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能自度,轉相拯濟。
至心求願,積累善本。
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
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
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
壽千萬劫,自在随意。
上段顯生死輪轉,憂苦不絕,勸令出離,是為厭離娑婆。
此段則勸求生淨土,即欣求極樂也。
《彌陀要解》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
又以‘信願持名’為‘一乘真因’。
故知世尊勸谕,正是往生切要。
段中‘人能自度’度自身也。
承上文知苦厭離,‘洗除心垢’,‘表裡相應’等文而言。
是自利行。
下‘轉相拯濟’是利他行。
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
‘拯’者救也。
謂輾轉救度于他身,是即‘衆生無量誓願度’也。
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
念佛名号,才契本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
‘善本’同于‘善根’。
《勝鬘經上》曰:‘善本。
本亦因也。
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
’又《會疏》曰:‘“求願”者,願往生心也。
“善本”通名諸善,别指稱名念佛。
’因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
‘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也。
以下釋尊重宣極樂之勝妙,谕勸求生。
‘須臾’者,為四十八分鐘,指片刻也。
佛勉世人,一世勤苦,猶如片刻。
後生極樂,其樂無有窮盡。
妙樂無邊,超逾十方,無有終止。
故雲‘無極’。
如天台沙門忍空之《勸心住生論》雲:‘今生榮華一期之程,結苦果于億劫。
現世勤修須臾之間,開覺檗于三明。
’蓋因小果大,受報時長。
凡得往生者,經雲:‘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
壽千萬劫,自在随意。
’如靈芝師釋極樂雲:‘彌陀淨土,境界殊絕。
聖賢同會,聞法悟道,壽命永劫,不退菩提。
更有餘樂,不能過此。
隻無諸苦,已為可樂,況具諸勝事,其樂何窮!’故勸衆求生也。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
無得疑悔,自為過咎。
生彼邊地,七寶城中,于五百歲受諸厄也。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
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世尊垂慈,既勸大衆,欣求極樂,複谕衆生,應舍疑惑,免生邊地。
是為如來開示之第四點。
經雲‘宜各精進,求心所願’,是勸衆誠敬專修,一心淨業。
‘無得疑悔,自為過咎’。
‘悔’者,《大乘義章》曰:‘追返名悔。
’即追悔返退之義。
‘過’者罪也。
‘咎’者惡也,災也。
是勸大衆不應疑惑,自生災患,以免‘生彼邊地......受諸厄也’。
‘邊地’者,或名疑城、懈慢國。
《略論》曰:‘五百歲中,常不見聞三寶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
’‘厄’,艱也。
《嘉祥疏》曰:‘此中先誡斷惑,明懷疑生邊地。
離佛前,遠至五百歲花不開。
不開且不得至十方供養諸佛。
’《會疏》曰:‘始終不退名精進。
“求心所願”願求往生也。
“疑惑”者,不了佛智故。
“悔”是惡作。
初信後疑,悔前信解,半途而廢。
“自為過咎”者,“彼國不逆違”,自甘生邊地故。
“諸厄”者,不見三寶,不聞經法故。
’《會疏》之解較詳。
至于三輩中是否包括邊地問題。
《無量壽經鈔》論之甚詳。
鈔曰:‘經說不同。
謂《覺經》(即《漢譯》)及《大阿彌陀經》(即《吳譯》)中下輩攝(指中輩下輩皆有邊地)。
今經(指《魏譯》)不爾,别說之。
故諸師亦異。
所謂昙鸾、元曉、法住、如湛等師,存不攝義。
義寂、憬興、龍興、仁嶽等師,存攝義也。
各據一義,并不相違。
但以此經,翻譯正本。
昙鸾大師,我宗高祖。
今須依之。
即《略論》雲:“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
”夫三輩,則信心往生,亦所勸也。
邊地即是疑心往生,亦所誡也。
信疑勸誡,天地水火,何得相攝。
’《鈔》論甚善。
具信心者入三輩,存疑心者堕邊地。
兩心不同,生處必異。
是以今此《會本》,于三輩外,别明‘邊地疑城’,于後第四十品中詳述之。
彌勒領受佛旨。
乃向佛言,‘受佛明誨’。
‘明’者,智也,備也,顯也,發也。
‘明誨’即顯發大智,明白完備之教誨。
‘專’者專一,‘精’者精進,‘修’者修行,‘學’者學道。
《法華經》曰:‘漸漸習學,悉當成佛。
’。
‘如教奉行’表彌勒領解佛訓,決定遵行也。
‘不敢有疑’,表領受舍疑之勸,不敢生疑。
疑者乃萬惑之所由生,故應斷也。
