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量微妙相用。
故此自然之根本,自然出生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回轉變化,超逾十方,故雲:‘最勝’。
經中常以寶珠喻自心。
《觀經》曰:‘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
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
一一金色,遍其寶土各作異相。
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色雲。
于十方面,随意變現,施作佛事。
’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
’上之經文深顯光明色相微妙難思,随意變現。
光中有色,色又現相。
珠網等等妙相,隻是一色所顯。
又如佛相具好,好中放光,光複現佛,皆極顯參回之意。
至于‘施作佛事’與攝取十方念佛衆生,正是‘最勝’也。
又參照上引經文中,可見極樂種種依正莊嚴,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現。
此正是《往生論》所雲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故此自然之根本,即彼論中之一法句也。
‘郁單成七寶’。
‘郁單’具雲‘郁單羅究留’或作郁單越、俱盧等。
此其略稱。
乃四大洲中,北方大洲之名。
義為高上作、上勝生、高勝。
《玄應音義》曰:‘此譯言高上作,謂高上于餘方也,亦言勝。
’又雲‘俱盧洲,此雲上勝,亦雲勝生。
’又《起世因本經》謂此洲‘于四天下,此餘三洲,最上最妙最勝彼。
’又《吳譯》作‘郁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
據《華嚴疏鈔十三》雲:‘郁單越,此雲勝生。
以定壽一千歲,衣食自然故。
’彼洲人民毋須耕織勞作,而衣食自然豐足。
《吳譯》‘郁單之自然’意即指此。
本經依《漢譯》作‘郁單成七寶’。
實為《吳譯》二句之合,意謂如彼郁單洲自然豐足出生衣食諸物,而自然出生勝上之七寶。
‘橫攬成萬物’者:‘橫’指空間,‘攬’,撮持、引取之義。
指自然于十方虛空中流現萬物。
‘萬物’者,一切物也。
此萬事萬物,皆生于自然之根本。
如《首楞嚴經》‘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蓋謂萬物悉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也。
至于極樂,亦複如是,乃由于彌陀大願之所成,衆生淨心之所具。
故經中‘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
‘光精明俱出’。
‘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淨,‘出’者出現。
自心本具萬德。
無明垢盡,則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妙相,齊頭并出,故雲‘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
經雲‘光色晃曜,盡極嚴麗’。
又雲‘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也。
‘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者,《會疏》曰:‘所證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下。
豎深橫廣,無有邊際,故名無邊際。
是則佛智所照也。
著,明也。
洞達,證入義也。
’據疏意,首句是所證之理體,即如如也。
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
所謂理體,即‘自然之根本’。
所謂佛智,乃洞達從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
體用一如,理智無二,能所雙泯,絕待圓融,言思莫及。
‘無上下’者,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
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皆顯平等之義。
平等故無上下。
‘著’者,顯著、昭著,即顯露之義。
故《會疏》曰:‘著’者,‘明也’。
此明字下得好。
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也。
所明者即無上下之平等理體,即是心也。
‘洞達’者,‘洞’者,洞然明白也;‘達’者,識心達本也。
窮盡心源,故曰‘洞達’。
《會疏》以證入釋‘洞達’,即此義也。
‘無邊際’者,豎窮上下,橫裹八方,無有邊際,不可窮盡。
佛智所照,亦複如是。
故《會疏》曰:‘是則佛智所照也。
’至于《嘉祥疏》曰:‘證果,無有形色好醜之異。
洞達,是智。
無邊際是真谛境。
’疏意所證果覺,無諸差異,是無上下。
智契真谛境,故無邊際。
與《會疏》同義。
至于《淨影疏》又有一說,疏曰:‘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揀也)上下,同得往生。
故言“著于無上下”也。
若得生彼,神通洞達,無有邊際,故雲“洞達無邊際”耳。
’疏謂上中下三輩皆得往生,故雲無上下。
極樂人民皆神通無邊,故雲無邊際。
三說正宜合參。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橫截于五趣,惡道自閉塞。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随。
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
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此段以前,所說皆極樂聖衆之功德智慧。
此段乃世尊喚醒法會大衆,精勤修習,求生極樂之辭。
前所開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個個現成,本自清淨,能生萬法。
悟則頓契本佛,迷則妄淪生死。
于是世尊悲愍,更垂慈谕。
大衆即知‘是心是佛’,當即精進,‘是心作佛’。
故曰:‘宜各勤精進’雲雲。
‘各’者,不僅當時在會之人,實兼指後世一
