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修持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悉皆空寂’。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生身’。
可指分段生死之身,與變易生死之身。
(此處則指菩薩變易生死之身。
)又生身者乃二餘之一。
‘二餘’者,生身之苦報與煩惱之殘餘。
生身是苦果,煩惱是惑因。
此二俱盡,謂之‘二餘俱盡’。
如《會疏》曰:‘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正是苦谛。
煩惱、見思等惑,正是集谛。
“二餘”者,即苦集餘殘也。
菩薩能斷正使,及以習氣,無有餘殘。
出過三界,離父母生身,有漏果縛悉斷盡,故雲“俱盡”也。
’又憬興曰:‘生身,在報。
煩惱,苦因。
因果二餘,皆已盡故。
’又《淨影疏》曰:‘生身,苦報。
煩惱,惑因。
此二殘餘,皆悉滅盡。
’故雲‘二餘俱盡’。
‘究竟一乘’。
‘一乘’者,成佛唯一之至道,最極圓頓之教法。
乘為車乘,以喻佛之教法。
教法可載運行人登于涅槃彼岸,故名為乘。
《勝鬘寶窟上》雲:‘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
運用自在,目之為乘。
’又《勝鬘經》曰:‘一乘即是第一義乘。
’又憬興曰:‘一乘者,即智雖有三,其極無二,故雲一乘。
’《法華經》專說一乘之理,該經《方便品》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又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又《淨影疏》曰:‘乘是行用。
行能運通,故名為乘。
随化多乘,就實不殊,是以言一。
于此一乘,窮名究竟。
’按此疏意,窮盡此一佛乘之理,謂之‘究竟一乘’。
蓋極樂諸大菩薩,悲誓宏深,雖居極樂,但為哀憫衆生,故仍示現于三界生死之中。
住平等慧,精勤修習。
故經雲‘于三界中,平等勤修’。
究竟了達實相一乘之理,得至涅槃彼岸。
故雲‘至于彼岸’。
《會疏》曰:‘彼岸,涅槃妙果也。
’《淨影疏》曰:‘至于彼岸,涅槃果極。
’涅槃果極者,指涅槃之極果,即至高無上之果覺,究竟成佛也。
‘決斷疑網’,此有異釋。
《淨影疏》曰:‘除妄顯真,名斷疑網。
’《會疏》同之。
疏曰:‘斷除疑網,智惠(同慧)自生。
’其意皆偏于斷自疑網。
但《嘉祥疏》曰:‘決斷疑網者,能斷衆生疑。
’兩者雖異,但亦無違。
因能除衆生疑者,首自身無疑。
又自身既斷疑網,真智自生,必起大行,普令衆生斷疑證真。
故知經文,實兼二義。
‘證無所得’。
‘無所得’又雲‘無所有’,即空慧也,即無分别智也。
體無相之真理,自心無所執著,無諸分别,是曰‘無所得’。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
’《智度論》曰:‘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
’又《涅槃經》曰:‘無所得者,則名為慧。
有所得者,名為無明。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輪。
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
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涅槃》之說,真究竟了義之語也。
又‘證無所得’者,《仁王良贲疏》曰:‘無所得心者,無分别智也。
’又《維摩慧遠疏》曰:‘菩薩破去情相,到無得處,名無所得。
’今雲‘證無所得’,即到無得處也。
‘以方便智’。
方便智又名權智,乃達于方便法之智,又為行方便之智。
權智與實智相對。
達諸法之實相,名為如來之實智。
了達于諸種之差别,為如來之權智。
如《大乘義章十九》曰:‘知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
’又實智者,體也。
權智者,用也。
如來成佛之本體,在于實智。
一代教化之妙用,存于權智。
又密教以胎藏(即蓮花部)鬘荼羅之心蓮華台為實智,八葉(瓣)開敷為權智。
《大日經二》曰:‘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
’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議,度生妙用,權化之法,全由此智也。
又從實智以求權智,亦即從根本智而達差别智。
故曰‘增長了知’。
蓮瓣之盛敷,可喻增長,蓮瓣之初開,可喻了知。
心蓮八瓣開敷,正顯‘增長了知’之義。
因蓮葉開敷而明現蓮台,正表從方便智之開明,而徹顯心源也。
又度生事中,不離神通。
而諸神通,從本以來,自然安住,非從外得,如《圓覺經》曰‘本來成佛’。
故雲‘從本以來,安住神通’。
權實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
妙德功圓入于實相,證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一乘道’。
一乘者,一佛乘也。
故得一乘道者,即圓證究竟大覺之佛果也。
‘不由他悟’者,《唐譯》曰:‘得一乘道,無有疑惑,于佛教法,不由他悟。
’至于《魏譯》作‘慧由心出’,《淨影疏》釋雲:‘真解發中,名慧心出。
’蓋謂真實明悟,發于自心,名為‘慧由心出’。
又望西《無量壽經疏》曰:‘疑網既斷,實理忽證。
彼能證智,不由他生,必由心出。
’蓋謂纖疑永斷,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
能證此一乘道之智,必從自心出,決不從他處生也。
《會疏》曰:‘斷除疑網,則智慧自生。
由心者,無師自然智,而不由他悟。
’蓋謂所生之智慧乃無師智與自然智。
既是無師智,則不從人得。
複是自然智,則不由他生。
故雲‘慧由心出’與‘不由他悟’也。
上之三疏可以互參。
綜之則為朗然大悟,證入實相。
無師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齊現。
悟由自心,非從外得。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六祖慧能大師曰:‘密在汝邊。
