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關燈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本品明極樂世界,壽樂無極。

    首顯彼土會衆殊勝,勸谕親近。

    繼明國土微妙,勸谕往生。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上段雙标彼國聖衆及刹土,勸谕往生。

     ‘佛告彌勒’,蓋從此品起,彌勒菩薩最為當機。

    阿難次之。

    第四十六品,佛告彌勒:‘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

    一切諸佛之所稱贊。

    付囑汝等,作大守護。

    ’故知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必尊佛咐囑,宣演本經。

     ‘微妙安樂清淨’者,《會疏》曰:‘莊嚴超絕,故雲微妙。

    無有苦惱,故雲安樂。

    無漏相,實相相故,故雲清淨。

    ’蓋謂極樂一切事相,皆是無漏之妙相。

    又實相無相無不相,故所顯一切皆實相。

    因極樂所現之相是無漏相,實相相,故雲清淨也。

    末二句《淨影疏》曰:‘何不力勵為善求生,名“力為善”。

    “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也。

    ’又《會疏》曰:‘“何不”二字,激勸之辭,即通二義。

    善有二種:一、稱名念佛,是名善本。

    二、廣行諸善,回向得生。

    念通二種:念謂能念,道謂所念。

    道亦有二:一、彌陀本願,是名他力大道。

    不藉自力修善,一超直入,故名自然。

    二、三乘所證道,無為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

    雖互二義,正在初義。

    ’ 《淨影疏》以為善求生,釋‘力為善’。

    以自然往生,為‘念自然’。

    其言簡要。

    其意以行善功德回向淨土,力求往生,名為‘力為善’。

    此說甚好。

    下雲:自然往生,為‘念道之自然’,則所言過簡。

    《會疏》勝之。

    直指稱名念佛,為善之根本,是乃正行也。

    ‘廣行衆善,回向得生’,亦是‘為善’,是乃助行也。

    正助并舉,主次分明,是《會疏》之長也。

    至于‘道之自然’則《會疏》更勝。

    疏舉二義:一、以他力直超為自然。

    二、以無為無作為自然。

    而以初義為主。

    此說極好。

    蓋淨宗之妙,正如《要解》所雲:‘從事持達理持。

    ’但當老實念去,則‘無為無作’等等,自然在其中矣。

     以上二疏之說均專就《魏譯》,(‘念道之自然’以前之文句,獨見《魏譯》),但漢吳兩譯于此下更有大段經文,廣述彼土菩薩功德與刹土之自然最勝。

    本經采入,會成此品。

    于是本品經中于‘念道之自然’下,八見‘自然’二字,如‘自然嚴整’、‘自然無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自然所牽随’。

    可證‘自然’二字,實具要義。

    此‘自然’二字,非外道所謂無因之自然。

    蓋法爾如是,名為自然也。

    蓋‘自’者自性。

    ‘然’者,《楞嚴經》中‘清淨本然’。

    可見自然實含自性本然之義。

    自性之本然,即是真如、實相。

    如是‘念道之自然’即持名念佛。

    亦即念實相。

    如《彌陀要解》曰:‘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是故《會疏》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

    複以他力法門,一超直入為自然,并指為道中之正旨。

    與《要解》之說,辭異而旨同。

    依信願持名,他力大道,即得往生極樂。

    持名即是念實相。

    一超直入妙莊嚴路。

    如是之道,法爾自然。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

    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

    外若遲緩,内獨駛急。

    容容虛空,适得其中。

    中表相應,自然嚴整,檢斂端直。

    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

    求道和正,不誤傾邪。

    随經約令,不敢蹉跌,若于繩墨。

    鹹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上文顯極樂會衆殊勝功德。

    ‘出入供養’,見漢吳兩譯,原文中尚有‘俱相随飛行,翻輩出入,供養無極。

    ’蓋指極樂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等也。

    其飛行十方,普興供養,是修福也。

    ‘觀經行道’,是修慧也。

    彼土聖衆,于此福慧二種莊嚴,悉皆‘喜樂’而願‘久習’。

    下雲‘才猛’者,即《法藏因地品》中‘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之義。

    才能勇猛者,因智慧故,故‘才猛智慧’意即慧根猛利,才能超世也。

    ‘心不中回’,‘回’者退也。

    ‘中回’者中途退轉也。

    所以退轉者,信念不堅,遇緣則退矣。

    極樂聖衆,智慧猛利,斷疑生信,堅固不動,如金剛山,故‘心不中回’一往直前也。

    ‘意無懈時’。

    ‘懈’者怠也。

    懈怠之因,願不深故。

    願不深切,行持無力。

    故時勤時懈,常自放逸。

    但極樂聖衆,深達至理,信深願切,故勇猛精進無有懈時也。

    ‘遲緩’,‘遲’者,遲徐、安徐之義。

    ‘緩’者,寬緩之義。

    故‘遲緩’者即安閑沉穩而不緊張急燥也。

    ‘駛急’。

    ‘駛’者疾速。

    ‘急’者緊急、急速。

    ‘外若遲緩,内獨駛急’者,指其表現于外者,寬緩安閑,渾若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