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中,始是真實歸敬。
若欲真實念佛,首須‘截斷狐疑’。
狐性多疑,故雲狐疑。
行人不能絕疑,不敢勇猛直前,謂之狐疑。
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
倘時信時疑,半信半疑,或勉強試念,而意實未安;或口雖念佛,而心慕他宗,皆非真實念也。
要之,疑情不斷,正信難生。
信願有虧,資糧欠缺。
故須‘截斷狐疑’,老實念去,蓦直念去,拚命念去,直拚到死!花開見佛,悟無生忍。
如是才是‘大善’。
上明斷疑而念佛。
下複明,念佛即能斷疑也。
《安樂集》雲:‘若能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嗔癡。
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愚癡少智,心則狐疑。
念佛除癡,疑情自斷。
蓮池靈峰兩大師均雲‘佛号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此乃‘實當念佛,截斷狐疑’之又一義也。
‘拔諸愛欲’。
憬興雲:‘拔欲者,令離煩惱。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故勸拔除愛欲。
‘杜衆惡源’,‘杜’者,塞也。
《淨影疏》曰:‘杜衆惡源,令離惡業。
杜猶塞也。
惡業是其惡道家本。
名衆惡源。
教之斷塞,目之為杜。
’其大意為:杜衆惡源之意,即是令離惡業。
因惡業使人入惡道,乃惡趣之本,故稱為惡源。
故應杜塞雲雲。
望西同之。
疏曰:‘杜衆等者,令斷惡業。
流轉生死,惡業為源。
故雲之源。
’《會疏》異是,疏曰:‘諸煩惱中,嗔恚為最,故雲之源。
亦指無明為之源。
佛悉斷盡,更無餘殘’。
故雲‘杜衆惡源’也。
以上兩釋,不妨同參。
《會疏》就佛邊說。
《淨影疏》等,則指行人下手處也。
‘遊步三界,無所挂礙’。
《會疏》曰:‘無謀神化,常體性空,故為遊步。
’憬興雲:‘天上人間,唯佛獨尊,故遊步三界。
化之縱任,故無所拘礙。
’‘挂’者,礙止之義。
又‘挂礙’,高麗藏本作拘閡。
流作‘拘礙’,故淨影、憬興、《會疏》諸本,皆本拘礙。
憬興所雲‘無所拘礙’即‘無所挂礙’。
以上《會疏》與憬興,仍是專就佛邊說,乃專就《魏譯》而釋。
今釋會本,則應廣攝發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乘佛威神,遊化三界。
經雲:‘于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
又雲‘随意修習,無不圓滿’。
故能‘無所挂礙’也。
往生之人,遊行十方,宣示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頓妙法,導引未度之人,歸向極樂。
故雲‘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此段經文,前半段谕衆斷惑念佛。
此下半段勸衆知苦修善。
‘若曹’即‘汝等’。
‘永劫’劫即久遠無比之長時。
今雲永劫,則是永久之永久,永久無極也。
‘五道’即前‘橫截于五趣’中之五趣天、人、畜、鬼與地獄。
據《會疏》‘汝曹......不絕’諸句,意為‘永劫以來,雖值多佛,發大心聖道修行難成就,故常沒常流轉。
乃至今日未出生死也。
’據上疏意,值佛之人,尚多劫沉淪生死,憂苦不絕。
則未值佛者,更有過焉。
故雲‘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于五道之中,常堕三途之内。
至極苦痛,無有絕期。
蓋生老病死均極苦痛。
且純苦無樂。
凡夫業報之身‘惡臭不淨’,何可愛樂。
‘惡’者,醜惡、兇惡。
‘臭’者,難聞之氣味。
‘不淨’者,不潔。
《心地觀經》曰:‘自見己身三十六物惡露不淨。
’《大論》中舉五種不淨:謂種子、依處、當體、外相、究竟等五種,悉皆不淨。
種子乃精血,住處為胞胎,當體即全身,外相指形相,究竟即畢竟,悉皆不淨也。
《十疑論》謂七種不淨:一種子,二受生,三住處,四食啖,五初生,六舉體,七究竟。
七種悉皆不淨。
故于自身以及他身,實無可樂之處。
純苦無樂,理應厭離。
故下雲‘宜自決斷’。
‘決’者下定決心。
‘斷’者,斬斷惡因。
惡因者,即下所雲之‘心垢’。
《會疏》曰:‘貪嗔癡為心垢,反之為三善。
’‘洗’謂洗濯。
‘除’謂遣除。
故雲‘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者,‘言’謂語言。
‘行’指行動。
《箋注》曰:‘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謂之忠信。
’‘表裡相應’者,據淨影意,‘表’指言,‘裡’指心。
其疏曰:‘言表心裡,語不違心,故名相應。
’蓋以心口如一,為‘表裡相應’。
茲廣其義曰:表者,表現,形于外者皆是表。
‘行’亦是表。
‘裡’者内心,内外一如,是名相應。
此即直心。
《淨名經》曰:‘直心是道場。
