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關燈
,究竟了義,力用無量。

    契機達俗,故善契機宜。

    ‘禮義都合’,‘禮義’者,仁義禮智信,世間道德也。

    但此二字不但代表當時古印度之社會道德。

    實泛指後世種種社會各個時代之社會道德與規律。

    所發之願,必須與之相契,始能為當時社會之所容,方能宏揚教義,普利衆生也。

    ‘苞羅表裡’。

    ‘苞’同包。

    ‘羅’者,《嘉祥疏》曰:‘羅之言攝。

    ’故知‘苞羅’即包容含攝之義。

    ‘表’指事相。

    ‘裡’指理體。

    故知‘苞羅表裡’者,即事理雙圓,真俗并照,衆妙齊收,萬類普攝。

    上智下愚,悉得度脫。

    世出世間,融通無礙也。

    ‘過度’者,《吳譯》經題為《過度人道經》,‘過度’表自出生死,亦令人出生死之義。

    ‘解脫’者,解惑業之縛,脫三業之苦。

    《唯識述記》曰:‘解謂離縛,脫謂自在。

    ’又曰:‘言解脫者,體即圓寂。

    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

    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

    ’蓋謂聖衆大願,能令自出生死,并攝一切有情,出離生死,永得解脫,故雲‘過度解脫’。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

    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

    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

    著于無上下。

    洞達無邊際。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

    ’‘自然保守’即宗門所稱之保任。

    任者任運,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也。

    保者念念不異也。

    自然即任運之義,故任運保守即是保任也。

    ‘真’者,即一真法界,真如本性,妙明真心,與本經‘真實之際’中之真字。

    今雲‘真真’者,表非對妄而說之真,蓋為絕待(即絕對)之真。

    乃真中之真也。

    ‘潔’者,無垢,‘白’者,無染。

    即六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亦即百丈禅語:‘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所保任者,正是此無染本淨之絕待真心。

    ‘無上’者,《往生論注》曰:‘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如宗門《寶鏡三昧》曰:‘潛行密用,如愚如魯,隻能相續,名主中主。

    ’此正不堕法身數中。

    毗盧頂上行走,禅宗極則事,淨宗之寂光上上品也。

    以此為志願,故雲‘無上’。

    ‘淨定’者,其心清淨,寂然不動也。

    ‘安樂’者,安然自在,任運常樂也。

    ‘一旦’者,指之某一刹那際。

    因此‘無上’是行不到處,故無行程可計,即無期限可言,隻是在無心三昧中(據高峰禅師語),突然觸著碰著,摸著向上關捩子,刹那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

    故雲‘一旦開達明徹’。

    ‘開’者,心開。

    ‘達’者了達。

    ‘明’者,明白。

    如《信心銘》曰:‘洞然明白。

    ’‘徹’者,透徹,亦指徹悟。

    所悟者何?隻是‘自然中自然相’。

    如《首楞嚴經》狂人迷失本頭,狂走尋覓,是不自然。

    一旦狂歇,歇即菩提,本頭宛在,何等自然。

    又如古德悟時曰:‘原來師姑(比丘尼)是女人做的。

    ’又如:‘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比丘尼是女人,燈即是火,均自然中自然之相也。

    又如未悟者,謂山是山,水是水;悟人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徹悟者則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高峰禅師曰:‘歸來仍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

    ’隻是仍舊,何等自然。

    再者自然相,即自性本然之實相。

    蓋山水、男女、今時、舊時等等,一一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

    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一一皆是清淨本然,一一皆是‘自然中自然相’也。

    ‘根本’者,本體。

    一切諸法之根本自體。

    《大日經》曰:‘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

    ’此正明‘根本’之義。

    又本者本心,即本源之自心。

    又本性,乃固有之性德。

    又‘有根本’之有字,至關切要。

    ‘有’者,如狂人之有本頭。

    決定是有,不從外得。

    傅大士《心王銘》曰:‘水中鹽味,色裡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身内居停。

    面門出入,應物随情。

    自在無礙,所作皆成。

    ’其中‘決定是有’四字,道破諸佛密藏。

    蓋謂人之心王,決定是有,如水中之鹽味,其味确有,但此味之形狀,則不可得。

    又曹山(曹洞宗祖師)曰:‘祗要知有便是。

    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

    ’故此有字,萬不可放過。

    ‘自然之有根本’,此含二義:一者,萬象森羅,體性無二,千波皆水,衆器唯金。

    自然之中,自有本體,此之本體,即是根本。

    二者,不由造作,一念頓悟,故雲自然。

    了知萬法盡在自心。

    頓見真如自性。

    自心自性即是根本。

    故雲‘自然之有根本’。

    《淨名經》曰:‘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豁然即‘一旦開達明徹’。

    還得本心即‘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

    又《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足證曹山‘隻要知有便是’,正是佛佛相傳之心印。

    湛愚老人曰:‘曹山自比六祖,隻是得此壩柄。

    ’ ‘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參’者入也,光光相入也。

    ‘回’者回轉。

    周流不息,變化不拘也。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複常寂常照。

    寂而常照,故從法身流出報化佛身。

    從理體出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