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關燈
所言說,令衆悅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

    《會疏》曰:‘法音高響,猶如鼓聲。

    威德摧邪,猶如勝幢。

    慧日照迷,猶如杲日。

    ’疏意為:‘法鼓’喻菩薩法音,醒衆遠聞。

    ‘法幢’喻菩薩威德,摧破邪惡。

    如嘉祥師曰:‘建幢是戰勝之相,譬說法降魔得勝也。

    ’‘慧日’喻菩薩智慧,照破癡闇,以醒群迷。

    又《淨影疏》以聞思修三慧明此三喻。

    疏曰:‘言擊法鼓,喻聞慧法。

    鼓聲遠被,名擊法鼓。

    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義稱建,義出名幢。

    (指建立法義,彰顯于衆,為‘建法幢’。

    )言曜慧日,除癡闇者,說修慧法,開衆生也。

    ’。

    ‘癡闇’即無明之闇惑。

    《華嚴經二》曰:‘如來智慧無邊緣,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衆生癡闇心。

    ’,是即慧日‘破癡闇’之義。

     ‘淳淨溫和’。

    ‘淳’者純也,好也。

    ‘淨’者,清潔也。

    ‘淳淨’指内心之清湛離垢。

    ‘溫’者,良也,善也,和也。

    ‘和’者,平和。

    ‘溫和’指儀态之溫良和美。

    ‘寂定明察’。

    ‘寂定’者,實際之理體。

    ‘明察’者,智慧之照用。

    《宗鏡錄》曰:‘以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寂定如鏡之體。

    明察如鏡之用。

    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

    ‘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

     ‘為大導師’,《淨影疏》曰:‘以慧開人,名為導師。

    ’《會疏》曰:‘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導師。

    ’能如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最極圓頓之法,普利九界衆生,故曰大導師。

    ‘調伏自他’者,‘調’者,調和、調理、調順,調其心也。

    ‘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

    《金剛經》曰:‘當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

    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

    降伏非心,是‘伏’字義。

    為大導師者,必于自心他心悉能調伏。

    自身入道,亦普令衆生入道;自心大覺,亦廣令衆生入于覺道也。

    故下續雲‘引導群生,舍諸愛著’。

    ‘著’者,執著、染著。

    ‘愛’者,貪愛、喜愛、恩愛。

    古雲‘愛不重不堕娑婆’。

    衆生染執難舍,菩薩妙德能令永離,故雲‘永離三垢’(‘三垢’者貪嗔癡也)。

    複令衆生遊戲于神通之中,‘遊’者如水之流行,‘戲’者安逸閑在也。

    蓋表任運于神通之中,自在無礙。

    故曰‘遊戲神通’。

     上文大意為: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

    複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

    菩薩戒德清淨,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

    于是則大鳴法鼓,高建法幢,大放慧光,廣宏妙法,破除衆生無明癡暗。

    菩薩内心純淨,儀态溫和,得乎中而形于外,表裡一如也。

    菩薩‘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時也。

    故于衆生,為大導師,自覺覺他。

    普令衆生悉皆除惡生善,順于佛法,降伏非心,舍諸愛著,永斷三毒;開顯本性,安住神通,自在無礙。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

    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

    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上段更廣明菩薩真實功德。

     ‘因緣’《魏譯》作‘因力,緣力’。

    《淨影疏》曰:‘因力緣力,為第一門。

    起修所依。

    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為因力。

    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為緣力。

    ’望西雲:‘宿世善根謂之因力。

    親近知識謂之緣力。

    因緣和合能起行故。

    ’上兩說相同。

    但《會疏》稍異于是。

    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

    能貫十方三世,令衆魔大懾怖故。

    緣力者,廣求知識,大聚諸善。

    此緣有轉凡入聖大威力故。

    ’ 兩說文異而實無違。

    淨影以過去之善為今之因,《會疏》則以今之菩提心為成佛之因。

    實則若無過去多生善行,則不能發起今日之菩提心。

    若不發菩提心,則無成佛之因,故兩說可互補。

    此兩說中,《會疏》于本經較親。

    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也。

    ‘願力’者,淨影雲:‘起行之願,名為願力。

    ’望西雲:‘求菩提心,謂之願力。

    ’又《會疏》曰:‘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故。

    ’綜上三說,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衆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并随願起行,是名願力。

    有願而無行,是名虛願,則無力矣。

    如是因緣和合,複具願力,則自然‘出生善根’。

    ‘善根’者,羅什大師曰:‘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又《毗婆沙論》曰:‘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

    一切善法從此三生。

    ’是故善能生妙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