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關燈
僧衆,以手段離間之,使之鬥亂,令廢法事,名為破和合僧。

    《阿阇世王問五逆經》雲:‘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

    雲何為五?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鬥亂衆僧、起惡意于如來所。

    ’此五乃無間業,感無間地獄之苦果。

    以上明癡嗔之惡。

     ‘愚癡蒙昧’以下,皆正明癡惡出生之痛。

    ‘蒙昧’者,無知也。

    愚癡無知,反‘自為智慧’,自以為是,實為愚癡之極。

    又因愚癡,不信三世因果,故不知此生之所從來,亦不知死後向何處去。

    不明因果,不信輪回。

    不知利他,唯圖自利。

    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順’。

    (莊子曰:‘愛人利物謂之仁’,‘順’者,和順。

    )唯知自私,故‘希望長生’。

    如是之人心愚行劣,雖‘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

    蓋因如是癡人,心中茅塞,雖聞良言,不能領解,此正顯癡毒所招感之苦痛。

    故《淨影疏》曰:‘現有愚癡,闇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為痛。

    ’蓋謂愚癡覆心,故蒙昧無知,此實為人生之巨痛。

     ‘大命将終,悔懼交至’。

    義寂雲:‘生死為大命,窮逼為小命。

    ’‘悔懼’者,望西雲:‘悔懼等者,命欲終時,獄火來現,見此相時,生懼生悔,悔懼俱臨,故雲交至。

    ’獄火逼身,是為燒也。

    人若不于有生之年,預先修善,至命終時,方始悔恨。

    但為時已晚,後悔莫及。

    ‘豫’即預,為預先之義。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

    教語開示,信行者少。

    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如是世人,難可具盡。

    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

    世世累劫,無有出期。

    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上段總結前五惡、五痛、五燒。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者,《會疏》曰:‘天地則所依器界,總标三界。

    五道則能依有情,善惡通舉。

    苦樂因果,人人常見,故雲分明。

    ’又義寂雲:‘天地之間,五道生死,因果分明。

    ’表因必有果。

    如是業因,如是果報,一絲不爽也。

     ‘善惡報應’。

    ‘報應’者,《箋注》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也。

    故現前所得之禍福,皆是宿因之報應。

    《會疏》雲:‘善惡約因,報應約果。

    因有善惡,果感苦樂。

    形聲影響,毫厘不差。

    ’影必随形,回響随聲,一絲不爽。

    業因果報,亦複如是。

    ‘禍福相承’。

    ‘承’者《會疏》雲:‘受也,繼也。

    ’蓋宿世業因,善惡夾雜。

    故後世受報,或先樂後苦,或先苦後樂。

    苦樂相繼,禍福相倚,故雲‘禍福相承’。

    作善得福,造惡得禍,皆是自作自受。

    故雲‘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從‘善人行善’至‘從冥入冥’六句,綜合《會疏》及義寂師意,釋曰:善人者種善因之人。

    來世生尊貴家,身形端正,緣境和美,身心适悅,是為‘樂’。

    複又明達,樂善好施,是為‘明’。

    若更多作善業,勤修福慧,乃得生天。

    其更善者,則念佛生西等等也。

    是雲‘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又惡人造惡業,種惡因,得惡果。

    故生卑賤之家,形容枯槁,饑寒交迫,逼惱身心,是為苦。

    複愚昧無知,不信正法,不行善事,是為冥。

    倘更多作惡業,死堕惡道,故雲:‘從苦入苦,從冥入冥’也。

    經中繼雲如是六趣生死因果,其理幽深,非九十五種外道所能知,唯我世尊,獨知其原。

    故雲‘獨佛知耳’。

    佛垂教化,開顯真實。

    但衆生愚癡,不信不行。

    故雲‘信行者少’。

    是故世間‘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世人不信佛誨,作惡不已,此下,‘故有自然三塗......痛不可言。

    ’等句,正明燒也。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

    言行相副,所作至誠。

    獨作諸善,不為衆惡。

    身獨度脫,獲其福德。

    可得長壽泥洹之道。

    是為五大善也。

     末勸翻轉五惡,而成五善。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此喻五燒也。

    若人能于五痛五燒之中,專一其心,制止意業之三惡。

    端正身心,言行如一,誠實不欺。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則能得福,度脫生死。

    《會疏》曰:‘尋言起行,以行踐言。

    是名言行相副。

    副,助也,稱也。

    ’‘長壽’者,長生也。

    世間焉有長生之事。

    唯證無生,則不生不滅。

    故離世間生死,方是真長生也。

    ‘泥洹’即涅槃,圓證三德之至果也。

    就淨宗而言,即究竟寂光也。

    如是之善,稱為大善。

     本品廣明善惡果報。

    《觀經》三福中‘深信因果’,亦正以此為勸也。

    世人愚癡不重因果,或更狂妄,撥無因果。

    故諸經中,反覆教誨也。

    又《吳譯》曰:‘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禅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

    ’彭際清居士曰:‘十善本為天業。

    今以念佛因緣,回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

    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

    ’是故修淨業者,當盡己力,兼行衆善也。

    且所謂帶業往生,其業蓋指宿業也。

    宿世惡業雖未全消,但仗佛本願,及持名妙德,故可帶業往生,不更惡趣也。

    (彌陀第二願曰:‘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複更堕惡趣’)。

    但所謂帶業者,隻限宿業,而決非現行之業。

    如《涅槃經》中,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也。

    若行人習淨,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如是修淨,決定不能往生也。

     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而輕之者。

    唐鳥窠禅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弟子悟入。

    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示白居易。

    白雲:‘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

    ’鳥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以此二句為淺、吹布毛為深者,白居易也。

    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鳥窠禅師也。

    一迷一悟,何啻天淵。

    若是圓人,法法皆圓。

    人天乘即是一佛乘。

    又何能輕之耶?淨宗之妙,在于照真達俗。

    若廣行衆善,則造福于當前之社會,且成為淨業之助行。

    複深信願,持佛名号,則自他兼利,常樂無極。

     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

    雖隻廣陳事相,實則圓顯一心。

    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

    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

    《彌陀要解》雲:‘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妙宗雲:‘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執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

    一取一舍,無非法界。

    ’《要解》之說,事理圓融,妙契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