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複生餘善,故名善根。
《彌陀要解》雲:‘菩提正道,名善根。
即親因。
’菩提正道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
此即成就菩提之親因。
因者,種子也。
乃成就菩提果之種子,故名‘善根’。
又《大悲經》曰:‘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故知善根是親因。
從因得果,果具種子,複作勝因。
如是輾轉,善根無盡。
是故菩薩具足如下種種妙德。
‘摧伏一切魔軍’。
‘摧伏’指破除與降伏。
‘魔’者,(見前注)。
又《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難作對。
魔之軍衆稱為魔軍。
‘尊重奉事諸佛’,本經第四十一品,謂往生邊地者,‘于蓮華中,不得出現’,‘于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
’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見佛與事佛也。
今諸菩薩能奉事諸佛,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為世明燈’。
‘明燈’喻菩薩智慧,照破衆生迷暗,令衆生開解正道。
《淨影疏》雲:‘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
’此處物字即指衆生也。
自具智慧,故如燈。
燈光照射,能顯衆色,喻令衆生開發信解。
故雲‘為世明燈’。
又《會疏》曰:‘照世間迷暗,故雲為世燈明。
’蓋謂菩薩能照破世間癡迷與昏暗,故如明燈也。
‘福田’。
‘田’者田地,以生長為義。
于具德者造福,則得福報。
種福得福果,是名種福田。
應供之人,名為福田。
《探玄記》曰:‘生我福故,名福田。
’又《優婆塞戒經》明三福田:(一)報恩福田,父母師長也。
(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三寶也。
(三)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也。
供養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
今經雲‘最勝福田’,表諸菩薩于種種福田中,最為殊勝故。
《淨影疏》雲:‘能生物善,名勝福田。
’以能令衆生,出生善根,故名為勝福田。
因從善根複可生長無量諸福之果與善因也。
至于‘為世明燈,最勝福田’兩句,應與下文‘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作一氣讀,其義自見。
‘殊勝吉祥’,文殊大士聖号之涵義也。
文殊即文殊師利。
文殊可譯為勝、妙、第一。
師利可譯為德、吉祥等。
《大日經》稱文殊為妙吉祥。
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師,故殊勝吉祥。
今極樂諸菩薩,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見自性。
故為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
又‘赫奕’,‘赫’者明也,‘奕’者盛也。
‘雄猛’者,《法華經授記品》曰:‘大雄猛世尊。
’世尊斷盡一切煩惱,大雄不怯,勇猛精進,故曰雄猛。
《淨影疏》雲:‘佛于世間,最為雄猛。
’‘無畏’者,于大衆中說法無所畏懼之德。
又《大乘義章》曰:‘化心不怯,名為無畏。
’于化度衆生,無有怯懦之心,名為無畏也。
‘相好’卅二相、八十随形好也。
故知‘赫奕’者,表菩薩威光明盛也。
‘歡喜’表内心自在,形容和悅也。
‘雄猛無畏’則既表菩薩之實德,勇猛精進,說法無畏。
複顯儀容,威神無比,大雄不怯。
至于‘相好’則專指身色。
下曰:‘功德辯才’,表菩薩具種種其它功德,與種種無礙之辯才。
‘具足莊嚴’則為總結以上之贊語。
如來以福德智慧莊嚴其身。
此諸菩薩具足智福之莊嚴,超逾一切世間。
此乃極贊菩薩之真實功德,至為希有也。
常為諸佛所共稱贊。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
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三、諸佛共贊,表諸佛為作證明,同聲稱贊,正顯大士德深。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不生不滅’者,如《涅槳經》曰:‘涅言不生,槃言不滅。
不生不滅,名大涅槃。
’又《維摩經》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
’小乘依有餘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趨于偏空。
大乘則從空入假,于有為之事相上,顯不生不滅之理。
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故能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日涉萬緣,一心空寂。
乃能于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而仍安住于不生不滅諸三昧中,不失定意。
‘行遍道場’,于道場正行,無所缺少也。
‘遠二乘境’者,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
又《十住毗婆沙論》曰:‘若随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
若随于地獄,不生如是畏。
若随二乘地,則為大怖畏。
’是故菩薩‘遠二乘境’。
‘阿難’下,世尊總結極樂菩薩,真實功德,說不能盡。
