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關燈
雖念佛亦不能出輪回。

    經中三輩往生,皆由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之心。

    ‘情執深重’即是愚癡,何雲大智。

    ‘取相分别’則有取舍,何由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如是之人何能發菩提心。

    故念佛亦不能入于三輩之中。

    蕅益大師謂念佛如無信願,亦不能生,正與此同。

    再者著相修福,其福有盡。

    如《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靈峰《破空論》釋曰:‘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

    ......而衆生住于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

    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

    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别。

    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

    無相之福,其福乃大。

    ’又《金剛經》曰:‘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又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上引《金剛般若》皆表取相分别之失。

    故經雲‘求出輪回,終不能得’也。

     段末謂‘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求生淨土,永得解脫。

    衆德之本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

    又‘無相’者,謂無色等五塵,男、女、生、住、壞等十相,名為無相。

    又《涅槃經》曰:‘涅槃名為無相。

    ’又《演義鈔》曰:‘寂滅者,即無相義。

    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

    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又:‘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皆彰此‘無相智慧’。

    經雲‘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乃至‘永得解脫’。

    即《金剛經》中‘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妙旨。

    《破空論》釋曰:‘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僞果。

    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止成二乘小果。

    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則為闡提獄種。

    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無上菩提也。

    ’兩經相較,今經中‘無相智慧’,‘遠離分别’,即如彼經‘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植衆德本’,‘求生淨刹,趣佛菩提’,即如彼經中‘修一切善法’。

    又‘當生佛刹,永得解脫’,即如彼經之‘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夫淨土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于此能信,是即無相智慧。

    如《金剛經》雲:‘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又‘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破空論》釋曰:‘設複計有少許我人等相,決不能信此經。

    設于此經信解受持,決能了達我人等相,當體即是無相。

    ’可證能信之妙德,舉體即是無相智慧。

    蓋此淨宗乃最極圓頓,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若人于此法能生實信,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如是六信具足,當知其人,亦必超情離見,與無相智慧相契。

    是故經中《獨留此經品》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前雲‘取相分别’,雖種大福田,‘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是乃取相之過也。

    今雲‘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當生佛刹,永得解脫’。

    是乃離相求生之功也。

    或入三輩,或堕疑城,關鍵所在,已昭然若揭矣。

    ‘身心清淨,遠離分别’者,蓋無相智慧,即萬法一如,染淨平等,故身心清淨。

    一切皆如,故離分别。

    再者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故身心清淨。

    淨念相繼,自然遠離分别。

    或疑淨宗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如是欣厭,豈非分别。

    《妙宗鈔》答曰:‘取舍若極,與不取不舍,亦非異轍。

    ’蓋舍之若極,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

    取之若極,則六字洪名,一念單提。

    如是念佛,何異于不取不舍,故雲:‘亦非異轍’。

    又《彌陀要解》答曰:‘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執理廢事。

    既廢于事,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

    一取一舍,無非法界。

    ’如是妙谛,實非情見所能及。

    ‘求生淨刹’者,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也。

    如是求生,是乃舉我介爾一念心願,投入彌陀無邊願海。

    亦即攝彼一乘無邊願海,入我介爾一念心中。

    是故十念必生,有願必滿。

    ‘趣佛菩提’,因中即發菩提心也。

    果上則是必補佛位,究竟菩提也。

    以上六句即是今經之宗。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如宗而修,故‘當生佛刹,永得解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