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音‘洗’,同洗。
‘灑心’即‘洗除心垢’。
‘易行’者,‘易’指變易,謂止惡向善。
去邪從正,回小向大,舍僞存真等等。
如是則‘自然感降,所願辄得’。
謂自得感應,佛力冥加,凡所願求,皆得圓滿。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
無有怨枉。
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上文表佛慈德無量。
‘佛所行處’,指佛所行履之處,即所到之處;複兼指後世佛法流行之處。
‘國’者國家,‘邑’者鄉裡。
‘丘’有二義:一者《會疏》謂為山丘。
二者《周禮》雲:‘四邑為丘。
’是則‘丘’亦聚居之處。
‘聚’者聚落、村落。
望西雲:‘小鄉曰聚。
’‘國邑丘聚’表佛所行之處所。
無不蒙受佛之教化,故雲‘靡不蒙化’。
既受佛化,則必感降吉祥。
故得‘天下和順’乃至‘各得其所’。
‘天下和順’者,世界和平,萬邦和睦也。
‘日月清明,風雨以時’指風調雨順,無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
‘災厲不起’者,‘災’指災禍,‘厲’指疫厲。
謂既無山崩、地震、海嘯、陸沉等禍,水火刀兵等災,又無瘟疫流行之厲也。
‘國豐民安’者,國家富足,生産豐盛,人民安樂也。
‘兵戈無用’者,‘兵’者兵刃,以金屬為刃之軍器。
‘戈’者平頭戟也。
兵戈喻戰争。
謂内無盜匪叛逆,外無他國侵略。
故可偃武修文,止戈勿用也。
‘崇德興仁’者,尊崇道德,曰崇德。
興施仁政曰興仁。
‘務修禮讓’者,《會疏》曰:‘尊卑有序是為禮,先人後己是為讓。
’又‘讓’者退讓,推善于人,自不受也。
‘國無盜賊’者,人民皆奉公守法,故無盜賊。
‘無有怨枉’者,在位者廉明公正,微察秋毫,故無錯案。
‘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恃強淩弱,實為世間災禍之源。
霸國則恃其軍力,以欺淩弱小;富者則仗其财富,而榨取貧窮;執權者常逞其權勢,而魚肉人民;為非者,則結成幫匪,以迫害良善。
以衆暴寡,仗勢欺人。
吸人脂膏,飽我腸腹,禍國殃民,莫此為甚。
故願‘強不淩弱’,人人‘各得其所’。
彼此相安,有無相通,和平共處,厚往薄來,願世界臻于大同也。
佛所行處,悉蒙上益,顯佛慈力,難思難議。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
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
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谄僞,複為衆惡。
五燒五痛,久後轉劇。
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上以經法漸滅,燒痛轉劇,故複誡令舍惡修善,奉持經法。
‘甚于父母念子’。
《會疏》曰:‘父母限一世,佛于無量劫。
父母不平等,佛常平等。
父母惡(厭惡)不孝,佛愍惡逆。
父母養色身,佛于内心。
故雲“甚于”。
’意謂佛以平等大慈,于無量劫,養我慧命,遠非父母所能及。
故雲‘甚于父母’也。
‘此世’指此五濁惡世。
‘以善攻惡’,佛說善法,降化衆生之惡,以消五痛,以滅五燒。
‘惡’即指五惡。
‘五德’指五善。
令行五善,去五惡,背塵合覺,以拔除有情生死之苦本,複得無為之常樂。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
‘般泥洹’即般涅槃,譯為入滅、圓寂。
釋迦正法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歲,一切皆過,名為經道滅盡。
如《法滅盡經》謂《首楞嚴經》先滅,餘經漸亦泯滅。
當此之時,‘人民谄僞’,‘谄’者谄曲,‘僞’者虛僞。
人心淫邪狡詐,‘複為衆惡’。
于是燒痛更熾。
故雲‘久後轉劇’。
蓋謂從正法像法而轉末法,痛燒之慘,愈演愈烈。
故誨彌勒及一切會衆,應‘轉相教誡’,于佛經法,信受奉行,不可違犯。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佛皆慈哀,悉度脫之。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彌勒大士深領佛誨,故合掌敬謝,贊歎如來曰:世人惡苦,如是甚深。
佛慈無量,于如是至惡之人,鹹以平等大慈,‘悉度脫之’。
彌轫大士乃本經菩薩衆之當機。
故能深明本經秘奧,迳曰:‘悉度脫之’(意即悉普度脫也)。
經中《決證極果品》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表現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人,将來當生西方;且于當前,已住正定之聚。
又《阿彌陀經》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表目前發願往生之人,悉不退轉于菩提。
故雲‘悉皆度脫’也。
《彌陀要解》雲:‘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于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
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亦正是‘悉度脫之’之旨。
彌勒大士末後曰:‘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此乃代現在當來一切含靈而言者也。
故我等今日皆當如大士所雲‘不敢違失’。
又彭際清曰:‘淨土至善之地。
求生淨土乃止于至善之功。
不入淨土之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