’故知諸佛密藏,本來具足。
悟則明現,不從他得,故雲:‘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生身’。
可指分段生死之身,與變易生死之身。
(此處則指菩薩變易生死之身。
)又生身者乃二餘之一。
‘二餘’者,生身之苦報與煩惱之殘餘。
生身是苦果,煩惱是惑因。
此二俱盡,謂之‘二餘俱盡’。
如《會疏》曰:‘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正是苦谛。
煩惱、見思等惑,正是集谛。
“二餘”者,即苦集餘殘也。
菩薩能斷正使,及以習氣,無有餘殘。
出過三界,離父母生身,有漏果縛悉斷盡,故雲“俱盡”也。
’又憬興曰:‘生身,在報。
煩惱,苦因。
因果二餘,皆已盡故。
’又《淨影疏》曰:‘生身,苦報。
煩惱,惑因。
此二殘餘,皆悉滅盡。
’故雲‘二餘俱盡’。
‘究竟一乘’。
‘一乘’者,成佛唯一之至道,最極圓頓之教法。
乘為車乘,以喻佛之教法。
教法可載運行人登于涅槃彼岸,故名為乘。
《勝鬘寶窟上》雲:‘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
運用自在,目之為乘。
’又《勝鬘經》曰:‘一乘即是第一義乘。
’又憬興曰:‘一乘者,即智雖有三,其極無二,故雲一乘。
’《法華經》專說一乘之理,該經《方便品》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又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又《淨影疏》曰:‘乘是行用。
行能運通,故名為乘。
随化多乘,就實不殊,是以言一。
于此一乘,窮名究竟。
’按此疏意,窮盡此一佛乘之理,謂之‘究竟一乘’。
蓋極樂諸大菩薩,悲誓宏深,雖居極樂,但為哀憫衆生,故仍示現于三界生死之中。
住平等慧,精勤修習。
故經雲‘于三界中,平等勤修’。
究竟了達實相一乘之理,得至涅槃彼岸。
故雲‘至于彼岸’。
《會疏》曰:‘彼岸,涅槃妙果也。
’《淨影疏》曰:‘至于彼岸,涅槃果極。
’涅槃果極者,指涅槃之極果,即至高無上之果覺,究竟成佛也。
‘決斷疑網’,此有異釋。
《淨影疏》曰:‘除妄顯真,名斷疑網。
’《會疏》同之。
疏曰:‘斷除疑網,智惠(同慧)自生。
’其意皆偏于斷自疑網。
但《嘉祥疏》曰:‘決斷疑網者,能斷衆生疑。
’兩者雖異,但亦無違。
因能除衆生疑者,首自身無疑。
又自身既斷疑網,真智自生,必起大行,普令衆生斷疑證真。
故知經文,實兼二義。
‘證無所得’。
‘無所得’又雲‘無所有’,即空慧也,即無分别智也。
體無相之真理,自心無所執著,無諸分别,是曰‘無所得’。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
’《智度論》曰:‘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
’又《涅槃經》曰:‘無所得者,則名為慧。
有所得者,名為無明。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輪。
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
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涅槃》之說,真究竟了義之語也。
又‘證無所得’者,《仁王良贲疏》曰:‘無所得心者,無分别智也。
’又《維摩慧遠疏》曰:‘菩薩破去情相,到無得處,名無所得。
’今雲‘證無所得’,即到無得處也。
‘以方便智’。
方便智又名權智,乃達于方便法之智,又為行方便之智。
權智與實智相對。
達諸法之實相,名為如來之實智。
了達于諸種之差别,為如來之權智。
如《大乘義章十九》曰:‘知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
’又實智者,體也。
權智者,用也。
如來成佛之本體,在于實智。
一代教化之妙用,存于權智。
又密教以胎藏(即蓮花部)鬘荼羅之心蓮華台為實智,八葉(瓣)開敷為權智。
《大日經二》曰:‘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
’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議,度生妙用,權化之法,全由此智也。
又從實智以求權智,亦即從根本智而達差别智。
故曰‘增長了知’。
蓮瓣之盛敷,可喻增長,蓮瓣之初開,可喻了知。
心蓮八瓣開敷,正顯‘增長了知’之義。
因蓮葉開敷而明現蓮台,正表從方便智之開明,而徹顯心源也。
又度生事中,不離神通。
而諸神通,從本以來,自然安住,非從外得,如《圓覺經》曰‘本來成佛’。
故雲‘從本以來,安住神通’。
權實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
妙德功圓入于實相,證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一乘道’。
一乘者,一佛乘也。
故得一乘道者,即圓證究竟大覺之佛果也。
‘不由他悟’者,《唐譯》曰:‘得一乘道,無有疑惑,于佛教法,不由他悟。
’至于《魏譯》作‘慧由心出’,《淨影疏》釋雲:‘真解發中,名慧心出。
’蓋謂真實明悟,發于自心,名為‘慧由心出’。
又望西《無量壽經疏》曰:‘疑網既斷,實理忽證。
彼能證智,不由他生,必由心出。
’蓋謂纖疑永斷,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
能證此一乘道之智,必從自心出,決不從他處生也。
《會疏》曰:‘斷除疑網,則智慧自生。
由心者,無師自然智,而不由他悟。
’蓋謂所生之智慧乃無師智與自然智。
既是無師智,則不從人得。
複是自然智,則不由他生。
故雲‘慧由心出’與‘不由他悟’也。
上之三疏可以互參。
綜之則為朗然大悟,證入實相。
無師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齊現。
悟由自心,非從外得。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六祖慧能大師曰:‘密在汝邊。
’故知諸佛密藏,本來具足。
悟則明現,不從他得,故雲:‘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