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本品彌顯兩土導師,慈恩無極,加被一切會衆,普令親見極樂依正莊嚴。
《嘉祥疏》雲:‘現土使人欣慕。
上雖耳聞說妙土,未如眼見。
故此下現土,令皆慕修也。
’又義寂雲:‘上來廣說阿彌陀佛身土因果,衆皆得聞,勝智上流,雖皆信解;劣慧下輩,未能決定。
又耳聞者,不如眼見。
是故下加阿彌陀威神之力,令此大衆皆得眼見彼國之事,信上所聞,決定不虛。
又欲令見彼國嚴淨土,各各勤修往生之業。
’再者,當時會衆親見,不但見者獲益,更為後世聞者證信。
令知極樂世界,确實是有,非烏托邦,非是莊生寓言。
從信起願,從願導行,至心信樂,求生極樂,悉皆度脫,方顯兩土導師本懷。
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無量清淨平等覺’。
《漢譯》稱無量壽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或無量清淨覺。
‘西向’,以彼佛‘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淨土法門,指方立向,令衆專一。
彼佛現在西方,故向西也。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欲見佛者,即應念佛。
所見之佛,即當前能念之一念心性。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複因兩土如來之加被,故感應道交,當念即見也。
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
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顔廣大,色相端嚴。
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
阿難聞誨,于是三業清淨,稱佛名号,頂禮發願。
‘忽見’者,表感應神速。
頂禮未畢,即眼見極樂教主,并耳聞十方如來贊歎彌陀。
《會疏》雲:‘蓋夫土無定相,淨穢因心。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随其福德,飯色有異。
故業垢蔽心,則金容同穢灰。
足指按地,則瓦礫化寶玉。
豈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遙,迷心為隔。
若能一念歸真,則往生見土,亦何隔念與時乎?’疏語深明心淨土淨之旨。
《淨名經》雲: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頓現淨刹。
又《首楞嚴》曰:‘我指按地,海印發光。
’此之發光,非因手足。
阿難見佛,隻因于歸真之一念。
念佛時,是心念佛也。
見佛時,是心見佛也。
隻是一心。
我心佛心無毫厘許間隔。
故疏雲‘何隔念與時乎?’隻是一念,無去來今。
是故阿難念佛禮佛,即見彌陀。
故行者臨終,若能一念歸真,亦必當下見佛。
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故雲:‘念佛時即見佛時。
’何有餘念與時間之間隔耶?‘顔’者,面貌。
‘廣大’者,如《觀經》謂無量壽佛‘佛身高六十萬億恒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
‘色相端嚴’者相好莊嚴也。
《觀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
’‘黃金山’者,《觀經》曰:‘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複以身形巍巍如山,故雲如黃金山也。
如上之報身莊嚴,雖非阿難及其果位以下之會衆所能盡見,但以兩土如來威神加被,以勝方便随其根器,各各能見。
是故阿難即見彼佛,‘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無礙無斷’者,十方如來演四無礙之妙辯,故雲‘無礙’;如是贊歎,盡未來際,無有間斷,故雲‘無斷’。
阿難白言:彼佛淨刹,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于彼土。
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衆德本。
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阿難親見彌陀如黃金山,德相端嚴。
及彼土種種清淨莊嚴,皆昔所未見。
故雲‘得未曾有’。
複聞十方佛贊,生希有心,發起大願,願生極樂。
正表阿難當機,契會聖心,故發願求生。
乃曰:‘我亦願樂生于彼土’。
世尊答曰:得往生者,皆已于無量諸彿,親近供養,事奉學習,廣植德本,正如《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
今者,‘汝欲生彼。
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歸依’即皈依,‘瞻’者瞻望,‘仰’者崇仰,‘歸依瞻仰’寓禮佛、觀佛、念佛、憶佛諸義;亦涵天親菩薩五念之旨。
五念者:一禮拜,二贊歎(稱名),三作願,四觀察,五回向也。
要之一心稱念六字洪名,即總攝五念妙門。
一心者,清淨心也。
又如《阿彌陀經》六朝襄陽石刻本雲:‘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是故阿難一心歸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亦如諸已往生者,曾親近無量諸佛,植衆德本,故必能滿往生之願。
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于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時諸佛國皆悉明現
