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佛告彌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為衆惡,甚為大德。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
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何等為五: 此品廣明濁世惡苦。
惡者五惡,苦者五痛、五燒。
勸令舍惡行善,離苦得樂。
《淨影疏》曰:‘五戒所防,殺、盜、邪淫、妄語、飲酒。
是其五惡。
造此五惡,于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為五痛。
以此五惡,于未來世三途受報,說為五燒。
’五惡者,惡因也。
五痛者,華報也。
五燒者,果報也。
又《嘉祥疏》釋五惡曰:‘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故偏彰。
’ ‘端心正意’,指正心誠意,善護己念,遠離三毒,不思邪惡。
又義寂曰:‘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
’其義更深。
蓋以唯趣菩提始稱‘端心’,餘無所求方名‘正意’也。
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為衆惡,故雲‘甚為大德’。
‘大德’者德之至也。
‘善多惡少,易可開化’。
《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勝緣,又複善報強勝,作善為易。
此土無此二緣。
“開化”即佛開導教化也。
’下文‘唯此五惡世間’,至‘離五燒’,其義如文。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者,《嘉祥疏》雲:‘降化其意者,悕(願也)心入道,令持五善故,順教修行。
’淨影與嘉祥均謂五善即五戒。
‘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
《嘉祥疏》曰:‘“獲其福德”者,舉遠近二果,成其行也。
’近果者,如《淨影疏》曰:‘由持五戒,于現在世,身安無苦。
’遠果者,得生極樂,定證涅槃。
如《淨影疏》曰:‘後世彌陀,終得涅槃。
’現世安樂,身後往生,故雲‘獲其福德’。
其一者,世間諸衆生類,欲為衆惡。
強者伏弱,轉相克賊。
殘害殺傷,疊相吞啖。
不知為善,後受殃罰。
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緻。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故有泥犁、禽獄、娟飛蠕動之屬。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
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
輾轉其中,累劫難出。
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
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在惡之中,首标殺生惡。
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為窮(極也),損他之中,無過奪命。
’人所最怕者,死也。
人所最惜者,命也。
是以殺害他生,最為大惡。
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殺人。
文中先明殺惡。
文曰:‘強者伏弱,轉相克賊。
殘害殺傷,疊相吞啖。
’‘伏’者,降伏。
‘克’,克也,殺也。
(見《中華大字典》)《會疏》曰:‘“強者伏弱”者:能殺者為強,所殺者為弱。
人畜皆然。
“轉相克賊”者:“克”謂制勝、殺害。
“賊”謂賊害。
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雲“轉相”。
’又憬興曰:‘“克”者殺也。
“賊”者害也。
’‘殘害’者,兇殘傷害。
‘殺傷’者,殺生緻死或傷害其身。
‘吞啖’。
‘啖’者吞也,吃也。
蛇能吞蛙,蛙食蚯蚓,故雲‘疊相吞啖’。
以上諸句,明殺生惡。
‘不知為善’乃至‘不肯為善’,皆表造惡之過失。
以廣為不善,複殺害生命,故受‘窮乞......尪狂’等報。
‘窮’者貧窮。
‘乞’者乞丐,讨飯度日者也。
‘孤獨’。
《經音義》曰:‘無父曰孤,無子曰獨。
’憬興雲:‘孤者無父母,獨者無子女。
’‘聾’者,耳不聽聲也。
‘盲’者,目不能視也。
‘喑’者,口不能發聲也。
‘啞’者,雖能發聲,但舌不轉,仍不能語言。
故即啞也。
‘癡’者愚癡、癡呆。
‘惡’者,狠惡不善。
‘尪’者弱也,跛也,短小也。
‘狂’者瘋狂。
上即‘不信道德,不肯為善’所受之種種‘殃罰’。
