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往報複過甚,又結新冤,故無了期。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
‘殃’者禍也,罪也,罰也。
所作之殃惡未能償盡,則必輾轉惡趣,無有出期,痛不可言。
‘自然有是’者,義寂雲:‘作惡雖不樂欲苦果,苦果自應。
修善雖不希望樂果,樂果自應。
義同影響(指如影随身,如響應聲)。
然此經多言自然者,為顯因果決定法爾。
’又《會疏》曰:‘因果必應,故雲自然。
’‘暴應’,‘暴’乃猛急突然之義。
‘應’指報應。
善人行善,惡人作惡,應受之果報,或不當時立即顯示。
但因果不虛,于其後世,必受其報,故雲‘善惡會當歸之’。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
奢淫驕縱,任心自恣。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
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心口各異,機僞多端。
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嗔恚愚癡,欲自厚己。
欲貪多有,利害勝負。
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富有悭惜,不肯施與。
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随者。
善惡禍福,追命所生。
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
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
消散複取。
神明克識,終入惡道。
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二明盜惡。
于有主物,若多若少,不與而取,皆為盜惡。
盜惡之行,源于三毒。
貪欲悭吝,易生盜心。
諸惡相資,以成盜過。
以下從‘不順法度’至‘不顧前後’表貪欲之過。
‘不順法度’。
‘法’者法軌、法則。
‘度’者軌度、規度,即常規也。
‘奢淫驕縱’。
‘奢’者奢侈。
‘淫’者,《等不等觀雜錄》曰:‘經中淫多從女旁,專指男女事也’。
淫行無節,故曰‘奢淫’。
‘驕’者驕橫,謂恃己淩人。
‘縱’者放縱。
‘自恣’,‘恣’者縱也。
男女共居,不順法度。
放情縱欲,但圖快意,不懼罪譴,故雲‘任心自恣’。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等句,表在位者利用權勢,巧取豪奪,損人利己,誤國殃民種種惡業也。
《嘉祥疏》曰:‘宰相之官,縱放臣下。
用取萬民賄,枉取人物。
’是為‘居上不明’之義。
受賄已屬盜行,況複‘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陷’者誣陷、陷害。
‘冤’者屈也。
‘枉’者邪曲也。
‘忠’者,敬事直行,奉公忘私也。
‘良’者善也。
如是惡人,嫉妒賢者,陷害忠良。
其人之言必巧佞不忠,阿谀取榮,诽謗良善,枉陷人非,心口不一。
故雲‘心口各異,機僞多端’。
義寂雲:‘機謂幻惑,僞謂虛詐。
’憬興雲:‘機者機關。
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機僞。
’又‘機’者機心,‘僞’者詭詐。
如是機詐僞善,種種不一,故雲‘機僞多端’。
如是惡人,無論尊卑上下,内外親疏,皆欺騙詐惑。
故雲‘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嗔恚愚癡,欲自厚己’者,以嗔癡二毒,助長貪心。
《會疏》曰:‘三惡相資,熾發邪欲。
吸引他财,欲積自己。
故雲“欲自厚己”也。
’‘欲貪’即貪欲、貪惡也。
《維摩經》曰:‘身孰為本,欲貪為本。
’又《會疏》曰:‘欲海深廣,不知厭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唯求收積。
嘈雜奔波,故雲欲貪等。
’欲多占有,故曰‘欲貪多有’。
因利害相争,損人肥己,故雲‘利害勝負’,于是‘結忿成仇’。
‘仇’即仇,甚至家破人亡,一切不顧。
故雲‘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前後’者,前因後果。
又《會疏》曰:‘前不顧是非,後不顧譏嫌;亦前不顧明哲昭察,後不顧鬼神冥記;或亦前不顧過業,後不顧來報。
’但求争勝,不惜兩敗俱傷。
隻圖快意,不畏當來罪報。
一切不顧,廣行諸惡。
‘富有悭惜’下表悭吝過。
或人富有,但悭惜成性,‘不肯施與’。
‘施與’即布施,不肯以财物給與他人。
愛欲牢固,故雲‘愛保’。
貪心深重,故雲‘貪重’。
‘心勞身苦,如是至竟’即終生勞苦,直至壽命終盡。
但所得者,隻是獨死獨去‘無一随者’。
《嘉祥疏》曰:‘“無一随者”,神識孤遊戲,财留在自界。
’蓋萬般将不去,惟有業随身也。
生平所作善惡之業,及所感福禍之果,則不相舍離。
故雲‘追命所生’。
義寂雲:‘謂善惡因及禍福果,皆追命根所生處也。
’‘追’者追随、追逐也。
于是後世,‘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樂處’者,三善道;‘苦毒’者,三惡道。
