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關燈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前品佛說惡苦,折伏衆生,誡令舍惡。

    本品說善因果,攝受衆生,勸勉精進從善止惡,‘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

    忍辱精進。

    慈心專一。

    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衆善,無毫發之惡。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

    飲苦食毒,未嘗甯息。

     ‘廣植德本’者,據《會疏》‘德本’有二義:一者六度為一切功德之本,故曰德本。

    二者彌陀選擇本願,攝成果德之六字洪名,具足萬德,為衆德之本,故曰德本。

    ‘植’者,種植也,即培養也。

    ‘道禁’者,望西雲:‘為佛道故,制禁諸惡,謂之道禁。

    ’故‘勿犯道禁’,即六度中之戒度也。

    ‘忍辱’者,忍度。

    ‘精進’者,進度。

    ‘齋戒’者,望西雲:‘齋戒者,八齋戒。

    故雲一日等。

    ’‘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如《寶積經》中文殊師利授記會雲:‘若有衆生于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于諸衆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于彼。

    何況能于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又《思益經》曰:‘若人于淨國,持戒滿一劫。

    此土須臾間,行慈為最勝。

    ’又雲:‘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

    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

    于彼作功德,未足以為奇。

    于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

    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

    ’又《善生經》曰:‘彌勒出時,百年受戒,不如我土一日一夜。

    何以故?我時衆生具五滓故。

    善男子:是八齋戒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路也。

    ’以上廣引多經,以證此土行人于‘飲苦食毒,未嘗甯息’之中,仍能齋戒清淨,忍辱精進,故其功德遠勝于他方國土。

    于此土修行,若‘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飲苦食毒’者,望西謂‘既飲八苦水,複食三毒味’也。

    ‘未嘗甯息’,‘甯’者,安也。

    ‘息’者止也。

     望西《無量壽經鈔》曰:‘問:穢土修行若殊勝者,在此可修,何願淨土。

    答:如《要集》雲:“此經但顯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

    譬如貧賤施一錢,雖可稱美,而不辦衆事。

    富貴舍千金,雖不可稱(美)而能辦萬事。

    二界修行,亦複如是。

    ”若欲速辦成佛利他衆事,專欣淨土,何留穢土,不辦佛道。

    ’又據憬興意,此間一日勝西方百年之善者,‘此修難成故’。

    謂此土進修甚難,難能故可貴也。

    至于生彼國速得無上菩提者,‘彼無時不修故。

    此修善時少,故不相違也。

    ’憬興之說較勝。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

    悉持思之。

    悉奉行之。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

    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奉持經戒,如貧得寶。

    改往修來,灑心易行。

    自然感降,所願辄得。

     世尊重重誨勉,唯願大衆奉持經戒。

    故上段中,先言‘授與經法’。

    谕令受持思維,如教奉行,後複勸‘奉持經戒,如貧得寶’也。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

    《會疏》曰:‘“吾哀”,如來大慈。

    “汝等”,所哀之機。

    五時調機,半滿垂教,故雲“苦心誨喻”等。

    ’蓋謂如來大慈,哀憫群機,苦口婆心,開示教導。

    五時說法,以調應諸機。

    教分半(半字教)滿(滿字教),而随緣度脫。

    故雲‘苦心誨喻,授與經法’也。

    佛複谕曰,如是所聞經法,悉應‘持思’、‘奉行’、‘轉相教語’。

    ‘持’者受持,‘思’者思維。

    ‘奉’者信奉。

    ‘行’者修行。

    此為自利也。

    于諸親友‘轉相教語’,則為利他。

    ‘若不說法度衆生,是即無能報佛恩’也。

    下複勸‘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約檢’,猶言束斂,即‘當自端心,當自端身’之義。

    ‘和順義理’者,謂言行舉止悉皆和于義而順于理。

    和于義,動止鹹宜。

    順于理,自然中節。

    又‘歡’者歡喜。

    諸經之末多雲‘皆大歡喜’。

    ‘樂’者安樂。

    ‘慈孝’,俗雲上慈下孝。

    如經雲:‘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是為大慈。

    六道衆生皆我父母,誓願救度,是為大孝。

    以大悲故,普令離苦。

    以大慈故,悉令得樂。

    是乃菩薩之大行,亦即‘歡樂慈孝’之實義。

    再者,為能‘轉相教語’故,必先以四攝,攝受衆生,(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故‘歡樂慈孝’亦寓四攝義也。

     ‘所作如犯’至‘灑心易行’,皆勸奉持經戒。

    本品名‘如貧得寶’。

    故知‘奉持經戒,如貧得寶’,乃本品之核心,世尊慈心至極之垂示也。

    貧者得珍寶,則諸苦頓息,從此歡樂無憂。

    此乃以寶喻經戒之妙用也。

    再者,貧者即得珍寶,則命根所系。

    自當全力護持,不可更失。

    此勸行人得受經戒,應善自奉持,如護頭目。

    如有缺犯,應速忏悔,誓不更作。

    ‘去惡就善’,‘改往修來’。

    舍昔非之惡行,修今是之善業。

    ‘朝聞夕改’者,謂從善如流,知過速改。

    ‘灑心易行’者,‘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