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修持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注。
‘無縛無脫’。
世以無明煩惱為縛,以斷惑顯真為脫。
而未知無明與法性,本為一體。
法性如水,無明如冰。
現相雖殊,究其本體,則無明之冰舉體是法性之水。
《玄義》謂無明與煩惱,‘如冰是水,如水是冰’。
因冰水一如,故無縛脫。
‘無諸分别’即不二,即是如。
法界理體,不二平等,故雲如。
諸法皆如,故雲‘如如’。
《大乘義章》曰:‘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如非虛妄,故複經中亦名真如。
’彼此皆如,自然‘無諸分别’。
又《文殊般若經》曰:‘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
如是忍者,速得阿耨菩提。
’又《大寶積經》雲:‘乃至諸法本性與佛性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
’若谛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亦無分别矣。
‘遠離颠倒’,如上所說,萬法本際,皆契實相,故無颠倒。
颠倒者,如羅什大師注《淨名經》曰:‘有無見反于法相,名為颠倒。
’蓋謂有見與無見,各有所執,皆違諸法平等之相,故名之為颠倒。
‘無相無為’及以下‘遠離颠倒’共四句,顯極樂大士所說之正法也。
(二)從‘于所受用’至‘不希求想’表彼土菩薩平等遊于十方佛刹,于所受用,皆不著取。
遊于淨國,亦無愛樂。
于諸穢土,亦不厭棄。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據《金剛三昧經》雲:‘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種:一理入。
二行入。
’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心。
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
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求,是真無求,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
’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即無所求行。
‘亦無不希求想’者,即于‘不希求’亦無。
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
又無希求,是無為。
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
不著有為,不住無為,方契中道。
(是為理入。
)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遊刹之妙德。
(三)明平等度生之德。
彼土菩薩有大慈悲,願饒益一切有情,故于一切衆生,不計親疏恩怨,亦無彼我之分,更無違怨之想,視同一子,平等普度。
故經雲:‘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何以故?彼諸菩薩,于一切衆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 以下數句經文,重明自他二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因遊刹度生均不離說法也。
但說法不能離自覺,故下雲:‘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重明自利之行圓滿。
此四句以舍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世尊睹明星而徹悟本心,開口第一句便道,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故知舍離妄想執著,當下便是如來智慧德相。
故經續雲‘成就無量功德’。
‘無礙慧’者,指圓融通達之佛慧。
《魏譯》作‘無礙智’。
《大集經》雲:‘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衆生三世事。
’又《法華經化城喻》曰:‘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解法如如’。
《淨影疏》曰:‘解法如如,是其理解。
......空同曰如。
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
’如如乃《楞伽經》所說五法之一。
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雲如。
彼此之法皆如,故雲如如。
是正智所契之理體。
又《大乘義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
諸法體同,故名為如。
就一如中,體備沙界恒沙佛法。
随法辨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名如如。
’又《會疏》曰:‘如如是不一不異,不空不有之義。
正是中道第一義谛相也。
’綜上兩說:‘彼此皆如’。
既‘如’故‘不異’。
又曰‘彼此’,故‘不一’。
故雲‘如義非一’也。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者,《會疏》曰:‘習(即集)即集谛,意亦兼苦。
滅即滅谛,含道之言。
因果相涉,故說四谛之教,即音聲方便。
’此疏以‘集滅’即苦集滅道四谛法中之集滅二谛,故雲集中已兼苦,滅中亦含道。
今言集滅,即表四谛。
又由于因入果海,果徹因源,因果相涉。
小大偏圓,同歸一乘法中。
故說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說,名為‘音聲方便’。
又《淨影疏》曰:‘善知習(即集)等,是其教解。
習善之教,名習音聲。
滅惡之教,名滅音聲。
菩薩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
于中巧知,故曰方便。
’又《嘉祥疏》曰:‘善知習滅音聲,明辭無礙。
’諸說不妨同參。
本段末後曰‘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者,《會疏》曰:‘明其離過,謂非世間無益之論等,專樂說出世大乘究竟了義故。
’究竟了義第一義谛之言,方名‘正論’。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
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三、明極樂菩薩德行圓滿。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者,《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又《大乘義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
’又《會疏》曰:‘般若妙慧,證寂滅平等,故雲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空寂《魏譯》作寂滅)。
’又《萬善同歸集》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
是不斷之無。
’綜上引證,簡要言之:極樂菩薩以般若妙慧,了知一切諸法,皆畢竟無所有,不可得,平等空寂。