‘苦’者痛苦,‘毒’者毒禍。
痛苦之極,故雲‘苦毒’。
以下正明盜惡。
‘見善憎謗,不思慕及’。
‘憎’者憎惡,‘謗’者诽謗。
見人之善,無敬慕之心反生憎惡,妄加诽謗,如是之人則無善念與善行。
胸懷之中,常是侵奪之心。
‘悕望’即希望。
唯思損人利己,故雲‘悕望他利,用自供給’。
不義之财,得來容易,任性揮霍,頃刻‘消散’。
重複盜取,故雲‘消散複取’。
于是‘神明克識,終入惡道’。
‘神明’者,《晉譯華嚴經》曰:‘如人從生,有二種天,常随侍衛。
一曰同生。
二曰同名。
天常見人,人不見天。
’如是二神,與人俱生,故名俱生神。
《藥師經》曰:‘有俱生神,具書罪福,與閻魔王。
’又《嘉祥疏》曰:‘一切衆生皆有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
同生女在右肩上書其作惡。
同名男在左肩上書其作善。
’又《五戒經》曰:‘三覆八校,一月六奏。
’三覆者,指正月、五月、九月。
八校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日。
六奏指六齋日,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等六日。
蓋謂一年之中,有三個月,向上覆禀;有八日上報(校者報也);一月之内有六日奏明也。
又望西據《五戒經》曰:‘如是等日,天神記錄衆生善惡也。
’蓋所禀報者皆衆生之善惡。
‘克識’者,‘克’者刻也。
‘識’者,有異繹。
一者《嘉祥疏》、《會疏》等,謂識者記也。
如《會疏》曰:‘幽有天神,識其科條,無毫厘差。
故雲“克識”。
識音志,即記也。
’此與嘉祥之意正同,均謂有神明記錄人之善惡,故報應不爽。
二者謂‘識’乃第八識也。
如憬興雲:‘以種子識功能不亡,名克識。
’義寂與望西,雙取二說。
義寂雲‘所作善惡,非但自識内薰,天神外記。
記在二處,安有赦乎?’二處者,内識與外神也。
以上諸說,義寂師穩妥。
因唯識不礙于神明記錄,神明記錄,亦是唯識所現。
故内外皆記之說為善。
内外皆記,罪報追随,故輾轉三途,‘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累劫’者,多劫也。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
壽命幾何。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佚;煩滿胸中,邪态外逸。
費損家财,事為非法。
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
歸給妻子,極身作樂。
衆共憎厭,患而苦之。
如是之惡,著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
‘殃’者禍也,罪也,罰也。
所作之殃惡未能償盡,則必輾轉惡趣,無有出期,痛不可言。
‘自然有是’者,義寂雲:‘作惡雖不樂欲苦果,苦果自應。
修善雖不希望樂果,樂果自應。
義同影響(指如影随身,如響應聲)。
然此經多言自然者,為顯因果決定法爾。
’又《會疏》曰:‘因果必應,故雲自然。
’‘暴應’,‘暴’乃猛急突然之義。
‘應’指報應。
善人行善,惡人作惡,應受之果報,或不當時立即顯示。
但因果不虛,于其後世,必受其報,故雲‘善惡會當歸之’。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
奢淫驕縱,任心自恣。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
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心口各異,機僞多端。
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嗔恚愚癡,欲自厚己。
欲貪多有,利害勝負。
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富有悭惜,不肯施與。
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随者。
善惡禍福,追命所生。
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
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
消散複取。
神明克識,終入惡道。
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二明盜惡。
于有主物,若多若少,不與而取,皆為盜惡。
盜惡之行,源于三毒。
貪欲悭吝,易生盜心。
諸惡相資,以成盜過。
以下從‘不順法度’至‘不顧前後’表貪欲之過。
‘不順法度’。
‘法’者法軌、法則。
‘度’者軌度、規度,即常規也。
‘奢淫驕縱’。
‘奢’者奢侈。
‘淫’者,《等不等觀雜錄》曰:‘經中淫多從女旁,專指男女事也’。
淫行無節,故曰‘奢淫’。
‘驕’者驕橫,謂恃己淩人。
‘縱’者放縱。
‘自恣’,‘恣’者縱也。
男女共居,不順法度。
放情縱欲,但圖快意,不懼罪譴,故雲‘任心自恣’。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等句,表在位者利用權勢,巧取豪奪,損人利己,誤國殃民種種惡業也。