‘殃’者禍也,‘罰’者罪也。
下舉‘尊貴’等,表為善之得,彌顯作惡之失。
‘尊貴、豪富’乃世間富貴之人。
‘賢明、智勇、才達’乃人中賢智之士。
‘長者’義兼二者,乃積财具德者之通稱。
又為年長多财者之稱号。
世間富貴賢智之人,皆由過去世中,行慈盡孝,‘修善積德’所緻也。
上述之因果不虛,乃世間所見之事。
上舉之‘窮乞’乃至‘尪狂’乃殃罰中之易見者。
而未知‘壽終之後’其苦尤為深劇。
‘入其幽冥’下,正表其罪苦。
‘幽冥’者即常雲之冥途、冥界。
總指三惡道,别指鬼趣與地獄。
如《會疏》曰:‘幽冥,所謂冥途黃泉也。
’‘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會疏》曰:‘脫人身,受鬼畜等身,故雲“轉生受身”。
四生轉變,雲“改形”。
六道生死,雲“易道”。
’四生指胎卵濕化。
例如舍麻雀身而得狗身,是為‘改形’。
又如舍人身而作狗,則從人道轉為畜生道,是為‘易道’。
衆生輪轉于六道之中。
‘泥犁’即地獄,‘蜎飛’者飛蟲,‘蠕動’者,爬蟲。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
《嘉祥疏》曰:‘譬如王法者引喻況。
報輕在前,重苦在後。
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詣市殺之。
先現報後入地獄,故雲“極刑”。
’其義謂,作惡受報,先受現世輕報,身後複受重報。
如王法中,懲治罪犯,先置獄中,身被枷鎖,受諸劇苦。
此喻現身苦報。
最後乃處以極刑,斷其生命。
‘極刑’即喻地獄。
地獄之苦,如火焚身也。
又死後堕入三途,乃有泥犁、禽獸、蜎蠕之屬。
地獄尤苦,故雲‘極刑’。
‘魂神命精’見《漢譯》。
《魏譯》作魂神精識。
《無量壽經鈔》曰:‘有雲第六識名魂神,第八識曰精識。
’今此‘命精’,即第八識阿賴耶,乃‘去後來先作主人’者,故稱‘命精’。
此第八識相似相續,舍命之際,随重投堕,故雲‘随罪趣向’。
依其罪報,投入惡趣。
若陷無間獄中,永劫難出,是名‘或長’。
或為微菌,則刹那生死,是稱‘或短’。
《會疏》曰:‘如八大地獄及長壽鬼雲“或長”。
如飛蛾蜉蝣等雲“或短”。
’其中壽命無量差别,皆是宿業所感。
善趣以壽長為福,惡趣則以壽長為巨禍也。
‘相從共生,更相報償’表冤冤相報,無有窮盡。
《會疏》曰:‘殺生等人,生生同出,彼此互害,報其怨恨也。
’例如被殺者為索還命債,必追逐其冤對,同時出現世間方能報償,是故冤家債主‘相從共生’。
今生人殺其羊,當來人死為羊,羊死為人。
又如貓死為鼠,鼠死為貓,世世同生,讨命償債。
故雲‘更相報償’。
蓋因讨債之人,往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
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何等為五: 此品廣明濁世惡苦。
惡者五惡,苦者五痛、五燒。
勸令舍惡行善,離苦得樂。
《淨影疏》曰:‘五戒所防,殺、盜、邪淫、妄語、飲酒。
是其五惡。
造此五惡,于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為五痛。
以此五惡,于未來世三途受報,說為五燒。
’五惡者,惡因也。
五痛者,華報也。
五燒者,果報也。
又《嘉祥疏》釋五惡曰:‘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故偏彰。
’ ‘端心正意’,指正心誠意,善護己念,遠離三毒,不思邪惡。
又義寂曰:‘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
’其義更深。
蓋以唯趣菩提始稱‘端心’,餘無所求方名‘正意’也。
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為衆惡,故雲‘甚為大德’。
‘大德’者德之至也。
‘善多惡少,易可開化’。
《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勝緣,又複善報強勝,作善為易。
此土無此二緣。
“開化”即佛開導教化也。
’下文‘唯此五惡世間’,至‘離五燒’,其義如文。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者,《嘉祥疏》雲:‘降化其意者,悕(願也)心入道,令持五善故,順教修行。
’淨影與嘉祥均謂五善即五戒。
‘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
《嘉祥疏》曰:‘“獲其福德”者,舉遠近二果,成其行也。
’近果者,如《淨影疏》曰:‘由持五戒,于現在世,身安無苦。
’遠果者,得生極樂,定證涅槃。
如《淨影疏》曰:‘後世彌陀,終得涅槃。
’現世安樂,身後往生,故雲‘獲其福德’。
其一者,世間諸衆生類,欲為衆惡。
強者伏弱,轉相克賊。
殘害殺傷,疊相吞啖。
不知為善,後受殃罰。
