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本品續前,同明極樂菩薩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實功德,三、蒙佛贊歎。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雨甘露法,潤衆生故。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如淨蓮華,離染污故。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如鐵圍山,衆魔外道不能動故。
一、乃以諸喻,谕極樂菩薩二利之德行。
首以大海,喻菩薩智慧之宏深。
‘宏’即廣大。
如《華嚴》雲:‘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繼以須彌,譬菩薩菩提之高妙。
須彌山乃一世界之中心,譯為妙高山。
《慧琳音義》曰:‘唐雲妙高山。
四寶所成,故曰妙。
出過衆山,曰高。
或雲妙光山,以四色寶,光明各異照世故。
’又雲安明山者,‘明’具妙光義,複含清淨無垢義。
安者,定也,不動也。
故《宋譯》雲:‘堅固不動,如須彌山。
’今以此為喻者,以須彌乃四寶所成,表菩薩之菩提,乃萬德之所莊嚴。
山之妙高喻此菩提,更無有上。
山之妙光喻其慧光,常照世間。
山之安明,‘安’顯妙定,如如不動。
‘明’喻潔淨,如寶無垢。
‘威光’者,威德之光。
此光即智慧之光。
《魏譯》作‘慧光明淨,超逾日月’。
《會疏》雲:‘超逾日月者,日月有虧盈,慧光不然。
日月有出沒,慧光常明。
日月不照心内,慧光能照。
日月不周,慧光周遍故。
’故雲‘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雪山’,即大雪山。
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積雪,故名雪山。
雪山潔白,以喻戒德與定淨。
憬興雲:‘定淨滿德,如雪山也。
’又《會疏》曰:‘以戒德喻雪山。
戒德清淨,如大雪山。
常潔白,能照衆生,令清涼故。
’又《淨影疏》雲:‘雪山顯其定淨。
諸德皆淨,名等一淨。
’等者平等,一者一如,淨者本淨。
其心本淨,故潔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動;其心平等,故三無差别,一色純白。
‘忍辱如地’是以大地喻平等忍辱。
平等即離諸分别。
《往生論注》釋心業無分别雲:‘如地負荷,無輕重之殊。
’大地載物,重者輕者,同一負荷,無所揀擇,無有分别。
以喻菩薩忍辱之德,遠離一切彼我、恩怨、違順之别。
‘清淨如水’,菩薩清淨,猶如淨水,能洗除種種塵勞垢染,故雲‘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火喻智慧,薪表煩惱。
菩薩智慧猛利,熾盛如火,斷除煩惱,如火燒薪。
‘不著如風’。
風性流行,一切無住,亦無執著。
以無著故,行諸世界,自在無礙,如風行空。
‘法音雷震’。
經雲‘佛語梵雷震’。
雷音遠聞,震驚世間,以喻法音,能覺群迷。
‘覺未覺’者,使未覺之凡夫得以覺醒也。
‘雨甘露法’,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
甘露使人起死回生,佛之教法,能令衆生,永斷生死,得大涅槃。
故曰甘露法。
‘雨’者,如天降雨,普潤三根,故雲‘潤衆生’。
《法華經》曰:‘我為世尊,無能及者。
安穩衆生,故現于世。
為大衆說,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解脫涅槃。
’又《佛地論》曰:‘如來聖教,于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
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
’上之經論顯‘雨甘露法,潤衆生故’之意。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是以虛空,喻菩薩之平等大慈。
如虛空之寬廣無際,故曰‘曠’,以喻慈心廣大,虛空無著。
如《魏譯》曰:‘猶如虛空,于一切有,無有著故。
’《行事鈔資持記》曰:‘無所著者,離塵染故。
’故以虛空之無著,表慈心之平等。
‘如淨蓮華’。
蓮華出污泥而不染,蓮生泥中,表不舍衆生。
出水花開,以喻菩薩離垢清淨,故曰‘離染污故’。
‘如尼拘樹’。
尼拘乃梵語,是樹名,中國無此樹,譯作無節樹、縱廣樹。
《慧琳音義十五》曰:‘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餘,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唐國無此樹。
’又《罪福報應經》曰:‘尼拘阤樹,高二十裡,枝布分圓,覆六十裡。
其樹上子數萬斛。
’又《阿惟越緻遮經》曰:‘能蔭五百車。
’故雲‘覆蔭大故’。
此喻菩薩于諸衆生廣作庇蔭。
