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本品彌勒領旨,心得開明。
佛複垂訓:一者當斷惑念佛,知苦修善。
二者自利利他,轉相拯濟。
三者重示樂國勝果。
四者谕除疑悔,免生邊地。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今得值佛,複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彌勒領解佛語,深自慶喜。
乃申贊頌,而白佛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
’‘教戒’二字見于《魏譯》之高麗藏本。
餘本多作‘教誡’《韻會》曰:‘戒通作誡。
’《俱舍界品頌疏一》雲:‘教是教授,令人修善。
誡是誡勖,令人斷惡。
斷惡修善,故名教誡。
’又《會疏》雲:‘教,上人被下之言。
誡,誡約也。
言徹實理,故雲甚深。
轉凡成聖,故雲甚善。
’法音廣被,普令聞者,‘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會疏》雲:‘解脫憂苦者,得聞要津,絕流浪憂。
飽耽法樂,脫生死苦也。
’意謂得聞法要,乃斷流浪六道之憂。
飽嘗法樂,則除生死之苦。
‘佛為法王’者,《法華經藥王品》曰:‘如佛為諸法王。
’如來于法自在,故稱法王。
《法華譬喻品》雲:‘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我者釋尊之自稱。
‘群聖’者,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斷惑證理之諸聖人。
佛為九界尊師,衆聖中尊,故雲‘尊超群聖’。
佛之光明,徹照洞達,無有極限。
故雲‘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又《淨影疏》雲:‘光明徹照,自福殊勝。
達空無極,自智殊勝。
’複解‘無極’曰:‘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名無窮極。
’兩解合參,則達空無極,表自智究竟通達第一義空,徹證理體,是為大智。
故雲殊勝。
普度十方有緣衆生,無有窮極,是為大悲。
如來從體起用,悲智并運,故妙用無盡。
是乃彌勒以福智超勝贊歎佛德。
又佛十号之一曰天人師。
天上天下,唯佛獨尊,遊步十方,為大導師,故雲‘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今得值佛’。
‘值’者遇也。
經雲‘人身難得佛難值’是一大慶也。
‘複聞無量壽聲’,經雲‘信慧聞法難中難’,何況所聞乃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不可思議之妙法。
又《彌陀要解》曰:‘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号,一經于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
故令會衆,歡喜慶幸。
開發佛智,明悟自性,故雲‘心得開明’。
如《會疏》曰:‘開發佛智,斷滅無明,故雲開明。
’‘靡’者無也。
‘靡不歡喜’即與會大衆皆大歡喜。
佛告彌勒:敬于佛者,是為大善。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
拔諸愛欲,杜衆惡源。
遊步三界,無所挂礙。
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
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
惡臭不淨,無可樂者。
宜自決斷,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表裡相應。
佛重誨彌勒,首當自度。
‘敬于佛者,是為大善。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
此四句實為一大藏教之綱宗。
‘敬’者恭敬。
敬佛者,《淨影疏》雲:‘敬荷佛恩,名為敬佛。
’‘荷’者承擔領受之義。
如來萬劫薰修,入佛知見。
乃以佛之知見,開示我等,普令悟入。
以佛果覺,作我因心,不曆三祇,頓入佛智。
此正佛之深恩。
我等遵依佛示,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于實相,是名敬荷佛恩。
依此經中種種教誡,端正身心,止惡修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橫生四土,圓登不退,才是真實敬佛也。
故曰‘敬于佛者,是為大善’。
大者,即大方廣之大,絕諸對待,強名為大。
此雲‘大善’,謂無上之善。
又《會疏》曰:‘三業敬奉,是為敬。
’以己之身口意三業恭敬奉事于如來,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乃名敬佛也。
非同世俗,但以焚香禮拜為敬佛也。
密宗常雲‘清淨三門信上師’,‘以身口意供養上師’,均是此義。
如是敬佛,實為大善。
又《會疏》雲:‘佛如善見藥,見聞悉得益。
故為大善。
’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
以念佛方是‘敬荷佛恩’。
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實為佛恩中最上之恩。
又以念佛方是‘三業敬奉’。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身口意三,全入佛