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緻。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故有泥犁、禽獄、娟飛蠕動之屬。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
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
輾轉其中,累劫難出。
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
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在惡之中,首标殺生惡。
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為窮(極也),損他之中,無過奪命。
’人所最怕者,死也。
人所最惜者,命也。
是以殺害他生,最為大惡。
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殺人。
文中先明殺惡。
文曰:‘強者伏弱,轉相克賊。
殘害殺傷,疊相吞啖。
’‘伏’者,降伏。
‘克’,克也,殺也。
(見《中華大字典》)《會疏》曰:‘“強者伏弱”者:能殺者為強,所殺者為弱。
人畜皆然。
“轉相克賊”者:“克”謂制勝、殺害。
“賊”謂賊害。
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雲“轉相”。
’又憬興曰:‘“克”者殺也。
“賊”者害也。
’‘殘害’者,兇殘傷害。
‘殺傷’者,殺生緻死或傷害其身。
‘吞啖’。
‘啖’者吞也,吃也。
蛇能吞蛙,蛙食蚯蚓,故雲‘疊相吞啖’。
以上諸句,明殺生惡。
‘不知為善’乃至‘不肯為善’,皆表造惡之過失。
以廣為不善,複殺害生命,故受‘窮乞......尪狂’等報。
‘窮’者貧窮。
‘乞’者乞丐,讨飯度日者也。
‘孤獨’。
《經音義》曰:‘無父曰孤,無子曰獨。
’憬興雲:‘孤者無父母,獨者無子女。
’‘聾’者,耳不聽聲也。
‘盲’者,目不能視也。
‘喑’者,口不能發聲也。
‘啞’者,雖能發聲,但舌不轉,仍不能語言。
故即啞也。
‘癡’者愚癡、癡呆。
‘惡’者,狠惡不善。
‘尪’者弱也,跛也,短小也。
‘狂’者瘋狂。
上即‘不信道德,不肯為善’所受之種種‘殃罰’。
‘殃’者禍也,‘罰’者罪也。
下舉‘尊貴’等,表為善之得,彌顯作惡之失。
‘尊貴、豪富’乃世間富貴之人。
‘賢明、智勇、才達’乃人中賢智之士。
‘長者’義兼二者,乃積财具德者之通稱。
又為年長多财者之稱号。
世間富貴賢智之人,皆由過去世中,行慈盡孝,‘修善積德’所緻也。
上述之因果不虛,乃世間所見之事。
上舉之‘窮乞’乃至‘尪狂’乃殃罰中之易見者。
而未知‘壽終之後’其苦尤為深劇。
‘入其幽冥’下,正表其罪苦。
‘幽冥’者即常雲之冥途、冥界。
總指三惡道,别指鬼趣與地獄。
如《會疏》曰:‘幽冥,所謂冥途黃泉也。
’‘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會疏》曰:‘脫人身,受鬼畜等身,故雲“轉生受身”。
四生轉變,雲“改形”。
六道生死,雲“易道”。
’四生指胎卵濕化。
例如舍麻雀身而得狗身,是為‘改形’。
又如舍人身而作狗,則從人道轉為畜生道,是為‘易道’。
衆生輪轉于六道之中。
‘泥犁’即地獄,‘蜎飛’者飛蟲,‘蠕動’者,爬蟲。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
《嘉祥疏》曰:‘譬如王法者引喻況。
報輕在前,重苦在後。
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詣市殺之。
先現報後入地獄,故雲“極刑”。
’其義謂,作惡受報,先受現世輕報,身後複受重報。
如王法中,懲治罪犯,先置獄中,身被枷鎖,受諸劇苦。
此喻現身苦報。
最後乃處以極刑,斷其生命。
‘極刑’即喻地獄。
地獄之苦,如火焚身也。
又死後堕入三途,乃有泥犁、禽獸、蜎蠕之屬。
地獄尤苦,故雲‘極刑’。
‘魂神命精’見《漢譯》。
《魏譯》作魂神精識。
《無量壽經鈔》曰:‘有雲第六識名魂神,第八識曰精識。
’今此‘命精’,即第八識阿賴耶,乃‘去後來先作主人’者,故稱‘命精’。
此第八識相似相續,舍命之際,随重投堕,故雲‘随罪趣向’。
依其罪報,投入惡趣。
若陷無間獄中,永劫難出,是名‘或長’。
或為微菌,則刹那生死,是稱‘或短’。
《會疏》曰:‘如八大地獄及長壽鬼雲“或長”。
如飛蛾蜉蝣等雲“或短”。
’其中壽命無量差别,皆是宿業所感。
善趣以壽長為福,惡趣則以壽長為巨禍也。
‘相從共生,更相報償’表冤冤相報,無有窮盡。
《會疏》曰:‘殺生等人,生生同出,彼此互害,報其怨恨也。
’例如被殺者為索還命債,必追逐其冤對,同時出現世間方能報償,是故冤家債主‘相從共生’。
今生人殺其羊,當來人死為羊,羊死為人。
又如貓死為鼠,鼠死為貓,世世同生,讨命償債。
故雲‘更相報償’。
蓋因讨債之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