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日經疏一》曰:‘伐折羅如來金剛智印。
’又雲:‘譬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今此諸執金剛亦複如是。
’又《仁王經念誦儀軌上》曰:‘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
’又《諸部要目》曰:‘不持金剛杵念誦,無由得成就。
金剛杵者,菩提心義。
能壞斷常二邊,契中道。
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
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攫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
便證十地。
’故知金剛杵表金剛正智,能退魔軍,斷煩惱,得成就。
是即經中‘破邪執’之義。
此以金剛杵喻諸菩薩金剛般若之妙智,能破除一切不正之情執。
‘如鐵圍山’。
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外有八山八海,其最外圍之山,名曰鐵圍山,又名金剛圍山。
其鐵性堅固,故雲金剛。
金剛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故以喻不壞德。
‘衆魔外道’,皆不能壞。
‘衆魔’見第十一品‘魔惱’注。
‘外道’者,于佛教之外立道者,行于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
《資持記》雲:‘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
’《天台淨名疏》雲:‘法外妄解,斯稱外道。
’又《圓覺經集注》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又《俱舍玄義》雲:‘學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覺,稱為外道。
’又《大莊嚴法門經》曰:‘文殊師利問金色女,誰是外道。
女言:“于他邪說,随順忍受,是名外道。
”’外道種類多少,諸經不一。
《大日經》有卅種;《涅槃經》等有九十五種。
《華嚴經》與《大智度論》則為九十六種,蓋因以大斥小,所謂九十六種者,其中一種乃聲聞道。
《百論》雲:‘順聲聞道者,皆悉是邪。
’聲聞雖屬如來正教,但是權法,故亦與餘九十五種外道并列,而稱九十六種。
此以金剛杵喻菩薩智慧堅固,一切魔外,不能動搖。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戒若琉璃,内外明潔。
其所言說,令衆悅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闇。
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引導群生,舍諸愛著。
永離三垢,遊戲神通。
二、上以喻明,此下正說彼土菩薩真實功德。
上文顯菩薩自覺覺他,宏法利生之德。
‘正直’者:正者不邪,直者不曲。
《淨名經》曰:‘直心是道場。
’《往生論注》雲:‘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衆生心。
’又《法華經方便品》曰:‘于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又《法華文句》釋曰:‘五乘是曲而非直,通(教)别(教)傍偏而非正。
今皆舍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
’按五乘之分有多種,至于《文句》所指之五乘,為人、天、聲聞、緣覺及菩薩乘。
通教别教是偏,人天等五乘為曲。
故正直之一道,唯是圓教之一乘。
故‘其心正直’者表菩薩之心,遠離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圓法,方廣平正,其疾如風之大白牛車也。
‘善巧’者,《佛地論》曰:‘稱順機宜,故名善巧。
’又《文句》曰:‘顯善權方便,明觀行精微。
’上句明覺他,善能觀機逗教,行權方便。
下句明自覺,于觀行善入精微。
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随機應緣,故曰‘善巧’。
又《華嚴經》明十種善巧智:(一)了達佛法甚深善巧智。
(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
(三)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
(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六)悟解無差别佛法善巧智。
(七)莊嚴佛法善巧智。
(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十)無邊佛法無差别善巧智。
故知十種善巧智,皆源于深入精微,徹盡心源,從根本智而差别智,故能了達出生、宣說、證入等等諸善巧智也。
‘決定’,事之定而無移改者也。
又《勝鬘寶窟》曰:‘決定謂信也。
’故善巧者随機應緣也。
決定者真實不變也。
‘善巧決定’者,随緣善巧,悉皆真實也。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者,上句覺他,下句自覺。
《淨影疏》曰:‘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
’‘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
’又《會疏》曰:‘菩薩求法為利他故,所得法必為他說。
為一切衆生,經無量劫而無疲倦。
’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
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
《梵網經》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
’故曰‘戒若琉璃’。
‘内外明潔’。
内者指心意,意業清淨,起心動念,悉離垢染。
外者威儀具足,德形于外,内外悉潔,故其言說令衆心悅誠服,故曰‘其