至心求願,積累善本。
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
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
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
壽千萬劫,自在随意。
上段顯生死輪轉,憂苦不絕,勸令出離,是為厭離娑婆。
此段則勸求生淨土,即欣求極樂也。
《彌陀要解》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
又以‘信願持名’為‘一乘真因’。
故知世尊勸谕,正是往生切要。
段中‘人能自度’度自身也。
承上文知苦厭離,‘洗除心垢’,‘表裡相應’等文而言。
是自利行。
下‘轉相拯濟’是利他行。
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
‘拯’者救也。
謂輾轉救度于他身,是即‘衆生無量誓願度’也。
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
念佛名号,才契本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
‘善本’同于‘善根’。
《勝鬘經上》曰:‘善本。
本亦因也。
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
’又《會疏》曰:‘“求願”者,願往生心也。
“善本”通名諸善,别指稱名念佛。
’因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
‘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也。
以下釋尊重宣極樂之勝妙,谕勸求生。
‘須臾’者,為四十八分鐘,指片刻也。
佛勉世人,一世勤苦,猶如片刻。
後生極樂,其樂無有窮盡。
妙樂無邊,超逾十方,無有終止。
故雲‘無極’。
如天台沙門忍空之《勸心住生論》雲:‘今生榮華一期之程,結苦果于億劫。
現世勤修須臾之間,開覺檗于三明。
’蓋因小果大,受報時長。
凡得往生者,經雲:‘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
壽千萬劫,自在随意。
’如靈芝師釋極樂雲:‘彌陀淨土,境界殊絕。
聖賢同會,聞法悟道,壽命永劫,不退菩提。
更有餘樂,不能過此。
隻無諸苦,已為可樂,況具諸勝事,其樂何窮!’故勸衆求生也。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
無得疑悔,自為過咎。
生彼邊地,七寶城中,于五百歲受諸厄也。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
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世尊垂慈,既勸大衆,欣求極樂,複谕衆生,應舍疑惑,免生邊地。
是為如來開示之第四點。
經雲‘宜各精進,求心所願’,是勸衆誠敬專修,一心淨業。
‘無得疑悔,自為過咎’。
‘悔’者,《大乘義章》曰:‘追返名悔。
’即追悔返退之義。
‘過’者罪也。
‘咎’者惡也,災也。
是勸大衆不應疑惑,自生災患,以免‘生彼邊地......受諸厄也’。
‘邊地’者,或名疑城、懈慢國。
《略論》曰:‘五百歲中,常不見聞三寶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
’‘厄’,艱也。
《嘉祥疏》曰:‘此中先誡斷惑,明懷疑生邊地。
離佛前,遠至五百歲花不開。
不開且不得至十方供養諸佛。
’《會疏》曰:‘始終不退名精進。
“求心所願”願求往生也。
“疑惑”者,不了佛智故。
“悔”是惡作。
初信後疑,悔前信解,半途而廢。
“自為過咎”者,“彼國不逆違”,自甘生邊地故。
“諸厄”者,不見三寶,不聞經法故。
’《會疏》之解較詳。
至于三輩中是否包括邊地問題。
《無量壽經鈔》論之甚詳。
鈔曰:‘經說不同。
謂《覺經》(即《漢譯》)及《大阿彌陀經》(即《吳譯》)中下輩攝(指中輩下輩皆有邊地)。
今經(指《魏譯》)不爾,别說之。
故諸師亦異。
所謂昙鸾、元曉、法住、如湛等師,存不攝義。
義寂、憬興、龍興、仁嶽等師,存攝義也。
各據一義,并不相違。
但以此經,翻譯正本。
昙鸾大師,我宗高祖。
今須依之。
即《略論》雲:“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
”夫三輩,則信心往生,亦所勸也。
邊地即是疑心往生,亦所誡也。
信疑勸誡,天地水火,何得相攝。
’《鈔》論甚善。
具信心者入三輩,存疑心者堕邊地。
兩心不同,生處必異。
是以今此《會本》,于三輩外,别明‘邊地疑城’,于後第四十品中詳述之。
彌勒領受佛旨。
乃向佛言,‘受佛明誨’。
‘明’者,智也,備也,顯也,發也。
‘明誨’即顯發大智,明白完備之教誨。
‘專’者專一,‘精’者精進,‘修’者修行,‘學’者學道。
《法華經》曰:‘漸漸習學,悉當成佛。
’。
‘如教奉行’表彌勒領解佛訓,決定遵行也。
‘不敢有疑’,表領受舍疑之勸,不敢生疑。
疑者乃萬惑之所由生,故應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