故此自然之根本,自然出生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回轉變化,超逾十方,故雲:‘最勝’。
經中常以寶珠喻自心。
《觀經》曰:‘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
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
一一金色,遍其寶土各作異相。
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色雲。
于十方面,随意變現,施作佛事。
’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
’上之經文深顯光明色相微妙難思,随意變現。
光中有色,色又現相。
珠網等等妙相,隻是一色所顯。
又如佛相具好,好中放光,光複現佛,皆極顯參回之意。
至于‘施作佛事’與攝取十方念佛衆生,正是‘最勝’也。
又參照上引經文中,可見極樂種種依正莊嚴,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現。
此正是《往生論》所雲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故此自然之根本,即彼論中之一法句也。
‘郁單成七寶’。
‘郁單’具雲‘郁單羅究留’或作郁單越、俱盧等。
此其略稱。
乃四大洲中,北方大洲之名。
義為高上作、上勝生、高勝。
《玄應音義》曰:‘此譯言高上作,謂高上于餘方也,亦言勝。
’又雲‘俱盧洲,此雲上勝,亦雲勝生。
’又《起世因本經》謂此洲‘于四天下,此餘三洲,最上最妙最勝彼。
’又《吳譯》作‘郁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
據《華嚴疏鈔十三》雲:‘郁單越,此雲勝生。
以定壽一千歲,衣食自然故。
’彼洲人民毋須耕織勞作,而衣食自然豐足。
《吳譯》‘郁單之自然’意即指此。
本經依《漢譯》作‘郁單成七寶’。
實為《吳譯》二句之合,意謂如彼郁單洲自然豐足出生衣食諸物,而自然出生勝上之七寶。
‘橫攬成萬物’者:‘橫’指空間,‘攬’,撮持、引取之義。
指自然于十方虛空中流現萬物。
‘萬物’者,一切物也。
此萬事萬物,皆生于自然之根本。
如《首楞嚴經》‘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蓋謂萬物悉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也。
至于極樂,亦複如是,乃由于彌陀大願之所成,衆生淨心之所具。
故經中‘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
‘光精明俱出’。
‘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淨,‘出’者出現。
自心本具萬德。
無明垢盡,則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妙相,齊頭并出,故雲‘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
經雲‘光色晃曜,盡極嚴麗’。
又雲‘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也。
‘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者,《會疏》曰:‘所證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下。
豎深橫廣,無有邊際,故名無邊際。
是則佛智所照也。
著,明也。
洞達,證入義也。
’據疏意,首句是所證之理體,即如如也。
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
所謂理體,即‘自然之根本’。
所謂佛智,乃洞達從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
體用一如,理智無二,能所雙泯,絕待圓融,言思莫及。
‘無上下’者,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
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皆顯平等之義。
平等故無上下。
‘著’者,顯著、昭著,即顯露之義。
故《會疏》曰:‘著’者,‘明也’。
此明字下得好。
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也。
所明者即無上下之平等理體,即是心也。
‘洞達’者,‘洞’者,洞然明白也;‘達’者,識心達本也。
窮盡心源,故曰‘洞達’。
《會疏》以證入釋‘洞達’,即此義也。
‘無邊際’者,豎窮上下,橫裹八方,無有邊際,不可窮盡。
佛智所照,亦複如是。
故《會疏》曰:‘是則佛智所照也。
’至于《嘉祥疏》曰:‘證果,無有形色好醜之異。
洞達,是智。
無邊際是真谛境。
’疏意所證果覺,無諸差異,是無上下。
智契真谛境,故無邊際。
與《會疏》同義。
至于《淨影疏》又有一說,疏曰:‘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揀也)上下,同得往生。
故言“著于無上下”也。
若得生彼,神通洞達,無有邊際,故雲“洞達無邊際”耳。
’疏謂上中下三輩皆得往生,故雲無上下。
極樂人民皆神通無邊,故雲無邊際。
三說正宜合參。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橫截于五趣,惡道自閉塞。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随。
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
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此段以前,所說皆極樂聖衆之功德智慧。
此段乃世尊喚醒法會大衆,精勤修習,求生極樂之辭。
前所開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個個現成,本自清淨,能生萬法。
悟則頓契本佛,迷則妄淪生死。
于是世尊悲愍,更垂慈谕。
大衆即知‘是心是佛’,當即精進,‘是心作佛’。
故曰:‘宜各勤精進’雲雲。
‘各’者,不僅當時在會之人,實兼指後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