’又雲:‘譬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今此諸執金剛亦複如是。
’又《仁王經念誦儀軌上》曰:‘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
’又《諸部要目》曰:‘不持金剛杵念誦,無由得成就。
金剛杵者,菩提心義。
能壞斷常二邊,契中道。
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
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攫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
便證十地。
’故知金剛杵表金剛正智,能退魔軍,斷煩惱,得成就。
是即經中‘破邪執’之義。
此以金剛杵喻諸菩薩金剛般若之妙智,能破除一切不正之情執。
‘如鐵圍山’。
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外有八山八海,其最外圍之山,名曰鐵圍山,又名金剛圍山。
其鐵性堅固,故雲金剛。
金剛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故以喻不壞德。
‘衆魔外道’,皆不能壞。
‘衆魔’見第十一品‘魔惱’注。
‘外道’者,于佛教之外立道者,行于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
《資持記》雲:‘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
’《天台淨名疏》雲:‘法外妄解,斯稱外道。
’又《圓覺經集注》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又《俱舍玄義》雲:‘學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覺,稱為外道。
’又《大莊嚴法門經》曰:‘文殊師利問金色女,誰是外道。
女言:“于他邪說,随順忍受,是名外道。
”’外道種類多少,諸經不一。
《大日經》有卅種;《涅槃經》等有九十五種。
《華嚴經》與《大智度論》則為九十六種,蓋因以大斥小,所謂九十六種者,其中一種乃聲聞道。
《百論》雲:‘順聲聞道者,皆悉是邪。
’聲聞雖屬如來正教,但是權法,故亦與餘九十五種外道并列,而稱九十六種。
此以金剛杵喻菩薩智慧堅固,一切魔外,不能動搖。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戒若琉璃,内外明潔。
其所言說,令衆悅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闇。
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引導群生,舍諸愛著。
永離三垢,遊戲神通。
二、上以喻明,此下正說彼土菩薩真實功德。
上文顯菩薩自覺覺他,宏法利生之德。
‘正直’者:正者不邪,直者不曲。
《淨名經》曰:‘直心是道場。
’《往生論注》雲:‘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衆生心。
’又《法華經方便品》曰:‘于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又《法華文句》釋曰:‘五乘是曲而非直,通(教)别(教)傍偏而非正。
今皆舍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
’按五乘之分有多種,至于《文句》所指之五乘,為人、天、聲聞、緣覺及菩薩乘。
通教别教是偏,人天等五乘為曲。
故正直之一道,唯是圓教之一乘。
故‘其心正直’者表菩薩之心,遠離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圓法,方廣平正,其疾如風之大白牛車也。
‘善巧’者,《佛地論》曰:‘稱順機宜,故名善巧。
’又《文句》曰:‘顯善權方便,明觀行精微。
’上句明覺他,善能觀機逗教,行權方便。
下句明自覺,于觀行善入精微。
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随機應緣,故曰‘善巧’。
又《華嚴經》明十種善巧智:(一)了達佛法甚深善巧智。
(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
(三)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
(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六)悟解無差别佛法善巧智。
(七)莊嚴佛法善巧智。
(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十)無邊佛法無差别善巧智。
故知十種善巧智,皆源于深入精微,徹盡心源,從根本智而差别智,故能了達出生、宣說、證入等等諸善巧智也。
‘決定’,事之定而無移改者也。
又《勝鬘寶窟》曰:‘決定謂信也。
’故善巧者随機應緣也。
決定者真實不變也。
‘善巧決定’者,随緣善巧,悉皆真實也。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者,上句覺他,下句自覺。
《淨影疏》曰:‘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
’‘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
’又《會疏》曰:‘菩薩求法為利他故,所得法必為他說。
為一切衆生,經無量劫而無疲倦。
’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
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
《梵網經》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
’故曰‘戒若琉璃’。
‘内外明潔’。
内者指心意,意業清淨,起心動念,悉離垢染。
外者威儀具足,德形于外,内外悉潔,故其言說令衆心悅誠服,故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