《嘉祥疏》雲:‘現土使人欣慕。
上雖耳聞說妙土,未如眼見。
故此下現土,令皆慕修也。
’又義寂雲:‘上來廣說阿彌陀佛身土因果,衆皆得聞,勝智上流,雖皆信解;劣慧下輩,未能決定。
又耳聞者,不如眼見。
是故下加阿彌陀威神之力,令此大衆皆得眼見彼國之事,信上所聞,決定不虛。
又欲令見彼國嚴淨土,各各勤修往生之業。
’再者,當時會衆親見,不但見者獲益,更為後世聞者證信。
令知極樂世界,确實是有,非烏托邦,非是莊生寓言。
從信起願,從願導行,至心信樂,求生極樂,悉皆度脫,方顯兩土導師本懷。
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無量清淨平等覺’。
《漢譯》稱無量壽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或無量清淨覺。
‘西向’,以彼佛‘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淨土法門,指方立向,令衆專一。
彼佛現在西方,故向西也。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欲見佛者,即應念佛。
所見之佛,即當前能念之一念心性。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複因兩土如來之加被,故感應道交,當念即見也。
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
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顔廣大,色相端嚴。
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
阿難聞誨,于是三業清淨,稱佛名号,頂禮發願。
‘忽見’者,表感應神速。
頂禮未畢,即眼見極樂教主,并耳聞十方如來贊歎彌陀。
《會疏》雲:‘蓋夫土無定相,淨穢因心。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随其福德,飯色有異。
故業垢蔽心,則金容同穢灰。
足指按地,則瓦礫化寶玉。
豈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遙,迷心為隔。
若能一念歸真,則往生見土,亦何隔念與時乎?’疏語深明心淨土淨之旨。
《淨名經》雲: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頓現淨刹。
又《首楞嚴》曰:‘我指按地,海印發光。
’此之發光,非因手足。
阿難見佛,隻因于歸真之一念。
念佛時,是心念佛也。
見佛時,是心見佛也。
隻是一心。
我心佛心無毫厘許間隔。
故疏雲‘何隔念與時乎?’隻是一念,無去來今。
是故阿難念佛禮佛,即見彌陀。
故行者臨終,若能一念歸真,亦必當下見佛。
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故雲:‘念佛時即見佛時。
’何有餘念與時間之間隔耶?‘顔’者,面貌。
‘廣大’者,如《觀經》謂無量壽佛‘佛身高六十萬億恒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
‘色相端嚴’者相好莊嚴也。
《觀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
’‘黃金山’者,《觀經》曰:‘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複以身形巍巍如山,故雲如黃金山也。
如上之報身莊嚴,雖非阿難及其果位以下之會衆所能盡見,但以兩土如來威神加被,以勝方便随其根器,各各能見。
是故阿難即見彼佛,‘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無礙無斷’者,十方如來演四無礙之妙辯,故雲‘無礙’;如是贊歎,盡未來際,無有間斷,故雲‘無斷’。
阿難白言:彼佛淨刹,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于彼土。
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衆德本。
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阿難親見彌陀如黃金山,德相端嚴。
及彼土種種清淨莊嚴,皆昔所未見。
故雲‘得未曾有’。
複聞十方佛贊,生希有心,發起大願,願生極樂。
正表阿難當機,契會聖心,故發願求生。
乃曰:‘我亦願樂生于彼土’。
世尊答曰:得往生者,皆已于無量諸彿,親近供養,事奉學習,廣植德本,正如《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
今者,‘汝欲生彼。
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歸依’即皈依,‘瞻’者瞻望,‘仰’者崇仰,‘歸依瞻仰’寓禮佛、觀佛、念佛、憶佛諸義;亦涵天親菩薩五念之旨。
五念者:一禮拜,二贊歎(稱名),三作願,四觀察,五回向也。
要之一心稱念六字洪名,即總攝五念妙門。
一心者,清淨心也。
又如《阿彌陀經》六朝襄陽石刻本雲:‘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是故阿難一心歸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亦如諸已往生者,曾親近無量諸佛,植衆德本,故必能滿往生之願。
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于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時諸佛國皆悉明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