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谕策進第三十三

關燈
‘蒙冥抵突’者,‘蒙’者,有眼球而不能見也。

    憬興雲:‘蒙又作蒙。

    蒙,覆不明也。

    冥,闇昧無知也。

    ’‘抵’者,獸以角觸物。

    ‘突’者,沖也。

    又義寂釋此句曰:‘謂無所了知,觸事違犯。

    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

    ’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經義。

    以抵觸為性,乃好沖突,故于經法,不能信受。

    于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會疏》曰:‘不顧後世。

    但求現樂,故雲“各欲快意”。

    ’存心嗔恚,貪财好色,無有休止,故雲‘哀哉可傷’也。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表祖上愚癡也。

    《淨影疏》曰:‘素不為善,明其無行。

    不識道德,彰其無解。

    ’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

    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說,不談善惡果報。

    故雲‘無有語者’。

    先人癡頑,後輩無知,事乃必然。

    故雲‘殊無怪也’。

    ‘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者,《淨影疏》曰:‘生死之趣,不能自見,不識果也。

    善惡之道,不能自見,不識因也。

    于因于果,自心不識。

    他無語者,故永不解。

    ’是以‘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殊不知生死之事,必自見之,父子、兄弟、夫婦,死别之時,互相哭泣,無得免者。

     一死一生,疊相顧戀。

    憂愛結縛,無有解時。

    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

    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世人愚癡貪愛,不知世間萬物,都是幻夢空花,誤為實有,而不知無常迅速,不能永保。

    生時愈親愛,死時倍苦傷。

    生死之際,存者,傷親人之永别,亡者,悲自身之長逝。

    互戀難舍,如刃刺心。

    故雲‘一死一生,疊相顧戀’。

    昔日恩愛,今成憂苦。

    而此二者,束縛身心,如繩作結,不令出離,故雲‘憂愛結縛,無有解時’。

    又結縛即煩惱。

    《大乘義草》曰:‘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

    又能縛心,亦名為結。

    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

    ’故知縛于情愛,即是結縛于生死,無有解時也。

    ‘思想恩好’。

    世人所珍,究其根源,實由情欲。

    而不知‘欲為苦本’,‘純情即堕’。

    若不能于此‘深思熟計’,一心修道,以求解脫。

    轉瞬無常到來,壽命終了,至此則徒喚奈何。

    人命在呼吸間,故雲‘年壽旋盡’,‘旋盡’者,謂轉瞬即盡也。

     惑道者衆,悟道者少。

    各懷殺毒,惡氣冥冥。

    為妄興事,違逆天地。

    恣意罪極,頓奪其壽。

    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上明從癡起嗔之過。

    三惡業中,嗔業為地獄因。

    又雲:‘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

    ’世人醒悟者少,迷惑正道。

    故心懷殺毒,殘傷他命,惡氣熾盛,從冥入冥。

    故雲‘惡氣冥冥’。

    又‘冥冥’,者幽暗也,無知也,暮夜也。

    所作皆妄,故雲‘為妄興事’,于是‘違逆天地’。

    《嘉祥疏》謂為‘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也。

    如是任意作惡,故雲‘恣意’。

    一旦罪惡滿盈,故雲‘罪極’。

    于是罪業牽引,則不待世壽終了,乃頓奪其命,‘下入惡道’。

    ‘奪’者強取也,使喪失也。

    頓然斷其壽命,故雲‘頓奪其壽’。

    《嘉祥疏》釋‘頓奪’曰‘滅壽奪算’也。

    又《淨影疏》曰:‘癡故起嗔,共相殘害,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事等。

    ’續雲‘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惡緣。

    随而與之,恣其作罪。

    待其罪極,頓奪令盡。

    将入惡道,受苦無極。

    ’疏謂:世人因愚癡而生嗔心,相殺相害。

    心懷毒惡,唯作妄事。

    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惡之業力,種種惡緣自然相随,恣意作惡。

    待其惡貫滿盈,果報顯現,頓然奪盡其壽命,堕入三惡道。

    所受果報,無有窮極。

    欲出無期,故雲‘無有出期’。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衆惡。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别離,無可樂者。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

    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勿得随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末段普勸,止惡從善,求生極樂。

    ‘若曹’,即‘汝等’。

    ‘熟思計’即常雲之深思熟計。

    ‘愛欲榮華’至‘無可樂者’,《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

    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

    颠倒妄樂,故無可樂者。

    ’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不知是苦。

    智者觀之,唯苦無樂。

    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

    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

    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

    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

    ’蓋謂衆生所樂正是苦因。

    從茲苦因,必生苦果,故雲‘無可樂者’。

     繼勸精進,求生安樂國。

    得生彼國,悉皆‘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明’者明了,‘達’者通達。

    《淨影疏》曰:‘智慧明達,得智勝也。

    功德殊勝,得福勝也。

    ’智福并勝,故勸世人,精勤求生。

    并誡之曰:‘勿得随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虧’者,缺也。

    ‘負’者欠也。

    ‘經’指經教,‘戒’指戒行。

    此處特勸持戒,以戒乃萬行之基也。

    ‘勿得随心’者,《涅槃經》雲:‘常為心師,不為師心。

    ’蓋師心自用,乃行人大失。

    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

    師此妄心,恰是認賊作子。

    煮砂作飯,何能得食。

    何況随心任性,妄作非為者耶!《四十二章經》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與此同旨。

    ‘在人後也’者,落後于他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