《彌陀要解》雲:‘菩提正道,名善根。
即親因。
’菩提正道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
此即成就菩提之親因。
因者,種子也。
乃成就菩提果之種子,故名‘善根’。
又《大悲經》曰:‘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故知善根是親因。
從因得果,果具種子,複作勝因。
如是輾轉,善根無盡。
是故菩薩具足如下種種妙德。
‘摧伏一切魔軍’。
‘摧伏’指破除與降伏。
‘魔’者,(見前注)。
又《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難作對。
魔之軍衆稱為魔軍。
‘尊重奉事諸佛’,本經第四十一品,謂往生邊地者,‘于蓮華中,不得出現’,‘于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
’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見佛與事佛也。
今諸菩薩能奉事諸佛,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為世明燈’。
‘明燈’喻菩薩智慧,照破衆生迷暗,令衆生開解正道。
《淨影疏》雲:‘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
’此處物字即指衆生也。
自具智慧,故如燈。
燈光照射,能顯衆色,喻令衆生開發信解。
故雲‘為世明燈’。
又《會疏》曰:‘照世間迷暗,故雲為世燈明。
’蓋謂菩薩能照破世間癡迷與昏暗,故如明燈也。
‘福田’。
‘田’者田地,以生長為義。
于具德者造福,則得福報。
種福得福果,是名種福田。
應供之人,名為福田。
《探玄記》曰:‘生我福故,名福田。
’又《優婆塞戒經》明三福田:(一)報恩福田,父母師長也。
(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三寶也。
(三)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也。
供養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
今經雲‘最勝福田’,表諸菩薩于種種福田中,最為殊勝故。
《淨影疏》雲:‘能生物善,名勝福田。
’以能令衆生,出生善根,故名為勝福田。
因從善根複可生長無量諸福之果與善因也。
至于‘為世明燈,最勝福田’兩句,應與下文‘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作一氣讀,其義自見。
‘殊勝吉祥’,文殊大士聖号之涵義也。
文殊即文殊師利。
文殊可譯為勝、妙、第一。
師利可譯為德、吉祥等。
《大日經》稱文殊為妙吉祥。
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師,故殊勝吉祥。
今極樂諸菩薩,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見自性。
故為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
又‘赫奕’,‘赫’者明也,‘奕’者盛也。
‘雄猛’者,《法華經授記品》曰:‘大雄猛世尊。
’世尊斷盡一切煩惱,大雄不怯,勇猛精進,故曰雄猛。
《淨影疏》雲:‘佛于世間,最為雄猛。
’‘無畏’者,于大衆中說法無所畏懼之德。
又《大乘義章》曰:‘化心不怯,名為無畏。
’于化度衆生,無有怯懦之心,名為無畏也。
‘相好’卅二相、八十随形好也。
故知‘赫奕’者,表菩薩威光明盛也。
‘歡喜’表内心自在,形容和悅也。
‘雄猛無畏’則既表菩薩之實德,勇猛精進,說法無畏。
複顯儀容,威神無比,大雄不怯。
至于‘相好’則專指身色。
下曰:‘功德辯才’,表菩薩具種種其它功德,與種種無礙之辯才。
‘具足莊嚴’則為總結以上之贊語。
如來以福德智慧莊嚴其身。
此諸菩薩具足智福之莊嚴,超逾一切世間。
此乃極贊菩薩之真實功德,至為希有也。
常為諸佛所共稱贊。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
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三、諸佛共贊,表諸佛為作證明,同聲稱贊,正顯大士德深。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不生不滅’者,如《涅槳經》曰:‘涅言不生,槃言不滅。
不生不滅,名大涅槃。
’又《維摩經》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
’小乘依有餘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趨于偏空。
大乘則從空入假,于有為之事相上,顯不生不滅之理。
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故能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日涉萬緣,一心空寂。
乃能于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而仍安住于不生不滅諸三昧中,不失定意。
‘行遍道場’,于道場正行,無所缺少也。
‘遠二乘境’者,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
又《十住毗婆沙論》曰:‘若随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
若随于地獄,不生如是畏。
若随二乘地,則為大怖畏。
’是故菩薩‘遠二乘境’。
‘阿難’下,世尊總結極樂菩薩,真實功德,說不能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