‘如金剛杵’。
金剛杵,梵語伐折羅,原為印度兵器,密宗用為法器,表堅利之智慧。
《大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雨甘露法,潤衆生故。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如淨蓮華,離染污故。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如鐵圍山,衆魔外道不能動故。
一、乃以諸喻,谕極樂菩薩二利之德行。
首以大海,喻菩薩智慧之宏深。
‘宏’即廣大。
如《華嚴》雲:‘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繼以須彌,譬菩薩菩提之高妙。
須彌山乃一世界之中心,譯為妙高山。
《慧琳音義》曰:‘唐雲妙高山。
四寶所成,故曰妙。
出過衆山,曰高。
或雲妙光山,以四色寶,光明各異照世故。
’又雲安明山者,‘明’具妙光義,複含清淨無垢義。
安者,定也,不動也。
故《宋譯》雲:‘堅固不動,如須彌山。
’今以此為喻者,以須彌乃四寶所成,表菩薩之菩提,乃萬德之所莊嚴。
山之妙高喻此菩提,更無有上。
山之妙光喻其慧光,常照世間。
山之安明,‘安’顯妙定,如如不動。
‘明’喻潔淨,如寶無垢。
‘威光’者,威德之光。
此光即智慧之光。
《魏譯》作‘慧光明淨,超逾日月’。
《會疏》雲:‘超逾日月者,日月有虧盈,慧光不然。
日月有出沒,慧光常明。
日月不照心内,慧光能照。
日月不周,慧光周遍故。
’故雲‘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雪山’,即大雪山。
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積雪,故名雪山。
雪山潔白,以喻戒德與定淨。
憬興雲:‘定淨滿德,如雪山也。
’又《會疏》曰:‘以戒德喻雪山。
戒德清淨,如大雪山。
常潔白,能照衆生,令清涼故。
’又《淨影疏》雲:‘雪山顯其定淨。
諸德皆淨,名等一淨。
’等者平等,一者一如,淨者本淨。
其心本淨,故潔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動;其心平等,故三無差别,一色純白。
‘忍辱如地’是以大地喻平等忍辱。
平等即離諸分别。
《往生論注》釋心業無分别雲:‘如地負荷,無輕重之殊。
’大地載物,重者輕者,同一負荷,無所揀擇,無有分别。
以喻菩薩忍辱之德,遠離一切彼我、恩怨、違順之别。
‘清淨如水’,菩薩清淨,猶如淨水,能洗除種種塵勞垢染,故雲‘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火喻智慧,薪表煩惱。
菩薩智慧猛利,熾盛如火,斷除煩惱,如火燒薪。
‘不著如風’。
風性流行,一切無住,亦無執著。
以無著故,行諸世界,自在無礙,如風行空。
‘法音雷震’。
經雲‘佛語梵雷震’。
雷音遠聞,震驚世間,以喻法音,能覺群迷。
‘覺未覺’者,使未覺之凡夫得以覺醒也。
‘雨甘露法’,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
甘露使人起死回生,佛之教法,能令衆生,永斷生死,得大涅槃。
故曰甘露法。
‘雨’者,如天降雨,普潤三根,故雲‘潤衆生’。
《法華經》曰:‘我為世尊,無能及者。
安穩衆生,故現于世。
為大衆說,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解脫涅槃。
’又《佛地論》曰:‘如來聖教,于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
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
’上之經論顯‘雨甘露法,潤衆生故’之意。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是以虛空,喻菩薩之平等大慈。
如虛空之寬廣無際,故曰‘曠’,以喻慈心廣大,虛空無著。
如《魏譯》曰:‘猶如虛空,于一切有,無有著故。
’《行事鈔資持記》曰:‘無所著者,離塵染故。
’故以虛空之無著,表慈心之平等。
‘如淨蓮華’。
蓮華出污泥而不染,蓮生泥中,表不舍衆生。
出水花開,以喻菩薩離垢清淨,故曰‘離染污故’。
‘如尼拘樹’。
尼拘乃梵語,是樹名,中國無此樹,譯作無節樹、縱廣樹。
《慧琳音義十五》曰:‘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餘,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唐國無此樹。
’又《罪福報應經》曰:‘尼拘阤樹,高二十裡,枝布分圓,覆六十裡。
其樹上子數萬斛。
’又《阿惟越緻遮經》曰:‘能蔭五百車。
’故雲‘覆蔭大故’。
此喻菩薩于諸衆生廣作庇蔭。
‘如金剛杵’。
金剛杵,梵語伐折羅,原為印度兵器,密宗用為法器,表堅利之智慧。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