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谕策進第三十三

關燈
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随。

    ’與此同旨。

    常雲:‘萬般将不去,唯有業随身’。

    不論貧富,莫不皆然。

    個中憂苦無盡,故雲‘萬端’。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

    有無相通,無得貪惜。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诤,有所恚怒。

    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

    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上勸世人,親眷之間,應當和敬。

    不和成怨。

     ‘敬愛’者,指恭敬與慈愛。

    ‘憎嫉’指憎惡與嫉妒。

    ‘有無相通’者,相通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濟彼之所無。

    ‘言色’,言語與面色。

    ‘違戾’,‘違’者背逆。

    ‘戾’者乖也,狠也。

    《會疏》曰:‘怡聲下氣,言不違戾。

    溫良恭謙,面無颦蹙,是謂常和。

    ’故知‘言色常和’,即經中之‘和顔愛語’也。

     以上勸和,下明不和結成大怨。

    ‘或時心诤’者,‘诤’通作争,《一切經音義》解作訟。

    《會疏》曰:‘人情平時雖無憤恨,違境忽生,不時鬥诤,故雲或時。

    ’一時忽起相鬥與争訟之心。

    故雲‘或時心诤’。

    ‘恚怒’,嗔恚忿怒也。

    乃三毒之一。

    一時嗔心,造成小恨。

    但冤冤相報,無有已時。

    怨憎常會,互相殺害,愈演愈烈。

    故雲‘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如琉璃王為報宿怨,欲盡殺釋種。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間冤報之事,互為禍害。

    既造業因,必結惡果,報應雖不立即顯現于當時,故雲‘雖不臨時’。

    但因果不虛,決當報償于後世,故雲‘應急想破’。

    衆生但知畏果,菩薩則畏因也。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

    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上段勸谕世人,舍惡修善。

     ‘愛欲’指情愛與貪欲。

    實為生死之本。

    愛不重不堕娑婆。

    世人舉體沉溺于愛欲之中,于是死此生彼,流轉無窮。

    縱使眷屬滿堂,于生死之際,生是孤身來,死時獨自去,無人相随,無人能代。

    故雲‘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苦樂自當,無有代者’,複指苦樂之果報,皆是自作自受,亦無有能替代者。

    憬興雲:‘自當,即自受也。

    ’‘善惡變化’者,憬興雲:‘善變化即善趣報。

    惡變化即惡趣報。

    ’《會疏》雲:‘今世雖善果,(所作)業因惡,則來世變招殃過。

    現在雖惡報,所作善則後生化享福報。

    千變萬化,不可具述。

    ’此則‘變化’之又一解也。

    又《嘉祥疏》曰:‘惡因得苦,善因得樂。

    其報易前也。

    ’‘易’者難易之易。

    ‘前’者,進也。

    善惡感報疾速,故雲‘易前’。

    ‘追逐所生’。

    ‘逐’者,追從也。

    謂所生之處,果報追随,相從不舍。

    随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

    ‘道路不同’者,《嘉祥疏》曰:‘作善者,天堂黑報以待之。

    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

    ’因果各異,生處懸殊。

    故臨終分手,竟成永别。

    三途一報曆五千劫,輾轉六趣,何日重逢。

    且重逢亦不相識,故曰‘會見無期’。

    于是世尊哀之,勸醒世人,何不趁此強健之時,‘努力修善’,将欲待至何時耶?人老體衰,難于精修,如《涅槃經》雲:‘迦葉:譬如甘蔗,既被壓已,滓無複味。

    壯年盛色,亦複如是。

    既被老壓,無三種味:一、出家味。

    二、讀誦味,三、坐禅味。

    ’年老者失三種味,故應及時努力,切莫遲延。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兇禍福,競各作之。

    身愚神闇,轉受餘教。

    颠倒相續,無常根本。

    蒙冥抵突,不信經法。

    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迷于嗔恚,貪于财色。

    終不休止,哀哉可傷!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更相瞻視。

    且自見之。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

    兄弟夫婦,更相哭泣。

     本品明此土穢惡,衆生三毒熾盛,造惡可哀。

    初段表貪毒,‘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次段顯嗔毒,‘至成大怨’。

    本段示癡毒;如‘身愚神闇’,‘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

    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

    (此下二段,複分舉貪嗔二毒。

    ) 經義為,世人愚癡,不明何者是善,何者為惡。

    各逞己意,妄加分别。

    于善惡三世因果之恒規,不能生信。

    故雲‘世人善惡,自不能見’。

    既不知因,便不畏果,但圖當時快意,不懼後患無窮。

    縱情恣欲,任意作惡,競造惡因,不顧當來之兇禍,故雲‘吉兇禍福,競各作之’。

    又《嘉祥疏》謂,世人以‘死之祠祭殺生為兇,嫁娶等為吉。

    世人于此二事,競各為之。

    ’蓋吉兇是因,禍福是果。

    殺生祭祀是兇,殺業所感三途之報為禍。

    世人皆以嫁娶為吉。

    但不知因喜慶而殺生,反成兇事,而招當來無窮之禍。

    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惡所招之惡果也。

    ‘身愚神闇’者,《嘉祥疏》曰:‘身造惡故雲身愚,心不信故雲神闇。

    ’又《淨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閉。

    生死善惡,自不能見。

    ’故知愚闇,即是癡毒。

    以愚癡故,心意閉塞,不能正信因果。

    不能信受經法,入于正道。

    對于外道邪說,反易信奉。

    故雲:‘轉受餘教’。

    如是颠倒之見,相續不絕,永溺生死。

    而其根本,正是癡業。

    生死無常,以癡為本。

    故雲‘無常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