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關燈
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報應之報。

    ’又雲:‘事已發者依法斷割之。

    事未發者審察之。

    是雲糾舉。

    舉,示也。

    ’‘茕茕’,憂思也,無所依也。

    ‘忪忪’,心悸不安,驚惶失措也。

    ‘當入其中’者,《會疏》雲:‘茕茕者,單獨貌,獨生獨死故。

    忪忪者,心動也,驚惶貌。

    輪回無間也。

    其中者,五道之中也。

    ’又《淨影疏》雲:‘罪者歸之,無人伴匹。

    故雲茕忪當入其中。

    ’下雲:‘古今有是,痛哉可傷!’,表三毒所作惡因,定感痛燒之惡果也。

     以上誡惡,下文勸善。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

    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

    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

    當離三途憂怖苦痛之道。

    若曹作善,雲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

    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勿随嗜欲,不犯諸惡。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為之不谛,亡其功夫。

     上經文乃如來普勸聞經之人專精修善也。

     ‘佛經語’通指舍惡修善、背塵合覺之一切法門。

    别則專指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淨土三經。

    其中第一,即本經也。

    ‘熟思惟之’,從聞而思也。

    ‘端守不怠’從思起修也。

    ‘端守’者,正守。

    如教奉行也。

    又憬興雲:‘端守者,匡邪守正故。

    ’盡此一生,端守佛誨,終無懈怠,故雲‘終身不怠’。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

    憬興曰‘聖通佛僧。

    善,世出世法,是無上寶,故敬之。

    此則三寶也。

    仁愛慈悲,博濟衆民,故雲仁慈博愛,所謂博愛濟衆也。

    ’‘當求度世’者,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普令一切衆生永脫虛妄生死。

    ‘拔斷生死衆惡之本’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也。

    輪回六道,貪欲為本。

    生死苦海,智為能度。

    以智慧劍斬斷貪欲無明等煩惱,即是拔斷生死之本。

    如是則永離三途之苦。

    惡盡則痛燒俱息也。

    故雲‘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次勸端正身心,與善相應,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著。

    ‘作善’淺釋為行善,究實則為‘是心作佛’也。

    ‘端正身心耳目口鼻’,淺釋則為身端心正,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等也。

    深析之則‘耳當自端’即為觀音大士反聞自性之耳根圓通也。

    大士不逐聞塵,返聞自性,是為端耳。

    如是演申,不逐色塵,返觀自性,是為端目。

    如是六根,不逐六塵,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為第一也。

    下雲‘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亦同具上之淺深二義。

    淺言之即身心離垢無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

    深言之始覺智妙契本覺理,才是‘與善相應’。

    但應谛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離‘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更就本宗,第一之善,實即大勢至法王子之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

    一聲佛号,六根俱攝。

    即六根自端也。

    又靈峰大師‘佛号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心既是佛,六根自然悉皆是佛。

    故雲‘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自端’者,一聲佛号,六根自然端正也。

    自然‘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善’者,‘是心是佛’也。

     品末重複勸勉,應棄欲止惡,安和專誠。

    ‘嗜’者,愛好與貪求也。

    ‘欲’者,《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

    ’‘塵’,色聲香味觸五塵。

    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故又名五欲。

    《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是故世尊勸誡衆生,‘勿随嗜欲’。

    且諸欲之中,淫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斷淫也。

    若能離欲,則可‘不犯諸惡’,是乃深勸諸惡莫作也。

    ‘言色’者,言語與容顔也。

    ‘和’者和祥。

    言和者,即四攝之愛語。

    色和者,慈光照人也。

    ‘身行’者自身之所行也。

    ‘專’者專一、專誠、專精。

    ‘當專’指應當專精行道。

    若就本經,則勸一向專念也。

    ‘動作’者,行動也。

    ‘瞻視’者,看也。

    ‘徐’者,和緩。

    故‘動作瞻視,安定徐為’,即一舉一動,皆當安詳鎮定,從容不迫。

    ‘倉卒’者,匆促也,慌忙也。

    ‘谛’者,審慎也。

    作事慌忙,則必将失敗與後悔。

    所行不慎,則‘亡其功夫’。

    ‘亡’者喪失也。

    ‘功夫’者,修持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