧,深廣而不可思議,故雲不思議智。
念佛往生,為不思議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議智。
不可稱智者,謂佛之智慧,衆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
故名不可稱智。
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
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者,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