’是故我等皆當遵佛訓誨,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灑心’即‘洗除心垢’。
‘易行’者,‘易’指變易,謂止惡向善。
去邪從正,回小向大,舍僞存真等等。
如是則‘自然感降,所願辄得’。
謂自得感應,佛力冥加,凡所願求,皆得圓滿。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
無有怨枉。
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上文表佛慈德無量。
‘佛所行處’,指佛所行履之處,即所到之處;複兼指後世佛法流行之處。
‘國’者國家,‘邑’者鄉裡。
‘丘’有二義:一者《會疏》謂為山丘。
二者《周禮》雲:‘四邑為丘。
’是則‘丘’亦聚居之處。
‘聚’者聚落、村落。
望西雲:‘小鄉曰聚。
’‘國邑丘聚’表佛所行之處所。
無不蒙受佛之教化,故雲‘靡不蒙化’。
既受佛化,則必感降吉祥。
故得‘天下和順’乃至‘各得其所’。
‘天下和順’者,世界和平,萬邦和睦也。
‘日月清明,風雨以時’指風調雨順,無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
‘災厲不起’者,‘災’指災禍,‘厲’指疫厲。
謂既無山崩、地震、海嘯、陸沉等禍,水火刀兵等災,又無瘟疫流行之厲也。
‘國豐民安’者,國家富足,生産豐盛,人民安樂也。
‘兵戈無用’者,‘兵’者兵刃,以金屬為刃之軍器。
‘戈’者平頭戟也。
兵戈喻戰争。
謂内無盜匪叛逆,外無他國侵略。
故可偃武修文,止戈勿用也。
‘崇德興仁’者,尊崇道德,曰崇德。
興施仁政曰興仁。
‘務修禮讓’者,《會疏》曰:‘尊卑有序是為禮,先人後己是為讓。
’又‘讓’者退讓,推善于人,自不受也。
‘國無盜賊’者,人民皆奉公守法,故無盜賊。
‘無有怨枉’者,在位者廉明公正,微察秋毫,故無錯案。
‘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恃強淩弱,實為世間災禍之源。
霸國則恃其軍力,以欺淩弱小;富者則仗其财富,而榨取貧窮;執權者常逞其權勢,而魚肉人民;為非者,則結成幫匪,以迫害良善。
以衆暴寡,仗勢欺人。
吸人脂膏,飽我腸腹,禍國殃民,莫此為甚。
故願‘強不淩弱’,人人‘各得其所’。
彼此相安,有無相通,和平共處,厚往薄來,願世界臻于大同也。
佛所行處,悉蒙上益,顯佛慈力,難思難議。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
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
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谄僞,複為衆惡。
五燒五痛,久後轉劇。
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上以經法漸滅,燒痛轉劇,故複誡令舍惡修善,奉持經法。
‘甚于父母念子’。
《會疏》曰:‘父母限一世,佛于無量劫。
父母不平等,佛常平等。
父母惡(厭惡)不孝,佛愍惡逆。
父母養色身,佛于内心。
故雲“甚于”。
’意謂佛以平等大慈,于無量劫,養我慧命,遠非父母所能及。
故雲‘甚于父母’也。
‘此世’指此五濁惡世。
‘以善攻惡’,佛說善法,降化衆生之惡,以消五痛,以滅五燒。
‘惡’即指五惡。
‘五德’指五善。
令行五善,去五惡,背塵合覺,以拔除有情生死之苦本,複得無為之常樂。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
‘般泥洹’即般涅槃,譯為入滅、圓寂。
釋迦正法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歲,一切皆過,名為經道滅盡。
如《法滅盡經》謂《首楞嚴經》先滅,餘經漸亦泯滅。
當此之時,‘人民谄僞’,‘谄’者谄曲,‘僞’者虛僞。
人心淫邪狡詐,‘複為衆惡’。
于是燒痛更熾。
故雲‘久後轉劇’。
蓋謂從正法像法而轉末法,痛燒之慘,愈演愈烈。
故誨彌勒及一切會衆,應‘轉相教誡’,于佛經法,信受奉行,不可違犯。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佛皆慈哀,悉度脫之。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彌勒大士深領佛誨,故合掌敬謝,贊歎如來曰:世人惡苦,如是甚深。
佛慈無量,于如是至惡之人,鹹以平等大慈,‘悉度脫之’。
彌轫大士乃本經菩薩衆之當機。
故能深明本經秘奧,迳曰:‘悉度脫之’(意即悉普度脫也)。
經中《決證極果品》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表現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人,将來當生西方;且于當前,已住正定之聚。
又《阿彌陀經》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表目前發願往生之人,悉不退轉于菩提。
故雲‘悉皆度脫’也。
《彌陀要解》雲:‘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于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
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亦正是‘悉度脫之’之旨。
彌勒大士末後曰:‘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此乃代現在當來一切含靈而言者也。
故我等今日皆當如大士所雲‘不敢違失’。
又彭際清曰:‘淨土至善之地。
求生淨土乃止于至善之功。
不入淨土之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
’是故我等皆當遵佛訓誨,信願持名,求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