’ 人
若欲真實念佛,首須‘截斷狐疑’。
狐性多疑,故雲狐疑。
行人不能絕疑,不敢勇猛直前,謂之狐疑。
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
倘時信時疑,半信半疑,或勉強試念,而意實未安;或口雖念佛,而心慕他宗,皆非真實念也。
要之,疑情不斷,正信難生。
信願有虧,資糧欠缺。
故須‘截斷狐疑’,老實念去,蓦直念去,拚命念去,直拚到死!花開見佛,悟無生忍。
如是才是‘大善’。
上明斷疑而念佛。
下複明,念佛即能斷疑也。
《安樂集》雲:‘若能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嗔癡。
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愚癡少智,心則狐疑。
念佛除癡,疑情自斷。
蓮池靈峰兩大師均雲‘佛号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此乃‘實當念佛,截斷狐疑’之又一義也。
‘拔諸愛欲’。
憬興雲:‘拔欲者,令離煩惱。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故勸拔除愛欲。
‘杜衆惡源’,‘杜’者,塞也。
《淨影疏》曰:‘杜衆惡源,令離惡業。
杜猶塞也。
惡業是其惡道家本。
名衆惡源。
教之斷塞,目之為杜。
’其大意為:杜衆惡源之意,即是令離惡業。
因惡業使人入惡道,乃惡趣之本,故稱為惡源。
故應杜塞雲雲。
望西同之。
疏曰:‘杜衆等者,令斷惡業。
流轉生死,惡業為源。
故雲之源。
’《會疏》異是,疏曰:‘諸煩惱中,嗔恚為最,故雲之源。
亦指無明為之源。
佛悉斷盡,更無餘殘’。
故雲‘杜衆惡源’也。
以上兩釋,不妨同參。
《會疏》就佛邊說。
《淨影疏》等,則指行人下手處也。
‘遊步三界,無所挂礙’。
《會疏》曰:‘無謀神化,常體性空,故為遊步。
’憬興雲:‘天上人間,唯佛獨尊,故遊步三界。
化之縱任,故無所拘礙。
’‘挂’者,礙止之義。
又‘挂礙’,高麗藏本作拘閡。
流作‘拘礙’,故淨影、憬興、《會疏》諸本,皆本拘礙。
憬興所雲‘無所拘礙’即‘無所挂礙’。
以上《會疏》與憬興,仍是專就佛邊說,乃專就《魏譯》而釋。
今釋會本,則應廣攝發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乘佛威神,遊化三界。
經雲:‘于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
又雲‘随意修習,無不圓滿’。
故能‘無所挂礙’也。
往生之人,遊行十方,宣示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頓妙法,導引未度之人,歸向極樂。
故雲‘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此段經文,前半段谕衆斷惑念佛。
此下半段勸衆知苦修善。
‘若曹’即‘汝等’。
‘永劫’劫即久遠無比之長時。
今雲永劫,則是永久之永久,永久無極也。
‘五道’即前‘橫截于五趣’中之五趣天、人、畜、鬼與地獄。
據《會疏》‘汝曹......不絕’諸句,意為‘永劫以來,雖值多佛,發大心聖道修行難成就,故常沒常流轉。
乃至今日未出生死也。
’據上疏意,值佛之人,尚多劫沉淪生死,憂苦不絕。
則未值佛者,更有過焉。
故雲‘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于五道之中,常堕三途之内。
至極苦痛,無有絕期。
蓋生老病死均極苦痛。
且純苦無樂。
凡夫業報之身‘惡臭不淨’,何可愛樂。
‘惡’者,醜惡、兇惡。
‘臭’者,難聞之氣味。
‘不淨’者,不潔。
《心地觀經》曰:‘自見己身三十六物惡露不淨。
’《大論》中舉五種不淨:謂種子、依處、當體、外相、究竟等五種,悉皆不淨。
種子乃精血,住處為胞胎,當體即全身,外相指形相,究竟即畢竟,悉皆不淨也。
《十疑論》謂七種不淨:一種子,二受生,三住處,四食啖,五初生,六舉體,七究竟。
七種悉皆不淨。
故于自身以及他身,實無可樂之處。
純苦無樂,理應厭離。
故下雲‘宜自決斷’。
‘決’者下定決心。
‘斷’者,斬斷惡因。
惡因者,即下所雲之‘心垢’。
《會疏》曰:‘貪嗔癡為心垢,反之為三善。
’‘洗’謂洗濯。
‘除’謂遣除。
故雲‘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者,‘言’謂語言。
‘行’指行動。
《箋注》曰:‘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謂之忠信。
’‘表裡相應’者,據淨影意,‘表’指言,‘裡’指心。
其疏曰:‘言表心裡,語不違心,故名相應。
’蓋以心口如一,為‘表裡相應’。
茲廣其義曰:表者,表現,形于外者皆是表。
‘行’亦是表。
‘裡’者内心,内外一如,是名相應。
此即直心。
《淨名經》曰:‘直心是道場。
’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