佛複垂訓:一者當斷惑念佛,知苦修善。
二者自利利他,轉相拯濟。
三者重示樂國勝果。
四者谕除疑悔,免生邊地。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今得值佛,複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彌勒領解佛語,深自慶喜。
乃申贊頌,而白佛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
’‘教戒’二字見于《魏譯》之高麗藏本。
餘本多作‘教誡’《韻會》曰:‘戒通作誡。
’《俱舍界品頌疏一》雲:‘教是教授,令人修善。
誡是誡勖,令人斷惡。
斷惡修善,故名教誡。
’又《會疏》雲:‘教,上人被下之言。
誡,誡約也。
言徹實理,故雲甚深。
轉凡成聖,故雲甚善。
’法音廣被,普令聞者,‘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會疏》雲:‘解脫憂苦者,得聞要津,絕流浪憂。
飽耽法樂,脫生死苦也。
’意謂得聞法要,乃斷流浪六道之憂。
飽嘗法樂,則除生死之苦。
‘佛為法王’者,《法華經藥王品》曰:‘如佛為諸法王。
’如來于法自在,故稱法王。
《法華譬喻品》雲:‘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我者釋尊之自稱。
‘群聖’者,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斷惑證理之諸聖人。
佛為九界尊師,衆聖中尊,故雲‘尊超群聖’。
佛之光明,徹照洞達,無有極限。
故雲‘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又《淨影疏》雲:‘光明徹照,自福殊勝。
達空無極,自智殊勝。
’複解‘無極’曰:‘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名無窮極。
’兩解合參,則達空無極,表自智究竟通達第一義空,徹證理體,是為大智。
故雲殊勝。
普度十方有緣衆生,無有窮極,是為大悲。
如來從體起用,悲智并運,故妙用無盡。
是乃彌勒以福智超勝贊歎佛德。
又佛十号之一曰天人師。
天上天下,唯佛獨尊,遊步十方,為大導師,故雲‘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今得值佛’。
‘值’者遇也。
經雲‘人身難得佛難值’是一大慶也。
‘複聞無量壽聲’,經雲‘信慧聞法難中難’,何況所聞乃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不可思議之妙法。
又《彌陀要解》曰:‘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号,一經于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
故令會衆,歡喜慶幸。
開發佛智,明悟自性,故雲‘心得開明’。
如《會疏》曰:‘開發佛智,斷滅無明,故雲開明。
’‘靡’者無也。
‘靡不歡喜’即與會大衆皆大歡喜。
佛告彌勒:敬于佛者,是為大善。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
拔諸愛欲,杜衆惡源。
遊步三界,無所挂礙。
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
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
惡臭不淨,無可樂者。
宜自決斷,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表裡相應。
佛重誨彌勒,首當自度。
‘敬于佛者,是為大善。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
此四句實為一大藏教之綱宗。
‘敬’者恭敬。
敬佛者,《淨影疏》雲:‘敬荷佛恩,名為敬佛。
’‘荷’者承擔領受之義。
如來萬劫薰修,入佛知見。
乃以佛之知見,開示我等,普令悟入。
以佛果覺,作我因心,不曆三祇,頓入佛智。
此正佛之深恩。
我等遵依佛示,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于實相,是名敬荷佛恩。
依此經中種種教誡,端正身心,止惡修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橫生四土,圓登不退,才是真實敬佛也。
故曰‘敬于佛者,是為大善’。
大者,即大方廣之大,絕諸對待,強名為大。
此雲‘大善’,謂無上之善。
又《會疏》曰:‘三業敬奉,是為敬。
’以己之身口意三業恭敬奉事于如來,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乃名敬佛也。
非同世俗,但以焚香禮拜為敬佛也。
密宗常雲‘清淨三門信上師’,‘以身口意供養上師’,均是此義。
如是敬佛,實為大善。
又《會疏》雲:‘佛如善見藥,見聞悉得益。
故為大善。
’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
以念佛方是‘敬荷佛恩’。
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實為佛恩中最上之恩。
又以念佛方是‘三業敬奉’。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身口意三,全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