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關燈
事。

    但其内心則精進不已,念念相繼,心心無間,不令刹那失照,故雲‘内獨駛急’。

    ‘容容’者和同之義,不立異也。

    如後漢《左雄傳》曰:‘容容多厚福。

    ’今經‘容容虛空’,指聖衆之心和同于虛空。

    虛空無邊際,故自心無邊際。

    虛空無一物,故自心亦無物。

    虛空以空無故,森羅萬象十方刹土依空而生。

    虛空建立萬物,故自心亦建立萬物。

    ‘無一物’故不落有邊。

    ‘容萬物’則不落空邊。

    無一物而容萬物,雙照空有;容萬物而無一物,則空有俱泯,從容中道。

    故雲‘适得其中’。

    ‘适’者指洽合,‘得’者指契會,‘中’者指中道。

    如《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即生心,生心即無住,中道義也。

    ‘中表相應’。

    ‘中’者内心也,‘表’者表現于外者也。

    菩薩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裡一如,自然相應,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嚴整’也。

     ‘自然嚴整’直至‘無有憂思’為一大段。

    其中菩薩種種妙德,皆因‘适得其中’,而自然成就。

    ‘嚴整’者,嚴肅整齊,指聖衆之威儀,‘檢斂端直’即‘嚴整’之内容。

    ‘檢’者檢束,不使分散。

    ‘斂’者收斂。

    故‘檢斂’即經中‘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收聽攝視,外絕諸緣之意。

    又‘端’者端正。

    ‘直’者,不曲,正直之義。

    故‘端直’者外指身儀之端莊,内指心意之正直。

    是乃身心俱端也。

    ‘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蓋以契會中道,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照破客塵,自然離愛,無有貪染。

    身心自然潔淨。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

    ‘安’者,具靜、定、止、甯、樂、善,無所求為諸義。

    ‘定’者,決定、堅定,無有動搖變易也。

    彼土聖衆所發誓願,自然堅定,無有忽增、忽減、忽過、忽缺之失。

    如經雲‘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正是‘志願安定,無增缺減’之範例。

     ‘求道和正,不誤傾邪’。

    ‘和’者,具調、諧、溫、順、平、睦、合、同、樂、相應諸義。

    ‘正’者,從一,止于一也。

    具是、中、常、止、行無傾邪、方直不曲諸義。

    極樂聖衆和平中正,以求無上之道,故不為傾邪所誤。

    ‘傾’者斜也,側也,傾覆也。

    ‘邪’者,邪惡與邪外也。

    彼土聖衆不為傾斜所誤者,端在‘随經約令,不敢蹉跌,若于繩墨’也。

    ‘約’者,約束也。

    ‘令’者,命令、法律、教令之義。

    ‘蹉’者失足也,跌也。

    ‘跌’者跌倒也。

    ‘繩墨’者,指木工操作時,以墨繩彈畫之黑線,匠人依線施以斧鋸,不敢有毫厘之差。

    極樂聖衆遵行經中教言,若匠人之于繩墨。

    依線施工,不敢稍有違失,故可免于蹉跌,不為傾邪所誤。

    本經《勤修堅持品》曰‘随順我教,當孝于佛’,‘無得為妄,增減經法’,于此同旨。

    蓋‘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世之行人,唯當以聖言量為依止也。

     ‘鹹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

    第二句,曠者空曠。

    其心空廣無有妄念。

    第三句,信心堅定,智慧明了,于世無慮,于法無疑,故無有憂慮之思。

    若約淨宗,則‘曠無他念’者,萬緣放下也。

    ‘鹹為道慕’者,一念單提也。

    ‘無有憂思’者,當念即是也。

    一聲佛号,萬慮齊消。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罄然獨存,何喜何憂。

    故雲‘無有憂思’。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

    含哀慈愍,禮義都合。

    苞羅表裡,過度解脫。

     ‘自然’二字,亦貫全段。

    乃因‘适得其中’而自然如是。

    ‘自然無為’者,不因造作,自然安住于無為法中,此真無為。

    若因造作,則是有為矣。

    ‘虛空’者,指心如太空,開廣無際,離垢無染,不受一塵。

    ‘無立’者,指一法不立。

    ‘淡安’者,‘淡’者,淡泊。

    ‘安’者,甯靜。

    又‘淡安’為水流平滿之貌。

    《文選宋玉賦》雲:‘潰淡安而并入。

    ’水波相繼,相似相續,此喻心離斷常。

    平滿喻平等圓滿。

    ‘無欲’,欲者,《大乘義章》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

    ’又曰:‘于緣欲受,稱欲。

    ’又《俱舍論》雲:‘欲,謂希求所作事業。

    ’據此,則經中‘舍諸愛著’與‘亦無希求、不希求想’等,均‘無欲’也。

    此上三句,顯‘實際理谛,不受一塵’。

    但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故續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等。

    正顯事理無礙、圓融自在之妙義。

    如《德遵普賢品》曰:會中諸大菩薩‘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但諸菩薩‘成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

    正與此處無為、無立、無欲,而‘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圓融一味。

    又《至心精進品》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

    ’故知極樂聖衆,皆師法彌陀,結成大願,精勤修習,住真實慧,以求成就也。

    下雲‘含哀’,大悲心也。

    又‘慈愍’者,大慈心也。

    以大慈悲故,雖明知實無衆生可度,而度生之行願無有窮盡。

    故‘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其所結得之大願,自然契理契機,照真達俗。

    契理照真,故其大願,實相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