《嘉祥疏》曰:‘宰相之官,縱放臣下。
用取萬民賄,枉取人物。
’是為‘居上不明’之義。
受賄已屬盜行,況複‘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陷’者誣陷、陷害。
‘冤’者屈也。
‘枉’者邪曲也。
‘忠’者,敬事直行,奉公忘私也。
‘良’者善也。
如是惡人,嫉妒賢者,陷害忠良。
其人之言必巧佞不忠,阿谀取榮,诽謗良善,枉陷人非,心口不一。
故雲‘心口各異,機僞多端’。
義寂雲:‘機謂幻惑,僞謂虛詐。
’憬興雲:‘機者機關。
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機僞。
’又‘機’者機心,‘僞’者詭詐。
如是機詐僞善,種種不一,故雲‘機僞多端’。
如是惡人,無論尊卑上下,内外親疏,皆欺騙詐惑。
故雲‘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嗔恚愚癡,欲自厚己’者,以嗔癡二毒,助長貪心。
《會疏》曰:‘三惡相資,熾發邪欲。
吸引他财,欲積自己。
故雲“欲自厚己”也。
’‘欲貪’即貪欲、貪惡也。
《維摩經》曰:‘身孰為本,欲貪為本。
’又《會疏》曰:‘欲海深廣,不知厭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唯求收積。
嘈雜奔波,故雲欲貪等。
’欲多占有,故曰‘欲貪多有’。
因利害相争,損人肥己,故雲‘利害勝負’,于是‘結忿成仇’。
‘仇’即仇,甚至家破人亡,一切不顧。
故雲‘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前後’者,前因後果。
又《會疏》曰:‘前不顧是非,後不顧譏嫌;亦前不顧明哲昭察,後不顧鬼神冥記;或亦前不顧過業,後不顧來報。
’但求争勝,不惜兩敗俱傷。
隻圖快意,不畏當來罪報。
一切不顧,廣行諸惡。
‘富有悭惜’下表悭吝過。
或人富有,但悭惜成性,‘不肯施與’。
‘施與’即布施,不肯以财物給與他人。
愛欲牢固,故雲‘愛保’。
貪心深重,故雲‘貪重’。
‘心勞身苦,如是至竟’即終生勞苦,直至壽命終盡。
但所得者,隻是獨死獨去‘無一随者’。
《嘉祥疏》曰:‘“無一随者”,神識孤遊戲,财留在自界。
’蓋萬般将不去,惟有業随身也。
生平所作善惡之業,及所感福禍之果,則不相舍離。
故雲‘追命所生’。
義寂雲:‘謂善惡因及禍福果,皆追命根所生處也。
’‘追’者追随、追逐也。
于是後世,‘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樂處’者,三善道;‘苦毒’者,三惡道。
‘苦’者痛苦,‘毒’者毒禍。
痛苦之極,故雲‘苦毒’。
以下正明盜惡。
‘見善憎謗,不思慕及’。
‘憎’者憎惡,‘謗’者诽謗。
見人之善,無敬慕之心反生憎惡,妄加诽謗,如是之人則無善念與善行。
胸懷之中,常是侵奪之心。
‘悕望’即希望。
唯思損人利己,故雲‘悕望他利,用自供給’。
不義之财,得來容易,任性揮霍,頃刻‘消散’。
重複盜取,故雲‘消散複取’。
于是‘神明克識,終入惡道’。
‘神明’者,《晉譯華嚴經》曰:‘如人從生,有二種天,常随侍衛。
一曰同生。
二曰同名。
天常見人,人不見天。
’如是二神,與人俱生,故名俱生神。
《藥師經》曰:‘有俱生神,具書罪福,與閻魔王。
’又《嘉祥疏》曰:‘一切衆生皆有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
同生女在右肩上書其作惡。
同名男在左肩上書其作善。
’又《五戒經》曰:‘三覆八校,一月六奏。
’三覆者,指正月、五月、九月。
八校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日。
六奏指六齋日,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等六日。
蓋謂一年之中,有三個月,向上覆禀;有八日上報(校者報也);一月之内有六日奏明也。
又望西據《五戒經》曰:‘如是等日,天神記錄衆生善惡也。
’蓋所禀報者皆衆生之善惡。
‘克識’者,‘克’者刻也。
‘識’者,有異繹。
一者《嘉祥疏》、《會疏》等,謂識者記也。
如《會疏》曰:‘幽有天神,識其科條,無毫厘差。
故雲“克識”。
識音志,即記也。
’此與嘉祥之意正同,均謂有神明記錄人之善惡,故報應不爽。
二者謂‘識’乃第八識也。
如憬興雲:‘以種子識功能不亡,名克識。
’義寂與望西,雙取二說。
義寂雲‘所作善惡,非但自識内薰,天神外記。
記在二處,安有赦乎?’二處者,内識與外神也。
以上諸說,義寂師穩妥。
因唯識不礙于神明記錄,神明記錄,亦是唯識所現。
故内外皆記之說為善。
内外皆記,罪報追随,故輾轉三途,‘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累劫’者,多劫也。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
壽命幾何。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佚;煩滿胸中,邪态外逸。
費損家财,事為非法。
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
歸給妻子,極身作樂。
衆共憎厭,患而苦之。
如是之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