但應谛知一切皆空,不是斷滅。
此空寂是實際理體,不是斷空,是第一義空,乃不斷之無。
如是契入寂滅平等,故雲‘知一切法
‘無縛無脫’。
世以無明煩惱為縛,以斷惑顯真為脫。
而未知無明與法性,本為一體。
法性如水,無明如冰。
現相雖殊,究其本體,則無明之冰舉體是法性之水。
《玄義》謂無明與煩惱,‘如冰是水,如水是冰’。
因冰水一如,故無縛脫。
‘無諸分别’即不二,即是如。
法界理體,不二平等,故雲如。
諸法皆如,故雲‘如如’。
《大乘義章》曰:‘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如非虛妄,故複經中亦名真如。
’彼此皆如,自然‘無諸分别’。
又《文殊般若經》曰:‘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
如是忍者,速得阿耨菩提。
’又《大寶積經》雲:‘乃至諸法本性與佛性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
’若谛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亦無分别矣。
‘遠離颠倒’,如上所說,萬法本際,皆契實相,故無颠倒。
颠倒者,如羅什大師注《淨名經》曰:‘有無見反于法相,名為颠倒。
’蓋謂有見與無見,各有所執,皆違諸法平等之相,故名之為颠倒。
‘無相無為’及以下‘遠離颠倒’共四句,顯極樂大士所說之正法也。
(二)從‘于所受用’至‘不希求想’表彼土菩薩平等遊于十方佛刹,于所受用,皆不著取。
遊于淨國,亦無愛樂。
于諸穢土,亦不厭棄。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據《金剛三昧經》雲:‘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種:一理入。
二行入。
’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心。
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
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求,是真無求,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
’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即無所求行。
‘亦無不希求想’者,即于‘不希求’亦無。
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
又無希求,是無為。
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
不著有為,不住無為,方契中道。
(是為理入。
)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遊刹之妙德。
(三)明平等度生之德。
彼土菩薩有大慈悲,願饒益一切有情,故于一切衆生,不計親疏恩怨,亦無彼我之分,更無違怨之想,視同一子,平等普度。
故經雲:‘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何以故?彼諸菩薩,于一切衆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 以下數句經文,重明自他二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因遊刹度生均不離說法也。
但說法不能離自覺,故下雲:‘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重明自利之行圓滿。
此四句以舍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
世尊睹明星而徹悟本心,開口第一句便道,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故知舍離妄想執著,當下便是如來智慧德相。
故經續雲‘成就無量功德’。
‘無礙慧’者,指圓融通達之佛慧。
《魏譯》作‘無礙智’。
《大集經》雲:‘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衆生三世事。
’又《法華經化城喻》曰:‘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解法如如’。
《淨影疏》曰:‘解法如如,是其理解。
......空同曰如。
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
’如如乃《楞伽經》所說五法之一。
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雲如。
彼此之法皆如,故雲如如。
是正智所契之理體。
又《大乘義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
諸法體同,故名為如。
就一如中,體備沙界恒沙佛法。
随法辨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名如如。
’又《會疏》曰:‘如如是不一不異,不空不有之義。
正是中道第一義谛相也。
’綜上兩說:‘彼此皆如’。
既‘如’故‘不異’。
又曰‘彼此’,故‘不一’。
故雲‘如義非一’也。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者,《會疏》曰:‘習(即集)即集谛,意亦兼苦。
滅即滅谛,含道之言。
因果相涉,故說四谛之教,即音聲方便。
’此疏以‘集滅’即苦集滅道四谛法中之集滅二谛,故雲集中已兼苦,滅中亦含道。
今言集滅,即表四谛。
又由于因入果海,果徹因源,因果相涉。
小大偏圓,同歸一乘法中。
故說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說,名為‘音聲方便’。
又《淨影疏》曰:‘善知習(即集)等,是其教解。
習善之教,名習音聲。
滅惡之教,名滅音聲。
菩薩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
于中巧知,故曰方便。
’又《嘉祥疏》曰:‘善知習滅音聲,明辭無礙。
’諸說不妨同參。
本段末後曰‘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者,《會疏》曰:‘明其離過,謂非世間無益之論等,專樂說出世大乘究竟了義故。
’究竟了義第一義谛之言,方名‘正論’。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
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三、明極樂菩薩德行圓滿。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者,《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又《大乘義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
’又《會疏》曰:‘般若妙慧,證寂滅平等,故雲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空寂《魏譯》作寂滅)。
’又《萬善同歸集》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
是不斷之無。
’綜上引證,簡要言之:極樂菩薩以般若妙慧,了知一切諸法,皆畢竟無所有,不可得,平等空寂。
但應谛知一切皆空,不是斷滅。
此空寂是實際理體,不是斷空,是第一義空,乃不斷之無。
如是契入寂滅平等,故雲‘知一切法